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硬要面子的崇禎,如果放下高傲的姿態,大明完全可以重新翻盤

硬要面子的崇禎,如果放下高傲的姿態,大明完全可以重新翻盤

現在很多人都對明朝的滅亡感到惋惜,一方面因為作為明朝末代皇帝的崇禎雖然有著各種爭議,但大體上並沒有那種亡國之君的作為;另一方面實在是因為僅僅依靠二十萬人的八旗兵就蛇吞象一般的滅了明朝,還近乎是摧枯拉朽式,要知道即使是積貧積弱的宋朝,在面臨強敵時,也是硬守了數百年的。

雖然怒其不爭,但歷史已經成為事實,不容改變,明朝的滅亡自然也是各種綜合因素共同造就的,但仔細考究歷史的細節時,你會發現,明朝在多個關鍵時期其實都是有翻盤的契機的,卻因為崇禎的死要面子而致使大明錯過了一次次機遇。

第一次機遇:遷都南京

大明錯過的第一次機遇就在於李自成的大順軍起事之後,連續攻克西安、太原等軍事重鎮,兵鋒直指京師之時。當時按照明朝五軍都督府和兵部以及內閣的推演,大順軍兵臨城下已經指日可待,但京師周圍已經無兵可調,只有近萬人的禁衛軍拱衛都城,這些禁衛軍先不說戰鬥力是否能與常年野戰的大順軍比,除去皇宮守衛,再平分到各個城門僅有幾千人,因此當時的滿朝文武得出的一個結論是:一旦李自成兵臨城下,京師必定守不住。

而南方各地調遣來的援軍,還遠在路上,等到達京城之時,估計結局也就是被李自成圍城打援。守,守不住,攻,又沒有援軍,大明的滿朝文武,給崇禎的建議是:留兵固守,皇族軍機大臣遷移南京。

這對於大明來說,簡直是絕佳的機遇,因為明朝是我國歷史上唯一實行兩都制的朝代,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開始,明朝仍然保留了南京的都城規制,作為北京的備胎,南京的機構設置與人員配備同北京完全相同,按照《明律》,當北京正常行使中央職權時,南京各部門屬於從屬預備地位,當北京危機時,帝南遷時,南京各部隨即取代北京各部職能,保障整個國家的正常運行。

也就是如果崇禎能夠接受大臣們的意見,放棄北京這個即將崩盤的系統,遷都南京,那麼南京這個新系統就會立刻啟動,其運行的平溫度完全可能超過北京,同時,南方富饒安定,根據當時記錄,明朝也一直在著手啟用南京的備份系統,只要南遷,南京可以調用的周邊兵力達三十餘萬,軍糧數十萬擔,這些力量對於據守和反攻大順軍而言,簡直輕而易舉。

錯失良機

然而對於大臣們的這個建議,崇禎卻有不一樣的看法,從小接受四書五經等傳統正規教育的崇禎,並不認為這是一個完美的戰略大轉移,相反他認為這是臨陣脫逃,是違背四書五經中的美德的。

同時,他還深受「天子守國門」的祖訓,認為遷都就是違背祖訓,實為不孝,而棄都而逃,是要做亡國之君,是為不忠,在崇禎看來,這幫大臣就是要逼他做一個不忠不孝之君,因而崇禎斷然拒絕了這個建議,採取了死守北京的策略,大明因此錯失第一次翻盤的良機。

第二次良機:李自成求封王

其實不止是崇禎愛面子,李自成也愛面子,李自成從起事開始,包括他下面那一幫兄弟,自始至終的夢想就是出將入相、榮歸故里,當皇帝對他們而言,在當時並沒有納入計劃。

因此當大順軍兵臨北京時,李自成並沒有即刻率軍攻城,而是派使節帶了一封請求信給崇禎,按照清史錄的記載,李自成在信中仍然對崇禎稱為天子、皇帝,用語皆畢恭畢敬,李自成在信中說,起兵並非本意,只是因為吃不飽肚子,實屬無奈,並將這些責任怪在了當地的地方官身上,說他們貪污了朝廷糧款,對崇禎無半點責怪之意,並表示今日齊聚京師城外,就只是為了向皇帝請願,希望皇帝能夠冊封自己為王,封地就在西北甘陝等地,此後便替皇帝鎮守西北,不再他求。

李自成的請願書可以說是給了明朝文武大臣一個突然的意外,原來人家並不是要造反當皇帝,只是想招安為王,這對於明朝而言連城下之盟都算不上,答應李自成封王的願望,付出的代價僅僅是一個印章而已,卻能換來大明的延續,甚至是再一次興起。

錯失第二次機遇

然而崇禎的看法卻不一樣,他就認為這是城下之盟,是逼迫他這個皇帝做違背他本意的事,更何況,作為皇帝,冊封誰、不冊封誰是他作為皇帝的權力,他作為堂堂一國之君怎麼可能放下高傲的姿態,去和一個曾經小小的驛站站長,現在的反賊談冊封的事呢,崇禎斷然回絕了李自成的冊封請求,於是接下來北京城破,崇禎也自盡在了那個和他一樣愛面子的硬脖子樹上。

明朝如果能夠抓住第一個機遇,主動南遷,最壞也能混一個南宋的局面,稍微掙點氣完全能夠翻盤。而如果能夠抓住第二機遇,明朝完全可以在冊封李自成為王后,調大順軍出關壓制東北滿患,要知道在南明後期,真正能夠抵抗清軍的其實都是當年大順軍和大西軍被招安的部隊,如此一來一下子能夠不懂聲色的消除兩個隱患,但是,因為面子和高傲的皇帝姿態,明朝錯失了翻盤的所有機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有風 的精彩文章:

他是林則徐的接班人,也是近代第一個慘死異國他鄉的封疆大吏

TAG:歷史有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