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哭不是唯一的情緒表達方式

孩子:哭不是唯一的情緒表達方式

經常會有聾兒家長和我傾訴育兒的不易,尤其在父母面前無緣無故的發脾氣,不願意戴耳蝸,不配合語訓,媽媽在焦慮中只有怒吼來應對,今天想給家長們推薦幾本美國兒童心理專家寫繪本。希望能幫到不知如何應對的父母,也希望孩子可以從中找到合理的表達情緒的方式。


(以下部分摘自書中的序言)《我的感覺》系列,由美國知名兒童心理諮商師康娜莉雅所寫,是國內第一套有理論基礎,卻親切易讀的情緒教育圖畫書。一套七本,包含兒童常見的七大情緒主題:「思念」、「生氣」「害怕」、「難過」、「嫉妒」、「自信」、「同理心」。每一個故事的開始,都從小小動物主角出發,以兒童的口吻,細細描繪七種情緒發生的來由、感覺、如何自處等。透過簡單的文字,色彩豐富、造型生動的圖畫,我們也彷佛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感受那看似微小,卻影響深遠的情緒旅程。《我的感覺1——我好害怕》、《我的感覺2——我好難過》、《我的感覺3——我覺得自己很棒》、《我的感覺4——我好嫉妒》、《我的感覺5——我好生氣》、《我的感覺6——我會關心別人》、《我的感覺7——我想念你》。

孩子:哭不是唯一的情緒表達方式

《我的感覺》系列,每一個故事的開始,都從小小動物主角出發,透過簡單的文字,色彩豐富、造型生動的圖畫,我們也彷佛走進孩子們的內心世界,感受那看似微小,卻對他們影響深遠的情緒旅程。

學會辨識並處理各種情緒,特別是不愉快或害怕的情緒,和其他學習一樣重要。在《我的感覺》系列叢書中,美國知名兒童心理咨商師康娜莉雅,用簡單和撫慰人心的語言,幫助小孩了解與管理自己的感覺,並且讓他們懂得以同理心對待別人。

孩子:哭不是唯一的情緒表達方式


《我的感覺1——我好害怕》「這本溫和的書是針對年幼孩子所寫,告訴孩子覺得害怕是沒有關係的,並鼓勵他們勇敢說出心中的感受」。這是美國媒體對這冊書的讚譽。作者在書中描述了小熊害怕的處境,害怕的感覺,以及如何消除害怕的情緒。由小熊把害怕的情緒轉換到「害怕時候,我知道我該做些什麼」,啟迪要關注孩子害怕的感覺,幫助他們克服這種情緒,樹立自信心。《我的感覺2——我好難過》本冊書描寫了一隻可愛的小天竺鼠對難過心情的表述:「難過是一種灰灰的、累累的感覺。」小天竺鼠通過找人傾訴、和別人在一起聊天等,懂得了每個人都有難過的時候,要學會化解情緒,做點有趣的事,使心情輕盈一些。接著,他去盪鞦韆、畫圖畫、和朋友一起吹泡泡……漸漸地恢復了好心情。《我的感覺3——我覺得自己很棒》本冊書對樹立孩子的自信心極有啟發教育作用。書中描述了小天竺鼠在「我很棒」的自信心態下,敢於「不用和其他人一樣」而獨立做事。如: 自願做某些人的朋友,不必事事爭第一,不必是最好的但要盡最大努力,有些事對我來說很難但不要緊,如果做的不對就再來一次。家長應該幫助孩子樹立自尊心,提高獨立生活的能力。《我的感覺4——我好嫉妒》本冊書描寫了一件件讓熊寶寶感到嫉妒的事情:媽媽疼愛妹妹、自己的好朋友跟別人玩、別人得到好東西、同學表現比他好……他說出了心中的感受:「嫉妒是一種刺刺的、熱熱的、討厭的感覺。」在大人的幫助下,熊寶寶發現嫉妒人人都有,於是他開始尋找讓自己不再嫉妒的方法。原來,嫉妒可以用很多的方式排解:可以說出自己的需要,可以去做自己的事,可以加入大家玩耍的行列……換個想法和做法,心情就不一樣了,嫉妒的感覺沒有了,熊寶寶又高興地玩去了。《我的感覺5——我好生氣》這冊書描述了一隻可愛的小兔兔,遇到了不少令他生氣的事。如:有人取笑他的時候,他玩得正高興又讓他停下來干別的活,他要去游泳天卻突然下雨,盡了最大的努力畫也畫不好……面對這些「生氣」的事情怎麼辦?小兔兔想了好多辦法,終於不生氣了,還懂得了下次再生氣「我該怎麼辦了!」《我的感覺6——我會關心別人》本書主角是一隻在乎別人感受,也知道別人在乎自己感受的熊寶寶。作者以孩子般的視角,描寫了生活中許多簡單平實,卻又普遍存在的例子——受傷生病的時候,有人很關心他,因而他也學會在別人悲傷時,給予安慰;他不喜歡被人嘲笑、推擠,所以他也不會這樣對待別人;他喜歡被別人讚美,所以他也適時地讚美他人。善解人意的小熊寶寶用自己的方式,體會出同理心的重要性。小朋友們從書中可以得到啟發,用最簡單的方式,去實現那個大家互相關心、彼此尊重的美好生活。《我的感覺7——我想念你》本冊書中描寫了小天竺鼠與我們分享他的思念——你要去旅行,我會想你;我想要你吻著我道晚安;我們希望能一直在一起,但這不可能;我不喜歡想念你的感覺……即便是短短的分離,也讓他感到不安。不論是媽媽離開他去工作,還是爸爸出差遠行,當他一個人留在學校或保姆家時,思念的感覺多麼令他難受!

孩子:哭不是唯一的情緒表達方式

書中隨著小天竺鼠孩童般簡單直接的語言,我們彷彿也跟著走進孩童般的內心世界,直接感受小天竺鼠敏感細膩的情緒起伏。書中文字和圖畫充分表達了小主角從一開始面對分離的沮喪,到後來摸索學習、想獨立生活,最後期待著「可預期的」重——見到親人的快樂情緒。

本書作者寫給家長和老師的話:我們都知道,當孩子離開爸爸媽媽的時候會感到焦慮。家長和老師們必須幫助孩子克服這一點,因為父母不可能一直陪伴在孩子身邊,他們要出去工作,或者因為別的什麼原因外出。

那我們應該怎麼做呢?首先,不能無視或輕視孩子的焦慮感。與父母分開會讓孩子苦惱,這是很自然的事,他會以為父母不要他了。直到一次次的分離與重聚讓孩子明白,爸爸媽媽走了還會再回來的。孩子們對時間的感知和大人的不一樣,只有體驗過幾次分離的感覺,孩子們以後才會知道如何應付。以下一些做法可以讓這種學習過程更加輕鬆有效:


1.當孩子剛開始對分離表現出焦慮的時候,要及時安慰他;外出的時候,不要把孩子託付給他不熟悉的人,或者讓他待在不熟悉的環境;2.給孩子留一些以緩解他情緒的物品;3.分離的時間不要超出孩子的年齡所能承受的範圍(如果你對這個時間不確定,可以向專業人士諮詢或查工相關書籍)。

如果我們忽視了這些安全措施,分離將會影響孩子的成長過程,讓他沒有安全感。我們應該確保孩子在歷經反覆、成功的分離經驗後能夠說出:「當我想念你的時候,我知道你就會回來」!

孩子:哭不是唯一的情緒表達方式

在我看來,這系列的繪本適合即將要上幼兒園或是已經上了幼兒園的孩子們,準備上幼兒園的孩子讀了這個繪本,漸漸明白,其實並不是爸爸媽媽不要他們了,只是短暫的分離,然後將會再重聚。父母有父母的工作要去完成,孩子也有孩子要完成的事情。這樣孩子將會更快的適應幼兒園的集體生活,不再焦慮。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