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哈佛講台上的晚清秀才:穿清朝官服講南京官話,去世後遺體回國

哈佛講台上的晚清秀才:穿清朝官服講南京官話,去世後遺體回國

說起世界第一大學,相信許多人的第一反應便是哈佛大學,的確是這樣,從這裡走出了8位美利堅合眾國總統、158位諾貝爾獎得主(世界第一)、18位菲爾茲獎得主(世界第一) 、14點陣圖靈獎得主(世界第四),數據截止到2018年10月~~~這並非偶然,哈佛的勇氣開拓風氣由來已久。

比如說今天的主人公,登上哈佛講台的中國第一人、中美文化交流的第一人戈鯤化便是由哈佛大學邀請過去的,今天就隨閑趣侃歷史一起回顧這最初的中美文化交流:

1879年,戈鯤化受聘到美國哈佛大學任教,眾所周知那個年代,大清王朝與西方堅船利炮剛剛打了個照面,割地賠款,一片狼藉。

和落魄的清王朝相比,戈鯤化過得也不容易。1838年出生的戈鯤化是安徽省休寧縣城人,寄籍浙江寧波,和大清無數的有志青年一樣將人生寄託於科舉考試,順利通過鄉試考取了秀才,後來由於父母先後去世,「讀書不成,從軍幕府」,在清政府平定太平軍的將領黃開榜的身邊當了五、六年幕僚,始終不得重用。又輾轉到了美國駐上海領事館任職兩年,最終來到英國駐寧波領事館任翻譯生兼中文教師~~~

此時鑒於中國的被動開放,美國在中國的市場越來越大,長期在中國經商的美國人鼐德預見了這一趨勢,向哈佛建議募集一筆錢,從中國聘請一位教師,在該大學建立中文講座······經過學生杜德維的推薦,1879年,戈鯤化簽訂了與美國哈佛大學簽訂赴美任教合同:

1879年7月15日戈鯤化攜妻兒由上海起程,8月8日抵達哈佛:

不得不說的是,因為當時清朝國際地位的低下,晚清去美國的數十萬中國人絕大部分都是「契約華工」,沒有任何地位,工資也是少得可憐,扣除路費後只有每月7~16美元的收入——作為第一個被美國大學正式聘請的華人教員戈鯤化的待遇則要好得多,二百美元一個月的薪酬,大約相當於一般美國人收入的一倍!!!

1879年10月22日,戈鯤化正式開課,雖然他很快便掌握了英語的使用。但是作為語言老師,他堅持說漢語,而且是純正的南京官話,與此同時每次上課他都要穿上官服,要求學生尊師重道——在大洋彼岸的美國苦心經營起一個漢語的圈子,為了讓美國人更好地體驗到漢語的美,戈鯤化專門編纂了中文教材《華質英文》,裡面是戈鯤化的15首中文詩,附有英文譯文,且附有英文註解,被哈佛大學稱作「有史以來最早的一本,中國人用中英文對照編寫的,介紹中國詩詞的教材」:

戈鯤化的努力獲得了應有的回報:

戈鯤化與美國的漢學家們和當地社會名流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而且他還為哈佛的教授們特別開設了中國詩文講座,有時還應邀到教授俱樂部去演講。1880年,戈鯤化以他的特立獨行和厚重的中國文化背景成為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令人矚目的貴賓!

不幸的是,他在哈佛的任教期還未結束,就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2月不幸患上了肺炎,雖經當地名醫全力搶救,最終還是離開了人世,當年2月17日,哈佛大學在阿普爾頓教堂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哈佛大學的悼詞中這樣評價戈鯤化:「我們在中國大聖人孔子身上可以發現類似的品質。

按照之前與哈佛大學的合同,當年5月,他的遺體和家人在杜德維的護送下回國,遺體安葬在寧波,家人被安置在上海~~~

他是中美文化的使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閑趣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武狀元蘇乞兒》中僧格林沁:放牛娃出身,為國盡忠後軍民痛哭
抗日時死字旗擁有者:一枚破銀元保住了命,自願返家晚年貧困

TAG:閑趣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