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夫妻之間應不應該分彼此

夫妻之間應不應該分彼此

很多人結婚之後,發現自己與對方經常出現矛盾、經常吵架,多次之後就感覺自己與對方三觀不合,在說到不合適的原因時,自己可以羅列出很多不合適的原因。

比如:在看待問題上經常意見不統一,甚至是相反的,每次都爭吵;自己喜歡周末出去玩,對方卻喜歡待在家裡;在家庭問題上意見也不統一;在孩子教育上看法也是相反的等等....通俗的說,就是三觀不合。

對於這個情況就需要討論一個問題,就是:在戀愛期間,為什麼沒有意識到自己與對方的三觀不合,而是在結婚之後才發現?

可能有人會說:因為戀愛期間了解的並不深入、不全面。

這些理由看似很有道理,但大部分卻是為支持自己「三觀不合」看法所找的理由。

夫妻之間應不應該分彼此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親密關係的矛盾是權利爭鬥

人們在談戀愛期間會尊重對方的決策,會考慮對方的感受,但結婚之後卻很少再去考慮對方的感受,原因在於:是想著把兩個人的生活過成一個人的狀態。

在夫妻關係中,權利爭鬥是很普遍的現象,也是無法避免的。因為,對於兩個獨立自主的人來說,都有各自的生活方式,各自的性格特點,對事件都有自己的獨自看法。

所以,兩個人對於一件事就會有不同觀點、不同看法、不同感受的出現。這些不同觀點、看法、感受會讓夫妻之間的生活無法變成「一個人」的生活。因為,根本無法去磨滅一個人的個性,沒有個性的人是沒有吸引力的,也無法與人建立更深刻的關係。

作為一個人,我們需要「個性」,但想像中或者多數人認識中,夫妻之間的關係應該是親密無間的,是:我們是一家人,應該不分彼此。夫妻之間分彼此,就不是夫妻,會和普通關係沒有什麼區別。

夫妻之間應不應該分彼此

其實,夫妻之間的親密關係並不需要我們認為的那樣一直親密無間,更不需要彼此不分的狀態。

生活中,正因為很多夫妻之間不分彼此,才導致生活一團糟,生活在痛苦當中。

不分彼此是一種什麼狀態?簡單的描述:我就是你、你就是我;我想的就是你想的、你想的也是我想的。

但現實生活卻是:我不是你、你也不是我;你想的不一定是我想的、我想的也不一定符合你的看法。


比如:出去吃飯,我想吃火鍋,你想吃西餐;你認為我也想吃西餐,於是就直接定好了餐廳,結果可想而知,這頓飯吃的並不會太愉快。

換句話說,不分彼此的狀態是一種把兩人變成為「一個人」的狀態,就是:做什麼事情都需要兩個人一起。

比如:出去買菜,我們要一起。出去玩我們要一起,吃飯我們要一起,看電視我們也要一起。如果不一起,就認為兩個人不是一家人,不是夫妻。

夫妻之間應不應該分彼此

不分彼此,就容易把對方當成自己的一部分,而不是單獨於自己之外的一個個體。這就導致,一個在生活中更多的只會考慮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對方的感受;很多時候,正因為不分彼此,使得兩人之間無法找到一個舒適的相處。

再比如:自己感覺家裡很亂,需要打掃一下,但另一半卻沒有去打掃,於是就認為對方比較懶惰,不懂體貼自己,不懂為自己分擔,這不是一個好男人,不是有責任心的男人等等…,其實,這一些都是自己的想法,另一半不打掃的原因可能是:他認為,並不怎麼亂,暫時不需要打掃。

不分彼此的狀態就像嬰兒時期的前幾個月,嬰兒認為自己就是母親,母親就是自己,自己是這個世界的主宰,隨著長大,慢慢的認識到母親是母親,自己是自己;然後把分裂的「好母親」與「壞母親」進行整合,認識到「好」與「壞」這一矛盾是可以共存於一個整體,即:在認識事物的時候,不會全部肯定,也不會全部否定。

夫妻之間應不應該分彼此

很多人都聽過刺蝟法則,婚姻中的關係就應該和刺蝟法則一樣,兩人親密無間靠的太近是心理邊界不清,心理邊界不清就會處理不好與對方的關係,不利於關係的長期發展,讓自己陷入痛苦之中;如果兩人只顧自己而不注重兩人之間親密的關係培養,就會使得兩人脫離親密關係。比較好的得狀態是:能在兩個人的生活中,過好一個人的生活,即:在兩個人的生活中不丟失自己。


我們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人人都是生存在身外的客觀世界中,但卻有各自的內部世界,這兩個世界被人的認知與實踐活動連接在一起,所以兩者總是處於既一致又矛盾的狀態中。一致是矛盾解決後的狀態,所以,生活處處充滿矛盾,矛盾是我們生活中最普遍、最真實的體現。但我們的生活是不怕矛盾的,因為,當我們認識到矛盾之後,是有能力去處理好:自己與他人與外界的矛盾。

夫妻之間應不應該分彼此

從某個方面來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個處理矛盾的能力。這個能力,是平衡我們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的關係。因為,外界的好多事情都無法按照我們的預想或者期望去發展。這個時候,矛盾就產生了,痛苦情緒也產生了,我們需要不斷的去平衡內在世界與外在世界,在這個過程中,外在世界的一些東西,會被內化進來,變成內在的世界的一部分。

當外界事物沒有按照我們的意願發生、發展的時候,我們就會產生不愉快的情緒體驗,就會憤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心理學充電時間 的精彩文章:

生活心理圈
窮不是逃避努力的借口,雖無有錢的爹媽,我們依然可以活得富足

TAG:心理學充電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