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諾獎得主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講述二戰蘇聯女兵的故事

諾獎得主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講述二戰蘇聯女兵的故事

今天我為你解讀的這本書,叫《我是女兵,也是女人》。

諾獎得主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講述二戰蘇聯女兵的故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作者阿列克謝耶維奇,是201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和其他獲獎者不同,這位女作家一直從事的是非虛構寫作。她1948年出生於白俄羅斯,從前蘇聯時期開始,在四十年的時間裡,一直以紀實文學的形式,記錄從二戰到普京時代俄羅斯社會的變遷和民眾生活,其中包括二戰蘇德戰爭、阿富汗戰爭、切爾諾貝利核災難和蘇聯解體這樣的重大歷史事件。這個被稱為「烏托邦之聲」的系列,超越了時代和政治,呈現出複雜的人類命運和情感世界,受到國際文壇的矚目。

諾獎得主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講述二戰蘇聯女兵的故事

瑞典文學院對她的授獎詞是:「她的復調式書寫,是對我們時代苦難和勇氣的紀念。」復調式是個音樂名詞,就是把不同的旋律,按照和聲法則組合在一起,形成更有深度和力度的多聲部音樂,比如我們經常聽到的無伴奏合唱。阿列克謝耶維奇對歷史事件的寫作,並不是採用單一的作者視角,而是通過收集和採訪許多真實人物的記憶,進行組合拼貼,形成合唱式的效果。很多人覺得,這樣的紀實作品,也包括紀錄片、攝影,都像是新聞報道一樣,是對現實的客觀呈現,其實,凡是藝術創作,就是主觀行為。就拿攝影來說,選擇什麼主題,就是在輸出觀念,而控制焦距和縱深感的技術,就像繪畫的線條和色彩一樣,是在表達情感。

諾獎得主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講述二戰蘇聯女兵的故事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簡潔直白,很少做解釋評論,但她對人類處境的呈現,既富於女性的細膩和感性,又有俄羅斯文學那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是大師級的紀實寫作。我們今天說的這本《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她「烏托邦之聲」中的第一部,寫作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光俄文版就賣了兩百多萬冊。為了完成這本書,她用七年時間,進行了五百多次採訪,請參加過二戰的女兵,以個人而不是官方的視角,以女性而不是戰士的身份,來回憶這段戰爭往事,再用她的特有手法,把這些訪談整理成一部記憶的大合唱。

諾獎得主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講述二戰蘇聯女兵的故事

她的寫作是由兩個主題發展而來的。第一個是:普通人究竟怎麼看待戰爭歷史?有一個女兵戰後做了歷史老師,她說:歷史課本改了三次,我用三種不同的歷史在教孩子們,但卻沒有一個版本能傳達民眾對戰爭的真實感受。阿列克謝耶維奇自稱是戰爭的孩子,在她這一代人的成長中,身邊的所有人都在回憶戰爭。像大多數蘇聯家庭一樣,她家裡有4個長輩犧牲在前線,11個親人被德軍燒死。她童年生活的村莊,剩下的都是女人,日復一日地以淚洗面。學校教的是如何打仗或準備打仗,作文的內容是怎麼樣渴望以崇高的名義為國犧牲。這些對戰爭的描述和展望都是宏觀的、英雄主義的,是男人在寫男人。然而,這段歷史是有兩副面孔的,一副是完美的勝利面貌;另一副則是恐怖、傷痕纍纍的,但也是真實的。可以說,有人用勝利的歷史,偷換了戰爭的歷史。

諾獎得主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講述二戰蘇聯女兵的故事

在二戰里,女性既是親歷者,更是犧牲者,卻沒有留下充分的歷史聲音。參戰的蘇聯女兵超過了100萬人,占通信部隊、醫療服務隊的絕大多數。女兵面對的危險絲毫不低於男兵:在各兵種里,衛生兵的死亡率是僅次於步兵的。1941年下半年,犧牲的蘇聯女軍醫和女護士就有4400人。在斯大林格勒會戰這樣最慘烈的戰役里,女兵佔到防空部隊的半數。

諾獎得主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講述二戰蘇聯女兵的故事

除了常見的女兵崗位,阿列克謝耶維奇還採訪過女衝鋒槍手、女飛行員、女狙擊手、女坦克兵、女炮兵,這些過去都是絕對的男兵崗位。就連女飛行員也不像我們想的那樣條件優越,她們開的是老式教練機,只能超低空飛行,連衝鋒槍都能打下來。執行這種飛行任務,和敢死隊一樣危險。阿列克謝耶維奇甚至還遇到過一些女工兵。排雷工兵是戰場上最危險的兵種,一位女大學教師曾經擔任了4年工兵排長,從城市保衛戰一直打進柏林。戰爭結束後,還用了一年時間排雷,到退伍時只有24歲。連將軍都對她的經歷難以置信,因為當時蘇軍的工兵排長平均只能活2個月。所以說,她們本來是最有資格來講述這段歷史的人。

諾獎得主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講述二戰蘇聯女兵的故事

在採訪中,阿列克謝耶維奇發現,即使曾經親手擊斃過七八十名德軍的女戰鬥英雄,所講述的戰爭也是另外一種面貌。她們所回憶的,不是戰爭,而是自己的青春,是一段屬於個人的生活和情感經歷。男人眼中的戰爭,是歷史和事實背後的一種行動,充滿觀念衝突和利益矛盾,而女人總能看到男人們看不到的另一面,具有特殊的情感力量。她們總會反覆講起:一個穿裙子的小姑娘走進徵兵委員會的大門,從另一個門出來時,辮子被剪掉了,穿著和男兵一樣的軍裝;被德國人洗劫後的廢墟里,留下了很多兒童的小鞋子。在這些小事和私事裡面,充滿了無法抹平的悲劇。面對這些女兵們的回憶,阿列克謝耶維奇終於找到了一個普通人、一個女人理解戰爭的方式。這本書的意義,絕不在於對於女兵生活的獵奇,而是在於展示戰爭的真實面目,展示女性對人類情感更堅忍、也更偉大的觀察和表達。

諾獎得主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講述二戰蘇聯女兵的故事

這本書的第二個主題,是探尋戰爭中的人類本性。這個視角,可以說是俄羅斯根深蒂固的文學傳統。發現人的本質,尋找人類的救贖,這是由托爾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所標註的精神高度。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話說就是:在一個人身上,到底有多少個人?又該怎樣保護最本質的那個人?阿列克謝耶維奇認為,文學要尋找的是普遍的人性,討論這樣的重大問題,恰恰應該刻畫小人物。人的心路歷程比所經歷的事件更重要,從女兵們面對戰爭這種極端經歷的改變里,能夠看清楚人究竟是什麼。戰場上的歸來者,總有一種特殊的孤獨,因為他們擁有別人沒有的知識。在女兵們看似瑣碎的講述里,有一種特殊的震撼力,她們在最不應該接觸死亡的年紀上了戰場,每天、每小時甚至每分鐘都在經歷死亡。她們看待和講述人生的方式,和生活在和平年代裡的人不同。

諾獎得主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講述二戰蘇聯女兵的故事

阿列克謝耶維奇說,她所寫的,不是戰爭的歷史,而是情感的歷史,她要做的是靈魂的史學家,她既要尋找這個主題,也在尋找講述它的方式。她的復調式寫作,師從於另一位白俄羅斯作家阿列西·阿達莫維奇。在前蘇聯時代,阿達莫維奇的小說被稱為「集體小說」或「自說自話體」,是用疊加起來的個體記憶、感性體驗來代替觀念先行的寫作,所以也被稱為「小說證據」。這樣的寫作,是為了捍衛屬於個體的記憶。

諾獎得主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講述二戰蘇聯女兵的故事

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蘇聯,這種採訪和寫作觀念當然進行得很不順利,讓女兵們敞開心扉講述自己是件很困難的事情。比如,她們的丈夫們,也就是當年的男兵們,命令她們必須用主流的方式講述戰鬥故事,還要她們在接受採訪前先學會看作戰地圖,背下來官方的戰爭史。這本書在出版過程中,也受到了重重的質詢和檢查。但它所造成的轟動,證明了它的獨特價值,也開啟了阿列克謝耶維奇的紀實文學之路。未完待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六百八學歷史 的精彩文章:

北宋滅亡最主要的原因還是軍事羸弱,金軍南下,北宋軍隊都幹了啥
輕武器欣賞系列,手槍狙擊衝鋒槍,還有榴彈發射器

TAG:六百八學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