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卒中取栓的理想鎮靜方式
相較於全身麻醉,監護麻醉(MAC)能顯著縮短前循環缺血性卒中患者從入介入室到取栓血管再通的時間,並獲得更好的預後。
【Ref: Taqi MA,et al. Neurosurg Focus, 2019, 46: E16.
DOI: 10.3171/2018.11.FOCUS18522】
研究背景
關於腦卒中取栓的最佳鎮靜方式,已有多項回顧性研究結果支持清醒鎮靜(CS)優於全身麻醉(GA)。但是,近期的一項RCT結果卻顯示這兩種鎮靜方式的預後並無明顯差異。美國加州洛斯羅伯斯醫院的Taqi M Asif教授等設計了ISST研究(機械取栓的理想鎮靜方式研究),旨在評估前循環取栓手術患者術中採用全身麻醉(GA)或監護麻醉(MAC)對血管再通時間及預後的影響,其結果發表在2019年2月《Neurosurg Focus》雜誌上。
研究方法
ISST是一項前瞻性開放性註冊研究。共納入40名因前循環缺血性卒中接受取栓手術的患者,所有患者入組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主要終點事件為從患者進入介入手術室到血管再通的間隔時間。次要終點事件為評估2種不同麻醉方式對患者預後的影響。
圖1. 研究設計流程圖
研究結果
40名患者中,32名術中採用監護麻醉,另外8名則在全麻下完成取栓手術。男女比例:MAC組18:14,GA組4:4。從入介入手術室到血管再通的平均間隔時間,GA組高於MAC組2倍。兩組患者血管完全再通率(TICI 3級)均大於50%。術後3月平均mRS評分:MAC組<2分,GA組>3分(p=0.021)。
表1. 按麻醉方式分組的患者人口統計學特徵
圖2. 無創檢查提示梗塞部位
表2. 不同組間主要終點事件和次要終點事件對比
圖3. MAC組和GA組從入介入室到血管再通時間對比
方框代表四分位距。方框內的線和x分別表示中值和平均值。線段代表最小-最大值。
優勢與不足
ISST是北美首個報道麻醉方式對血管再通時間和預後影響的前瞻性研究。本研究只對比監護麻醉和全身麻醉,是唯一一項比較不同麻醉分組患者從入介入室到血管再通時間差別的研究。
不足之處在於本研究是單中心進行的前瞻性註冊研究,而非RCT研究,且樣本量較小。多數患者在手術前無法提供知情同意,故存在選擇偏倚。
結論
本研究顯示,相較於全身麻醉,監護麻醉能顯著縮短前循環缺血性卒中患者從入介入室到取栓血管再通的時間,並獲得更好的預後。
全身麻醉(general anesthesia,GA):又稱靜吸複合全身麻醉,簡稱全麻,臨床上用吸入麻醉或靜脈麻醉等方法,讓病人全身的意識和感覺消失,以使手術順利進行。
監護麻醉(monitored anesthesia care,MAC):是麻醉醫生參與局麻患者的監護和(或)對接受診斷性或治療性操作的患者在生命體征監測下使用鎮靜、鎮痛的藥物,以提供一個安靜、無痛的手術環境。
清醒鎮靜(conscious sedation,CS):利用藥物對患者中樞神經系統產生抑制,提高患者的耐受性和依從性,使檢查和治療操作得以順利進行。其目的是讓患者安靜,不焦慮,注意力下降,遺忘,雖行動遲緩但仍具有語言交流和合作能力,可遵囑作出反應,配合檢查。


TAG:顧建文教授醫學科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