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板塊運動始於小行星轟擊

板塊運動始於小行星轟擊

當我們登上高山遠眺,極目雄偉的群山和峽谷,心中一定會產生「山河壯美」的感受,並驚嘆於造化的神工。

如果追根溯源,這些地表的壯麗景觀其實都是拜地球的板塊構造運動所賜。它也是造成今日地震、火山爆發的主因。此外,生命所必需的元素,也是通過板塊運動才從地球內部逸出的。因此板塊運動的歷史,牽涉到地球原始生命最早出現的歷史。

板塊運動始於小行星轟擊

板塊運動如此重要,但這一過程始於何時,卻沒有人確切地知道。

這一過程顯然不可能在地球誕生之初(距今45億年前)就開始,那個時候地殼都還沒形成呢。即使有了地殼,也要等地球內部冷卻到一定程度才能啟動。為什麼呢?因為推動板塊運動的是地幔物質的對流;在對流時,熔融態的岩漿靠粘力拖著板塊一起運動。但我們知道,溫度越高,岩漿的粘性越差(比如蜂蜜加熱之後粘性下降),所以只有岩漿溫度降到一定程度,粘力才大到足以拖動板塊。這樣一算的話,過去普遍認為,地球板塊運動始於30億年前。

但是,最近瑞士日內瓦大學的一位科學家提出,板塊運動可能比我們想像的要早至少5億年,促成時間提前的原因,竟然是小行星撞擊。

板塊運動比原先認為的要開始得早

為了追溯地球板塊運動的起始時間,這位科學家調查了在地球歷史的不同階段存在的岩石類型。他專註於兩類岩石上:一類是鎂鐵質岩石,這類岩石像玄武岩一樣,通常是暗黑色的;另一類是長英質岩,這類岩石類似花崗岩,質地比較輕。這兩類岩石常見於頁岩(一種薄片狀的岩石)中。它們都含有鈦的各種同位素,只是同位素比例不同而已。根據這一點,可以推算出它們所在的頁岩的年齡。

其中,長英質岩石的形成條件比較特殊,僅當高溫有水的條件下,才能形成。一般僅當海底的兩個板塊相互擠壓,一塊俯衝到另一塊下面時,在俯衝帶上才具備這個條件。換句話說,長英質岩石正是板塊運動的產物。

這位科學家通過考察距今35億年的頁岩,發現早在35億年前,大陸地殼的55~60%就已經是由長英質岩石組成的了,這意味著大規模的板塊運動至少在那之前就開始了。

板塊運動始於小行星轟擊

小行星撞擊推動板塊運動

可是前面說了,那個時候地球內部還太熱,地幔物質的粘性還較差,似乎不足以拖動板塊運動。那麼,板塊運動的動力來自何處呢?他提出一個大膽的猜測,是小行星撞擊幫了大忙。

他建了一個計算模型,模擬不同大小的小行星與地球相撞,看看地殼和地球內部會發生什麼。他發現,只要一次比較大的撞擊,就可能在撞擊地產生一條俯衝帶,俯衝帶可以持續活躍1000萬年左右。

至於這條俯衝帶是怎麼形成的呢?這是比較好理解的:小行星猛烈撞到地殼,把撞擊點的地殼擊碎成幾塊,在小行星的衝擊力和重力作用下,某塊地殼俯衝到另一塊的下面,於是就形成了俯衝帶。

如果考慮到地球年輕的時候,曾經經受過很多小行星的狂轟濫炸,那麼發生全球規模的板塊運動也不是不可能。

此外,按這一設想,板塊運動停停歇歇,可能啟動過不止一次,因為在地球的歷史上,密集的小行星撞擊也是歇歇停停,不止發生過一次。直到地球內部冷卻到一定程度,地幔物質足夠粘稠,板塊運動才不再需要藉助小行星撞擊,靠地球內部自己的力量就可以維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科技雜誌社 的精彩文章:

飛蛾吸聲來隱身
老虎被武松打死之後

TAG:大科技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