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旅遊 >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第一次遊覽頤和園是1986年,此後又去過兩次。第一次游的比較細,後兩次記得只在昆明湖東岸走了走。這次去北京,計劃市內景區時,首先就想到要去頤和園來一次細緻的遊覽。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1750),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皇家園林,佔地5000多畝。頤和園大致分為三個區域:以東門、仁壽殿為代表的政治活動區、以玉瀾堂、宜芸館、樂壽堂等庭院為代表的生活區和以萬壽山、昆明湖等組成的風景遊覽區。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不到7點,我就從天壇東門附近的住處出發了;早餐是路邊攤的雞蛋灌餅。先是地鐵5號線,換2號線,再換4號線,又步行了幾百米。遠遠看到的建築是涵虛牌樓,「涵虛」之名源自北宋朱熹的詩句「蕭然萬籟涵虛清」。這座三門四柱七樓的木結構大牌樓是從東面進入頤和園的第一座建築。進入東門時,8點剛過。印象中,前幾次到頤和園好像走的都是東門。東門是頤和園的正門,門檐上懸掛的「頤和園」金匾是光緒皇帝的御筆。繼續前行,是仁壽門,這是仁壽殿的正門。在仁壽門和仁壽殿之間,有一塊巨大的太湖石,形似壽星,故稱壽星石,又稱風水石。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仁和殿前的另一個稀罕物,是那尊龍頭、獅尾、牛蹄、鹿角、魚鱗的銅鑄瑞獸麒麟。對這些國寶級物件進行必要的防護是非常必要的,但圍在壽星石周圍的有機玻璃牆實在有礙觀瞻。仁壽殿是政治活動區的主要建築之一,始建於1750年,原稱勤政殿;咸豐十年(1860年),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十二年(1886年)重建,改為今名。1898年,光緒帝曾經在仁壽殿召見康有為,策劃變法維新。仁和殿門檐上的匾額「大圓寶鏡」,意為吾皇可以洞察一切,爾等不得恣意妄為,有震懾覲見群臣的意思,與今天在一些場合張貼、懸掛的警示語的意思差不多。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仁壽殿的北側有一眼小井,叫延年井,為帝後茶飲的專用水源。此種形制的小井,在故宮裡好像也看到過。仁壽殿後面是一座不甚高的假山,以山為牆,很自然地將仁和殿所在的政治活動區和後面的生活區隔離開來。

穿過假山,就來到了昆明湖畔。今天是個陰天,昆明湖失去了應有的明快,顯得很沉悶;遠處的萬壽山罩在一層薄霧,若隱若現。站在昆明湖邊,是向右還是向左,我猶豫了一下。恰好有一個老年旅遊團來到,去了右邊的玉瀾堂,我也就隨了大溜兒。玉瀾堂是一座三合院式建築,和仁和殿同年始建、同年被毀,1875年重建,是光緒帝的寢宮。1898年,戊戌變法失敗後,慈禧曾將光緒幽禁於此。「玉瀾」之名語出西晉陸機「玉泉涌微瀾」的詩句。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玉瀾堂後門正對著的是宜芸館,這裡原為藏書之處,後為光緒帝裕隆皇后的寢宮。芸是一種香草,可以防書蠹,故古人把藏書台稱芸台,「宜芸」之名由此而得。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宜芸館的西面是樂壽堂,這是園內位置最好的居所,能夠享用它的人自然是非老佛爺慈禧莫屬。「樂壽堂」黑底金字橫匾為光緒帝手書。樂壽堂里有一大群參觀的小學生,正在聽導遊講述慈禧和光緒那些「剪不斷,理還亂」的故事。孩子們都一臉的嚴肅,聽的相當認真。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樂壽堂庭院里放置著一塊巨大的海青色石頭,上面有乾隆皇帝的御題:青芝岫。相傳,明代大書法家、奇石愛好者米萬鍾,在北京房山覓得了這塊大石頭,準備運回他在海淀的勺園。在當年,把這麼大的石頭從房山運往海淀堪稱一項巨大工程。結果大石頭才運到良鄉,米萬鍾就家財耗盡,半途而廢,大石頭被棄之荒野。因此這塊大石頭又被戲稱為「敗家石」。後來乾隆撿漏,把它運回了頤和園,並賜名「青芝岫」。從樂壽堂轉出來,是著名的長廊。長廊東起邀月門,西至石丈亭,中間穿過排雲門,兩側對稱點綴著留佳、寄瀾、秋水、清遙四座重檐八角攢尖亭,象徵春夏秋冬四季。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長廊全長728米,共273間,是我國古建築和園林中最長的游廊。長廊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14000餘幅彩畫。這14000幅彩畫,堪稱一部連環畫版的中華5000年文明史。長廊里坐滿了老年遊客,許多人對眼前的美景基本視而不見,只顧噴雲吐霧、大快朵頤。老人和孩子,是頤和園這個早晨遊客的主要構成部分,但孩子們的表現顯然比老人們要好。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觀賞完長廊的彩畫,接下來去登萬壽山。萬壽山為燕山余脈,凈高不到60米,稱做丘好像更合適。雲輝玉宇牌樓是一座三間四柱七樓的琉璃牌坊,是萬壽山前山中央建築群主軸線的起點。萬壽山前山中部,從雲輝玉宇牌樓起,經排雲門、排雲殿、佛香閣和智慧海,依山逐次升高,形成頤和園中最為壯觀的主體建築。與仁和殿、玉瀾堂的灰瓦蓋頂不同,排雲殿是明黃琉璃瓦蓋頂,金碧輝煌,典型的皇家氣派。排雲殿是頤和園中體量最大的殿堂,「排雲」二字出自東晉郭璞「神仙排雲出,但見金銀台」的詩句。排雲殿完全仿照紫禁城外朝的形式,分為三進院落。走進排雲門,金水河橫亘在面前,漢白玉砌成的金水橋通往二宮門。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二宮門上高懸的「萬壽無疆」匾額,是慈禧的手跡。儘管這四個字很可能經過書法高手和工匠的修飾和美化,但從中依然可以看出慈禧的書法確有相當的功力。穿過二宮門即是排雲殿的正殿。殿內面積近800平方米,採用碧紗櫥、欄杆罩、八方罩、花罩、多寶格等形式分割空間,構思精到、設計巧妙。據記載,正殿內,只有多寶格是使用真正的紫檀木裝修的;從中可以反映出,清末國力衰落,已經無力在奢侈方面為所欲為。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正殿兩側是東西順山殿,各有殿門通往後院,後院的主要建築是德輝殿。爬山廊是排雲殿在設計上的一大特點,三進院落和所有建築均由其串聯成一體,可以讓當年的老佛爺和今天的遊客沒有風吹雨打之憂。從排雲殿繼續向上,是建在21米高台之上的佛香閣。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佛香閣高41米,內有八根鐵梨木大柱,結構複雜,建造精美,為古典建築精品。佛香閣也曾被英法聯軍焚毀,光緒年間花費白銀78萬兩重建。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佛香閣的背後,是眾香界琉璃牌坊。牌坊的後面應該是智慧海,可惜沒找到道路。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佛香閣東西兩側的疊石之上分別建有一座亭子,東邊的叫敷華亭,西邊的叫擷秀亭,這是兩座鐘樓。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在佛香閣兩側,兩座鐘樓的下面,還有兩組建築,東側的叫轉輪藏,西側的叫寶雲閣。轉輪藏建築群中聳立的高大石碑正面上刻有乾隆御筆「萬壽山昆明湖」六個大字。寶雲閣由純銅鑄造而成,重約207噸,俗稱銅殿或銅亭。現在這兩個地方均未開放,不能近睹,只能遠觀。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遊覽完萬壽山,繼續欣賞了長亭的西半部分,穿過石丈亭就看到了清晏舫。清晏舫俗稱石舫,全長36米,高約8米,由巨石雕砌而成。「清晏」取河清海晏之意。28年前,第一次游頤和園,走到這裡,以為是個斷頭路,就調了頭。這次走到這裡,鬼使神差,又停住了腳步,拍了幾張照,迴轉,登上了開往十七孔橋的遊船。陰鬱天氣里的昆明湖,用煙波浩渺來形容最為恰當。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棄舟登岸,首先看到的是一座四柱三樓衝天牌樓,東面額題舒雲,西面額題延旭。這座牌樓正對著頤和園的新建宮門。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延湖岸南行不遠,是那頭著名的銅牛。據介紹,銅牛貨真價實,不僅通體用純銅打造,而且表面鍍金,可以說是相當的牛。以牛鎮水,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大禹時代即有將鐵牛沉入江河以鎮水患的做法。繼續向南,是廓如亭十七孔橋。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廓如亭俗稱八方亭,佔地180多平方米,有內外三層24根圓柱和16根方柱,氣勢宏偉,造型獨特,為全國同類建築的冠群之作,號稱中國第一亭。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十七孔橋是頤和園內最大的石拱橋,橫跨在昆明湖東岸和南湖島之間。橋欄上的石雕獅子千姿百態,十分精美,可與盧溝橋上的石獅子相媲美。在十七孔橋上,一下子看到好幾個用自拍神器的遊客,我那昨天在野三坡還相當拉風的自拍神器頓時黯然失色。原以為自拍神器是我等「獨行俠」的標配,殊不知,許多戀人、家庭出行,也都配備了自拍神器,因為自己拍畢竟比求人拍更方便。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南湖島呈圓形,面積大約1公頃。島上的主要建築是北部疊石假山上的涵虛堂和嵐翠間,目前只有涵虛堂對遊客開放。涵虛堂在乾隆年間為三層,叫望蟾閣,是帝後在夏秋時節賞月的地方;光緒年間重建時改為單層,慈禧曾在此觀看北洋水師學堂演習。水師在風平浪靜的昆明湖演習,和過家家差不多,你說這樣的演習能有啥意義?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從十七孔橋到綉漪橋大約有1.5公里,這應該是頤和園最為枯燥的一段游路,除了可以遠觀西堤和來來往往的遊船,幾乎沒有可供近睹的景緻。我們不知道,在當年頤和園的總體規劃中,這一段究竟是什麼樣子。但如果當年就是一段直來直去的游道,那這應該是頤和園設計的敗筆,或缺憾。直到綉漪橋漸漸進入視野,枯燥的心緒才慢慢散去。1986年時就來過綉漪橋,但始終以為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玉帶橋。今天看手機導航的提示,才知道這是玉帶橋的姊妹橋——綉漪橋。有資料顯示,綉漪橋和玉帶橋在形制上完全一樣,只是綉漪橋比玉帶橋略小。綉漪橋是頤和園最南端的橋,是昆明湖和長河的界橋,也是東堤和西堤的連接點。過了綉漪橋就到了昆明湖的西堤。西堤完全仿照了西湖的蘇堤,也設計建造了6座造型各異的橋,自南向西分別為柳橋、練橋、鏡橋、玉帶橋、豳風橋和界湖橋。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柳橋是一座亭橋,始建於乾隆年間,光緒時重建。在柳橋西面是大片的荷塘,只可惜已經錯過了荷花盛開的季節,連荷葉也正在告別翠綠,開始泛黃。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在柳橋和練橋之間,有一座景明樓,主樓和兩座配樓均為兩層歇山頂樣式,仿元代大畫家趙孟頫的《畫亭納涼圖》而建。「景明」一語來自范仲淹的名篇《岳陽樓記》「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原樓被英法聯軍焚毀,現有建築為1992年重建。不知道是施工質量不佳,還是日後維護不善,這座只有20多年的新建築,現在已經給人以破敗的感覺。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練橋也是一座屋橋,橋亭為四角重檐攢尖頂樣式,橋名當取自南北朝謝朓的名句「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但以我的審美來看練橋,怎麼也沒看出「練」的感覺。鏡橋得名於李白的詩句「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其橋亭為八角重檐攢尖頂式樣,在西堤有橋亭的橋中最為別緻。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玉帶橋採用拱券結構,在西堤6座橋中技術含量最高,藝術性和實用性的結合也最為巧妙,其優雅的半圓形橋拱型,與水中的倒影構成了天水一色的透明圓月,楚楚動人,引人遐想。乾隆帝對玉帶橋也是情有獨鍾,曾有御題讚美玉帶橋。豳風橋原名桑薴橋,因「薴」字字音和慈禧死去的丈夫咸豐皇帝的名字相近,而「桑薴」有喪主之嫌,為避諱,桑薴橋在重建時改為了豳風橋。「豳風」一詞源自《詩經》。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界湖橋是昆明湖內外護和後溪河的分界處,是西堤最北面的橋樑。界湖橋原名柳橋,1886年重建時,將其與西堤南面的柳橋名字互換,始稱界湖橋。在界湖橋附近,買了一穗粘苞米,安慰了一下已經飢腸咕嚕的肚子。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向東跨過蘇州河,又回到了昆明湖東岸。接下來走過的這一片區域,1986年時都沒有到過。半壁橋是一座由北向南跨越蘇州河的高拱石橋,與綉漪橋和玉帶橋相類似,但拱高稍低,因此看上去也就不如綉漪橋和玉帶橋那麼秀氣。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和半壁橋緊鄰並行的還有一座低拱石橋,據說,是「文革」期間為方便林彪的座車出入頤和園而專門修建的,俗稱「林彪橋」。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過「林彪橋」南行百餘米,是頤和園的西部門戶——宿雲檐城關。城關上供奉有關公的牌位,顯示了關城「武」的一面,與萬壽山東面以「文」示人的文昌閣城關,一文一武,遙相呼應。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在濟瀾堂和武聖祠島之間的狹窄河道橫亘著一座三孔橋,名叫荇橋。荇橋最精彩的地方是兩側斗拱上各立著一對漢白玉小獅子,這四隻小獅子形態威猛、造型樸拙,煞是可愛。荇橋的東西各有一座四柱三樓牌坊,牌樓上的題記均是乾隆皇帝的御筆。武聖祠島上的建築正在維修,到處都是腳手架和建築材料。在武聖祠島上可以從另一個角度看石舫。這時候才知道,原來這裡是可以通往石丈亭的。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看了看地圖,發現從舒雲牌樓到文昌閣城關一段還沒有走到,但實在無力走過去,只好再次坐上了遊船。遊船上有一群應該是來自北歐國家的孩子,個個人高馬大;也說笑,但聲音都很小,很有教養。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文昌閣城關是頤和園6座城關中最大的一座,主閣兩層,閣內供奉有文昌帝君銅像和仙童塑像。文昌帝君是漢族民間和道教尊奉的掌管士人功名祿位的神仙,相當於今天的組織部長。知春亭在文昌閣旁邊的小島上,島與湖岸有小橋相連,據說這裡是頤和園最早知道春天消息的地方。再次經過仁壽殿,出仁壽門,我的第四次頤和園遊覽結束了。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和你分享北京頤和園的那些陳年往事

早上8點入園,現在的時間是下午2點,我在園子里遊覽了將近6個小時。用導航軟體大致計算了一下,我在這6個小時中大概走了8公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