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四禪八定(2)第二靜慮

《瑜伽師地論》四禪八定(2)第二靜慮

《瑜伽師地論》四禪八定(2)

第二靜慮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

一、釋經說

一、一、四靜慮

一、一、二、第二靜慮

一、一、二、一、釋尋伺寂靜及內等凈

複次於有尋有伺三摩地相心能棄捨,於無尋無伺三摩地相繫念安住。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八(之上):「次解第二靜慮中。內等凈者,小論是信,得第二定時信知定地一切煩惱悉皆可離,故信明顯。今大乘中用舍念正知離尋伺亂名內等凈。又以喜心動踴不靜不得舍念正知之名,二十七中有文。」

「複次於有尋有伺三摩地相心能棄捨」,知道有初禪的有尋有伺的尋伺心所是麤重相,離尋伺心所是寂靜相,要棄捨麤重的尋伺。「於無尋無伺三摩地相繫念安住」,對於二禪沒有尋伺的三摩地的相貌繫念安住,由此棄捨有尋有伺三摩地。

延伸閱讀: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又如經說:尋伺寂靜故,內等凈故,心定一趣故,無尋無伺三摩地生喜樂,第二靜慮具足住。尋伺寂靜者,謂或緣離初靜慮欲增上教法,或緣彼教授為境界已,初靜慮地尋伺寂靜,不復現行。」

韓清凈《披尋記》:「於有尋有伺三摩地相等者:此釋經說尋伺寂靜。謂初靜慮地尋伺不復現行,名寂靜故。

由於心對於無尋無伺三摩地的寂靜相繫念安住,初靜慮地的尋伺不再現行,所以名為寂靜。

於諸務所行境界能正遠離,於不務所行境界安住其心;一味寂靜、極寂靜轉,是故說言尋伺寂靜故,內等凈故

這裡解釋棄捨尋伺的方法。「於諸怱務所行境界」就是「尋伺」的「尋」。「怱務所行境界」,對於尋心所怱務「所行境界」那就是修不凈觀。「能正遠離」,把匆務的境界棄捨了,不要再那樣去修不凈觀了。「於不怱務所行境界」,安住沒有尋伺的境界,「徐歷行境」也能正遠離,「安住其心」。

「一味寂靜,極寂靜轉」,一味的離尋伺,但偶爾還有間雜的時候,名寂靜。若偶爾還現起、有間隔,就不能稱為極寂靜,極寂靜是尋伺都不再起了,名極寂靜轉,無尋無伺相續,心裡很平等很清凈,再也不用尋伺離欲,已將尋伺離欲的心所制伏了。對於遠離尋伺心所,不怱務所行的內等凈境界安住其心,一味寂靜,保持內心的寂靜,因為這時定更深了,非常的寂靜相續而轉,安住於所緣境。所以說:尋伺寂靜故、內等凈故。

從初靜慮到了第二靜慮的境界,那「一味寂靜,極寂靜轉」,寂靜到什麼程度?就是天上打雷都沒聽見。行者若入定,要他自己想出定才可以,他人不可以使行者出定的。所以「安住其心,一味寂靜、極寂靜轉」,前五識是不動了。

韓清凈《披尋記》:「於諸務所行境界等者:此釋經說名內等凈。謂為對治尋伺,攝念正知,於自內體其心舍住,遠離尋伺塵濁法故。如《顯揚》說。(《顯揚論》二卷六頁)由內體凈,得內等凈名。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內等凈者,謂為對治尋伺故攝念正知,於自內體其心舍住,遠離尋伺塵濁法故名內等凈。」

解釋「名內等凈」的意思。「謂為對治尋伺,攝念正知,於自內體其心舍住」,成就了初禪的這個人,現在不高興尋伺,要對治尋伺要滅除尋伺,怎麼辦呢?「攝念」就是心不去修尋伺觀,不修不凈觀,把心收回來念無尋無伺的境界,這叫「念」。「正知」,初開始修的時候,有的時候一失念尋伺又出來了,要知道尋伺是錯了,把它修正過來,再把心收回來安住在無尋無伺的境界,不要有尋伺的擾動,這叫做「正知」。

「於自內體其心舍住」,於自內心棄捨尋伺,心平等正直無功用住。「遠離尋伺塵濁法故」,「內等」就是內心裏面寂靜住;怎麼叫做「凈」呢?就是「遠離尋伺塵濁法故」,這個時候的「尋伺」不是個清凈的東西。由未到地定到初禪的時候,尋伺是清凈法;因為對欲界的欲來說,尋伺是個功德,它能棄捨欲。若是由初禪到二禪的時候,二禪的境界超過了初禪,初禪的尋伺是污染法。內心的寂靜中沒有尋伺的污染,所以叫「內等凈」。「如顯揚說」,如《顯揚聖教論》說。(《顯揚論》二卷六頁)。

「由內體遍凈,得內等凈名」,這是《顯揚論》說的。「由內體」,於此內心寂靜沒有尋伺的染污,叫作「得內等凈」。

延伸閱讀:

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複次,尋、伺滅,內等凈、心一趣,無尋無伺定生喜樂具足住,是名第二天道。尋伺滅者:問:得第二靜慮時,總滅初靜慮一切法,何故但說尋伺滅耶?答:1.以尋伺為上首,總滅初靜慮故作是說。2.複次,尋伺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是故偏說。3.複次,尋伺多諸過患熾盛堅牢,是故偏說。4.複次,尋伺離初靜慮染時,極為障礙留難系縛。如暴獄卒故偏說之。5.複次,諸瑜伽師專為斷尋伺修第二靜慮,是故偏說。6.複次,諸瑜伽師憎惡尋伺故,總舍初靜慮故偏說之。7.複次,尋伺上地所無是故偏說。由如是等種種因緣但說尋伺滅。

內等凈者:內謂心等,凈謂信。由信平等令內心凈故名。尊者世友作如是說:尋伺躁動擾亂定心,信能除彼令心等凈,如波浪息水則澄清。是故說信名內等凈。復作是說:染喜騰躍渾濁定心,信能除彼令心等凈,如離泥濁水則澄清。是故說信名內等凈。大德法救作如是說:行者將入第二靜慮,心於定境信向樂住,不流馳散久住一境,得第二定斯有是處,此由信力,是故說信名內等凈。」

2、《阿毘達磨俱舍論》卷第二十八:應審思擇:應說何法名「內等凈」?此定遠離「尋、伺」鼓動,相續清凈轉,名為「內等凈」。若有「尋、伺」鼓動,相續不清凈轉,如河有浪。若爾,此應無有別體;如何許有十一實事?是故應說:此即信根。謂若證得第二靜慮,則於定地亦可離中有深信生,名「內等凈」。信是凈相,故立「凈」名;離外、均流,故名「內等」;凈而內等,故立「內等凈」名。有餘師言:此內等凈、等持、尋、伺,皆無別體。若無別體,心所應不成。心分位殊,亦得名「心所」。雖有此理,非我所宗。

一、一、二、二、釋心一趣

又彼即於無尋無伺三摩地中串修習故,超過尋伺有間缺位,能正獲得無間缺位。是故說言心一趣故。

什麼叫做「心一趣」?「又彼即於無尋無伺三摩地中」,「又彼」得到初禪的那個人想要進步到二禪去,「即於」二禪的「無尋無伺三摩地中」,「串修習故」,「串」就是連續不斷,這是一種精進,已經得到很自在了但是還要繼續地努力修禪。

「超過尋伺有間缺位」,因為常常地學習無尋無伺定,從開始學習到成功中間這一段裡邊,就是有的時候尋伺有間缺位。若尋伺出現會有間闕,會有間隔、有缺少,間闕是指尋伺有時候還會出現,會間斷了無尋無伺,尋伺出現時無尋無伺會暫時間斷,名有間闕位,即有尋伺的夾雜。「超過尋伺有間缺位」,由於不斷串修習可以超越這種境界,稱為超過尋伺有間闕位,能夠正式的成就無尋無伺。到了「能正獲得無間缺位」,就是完全沒有尋伺了,一入定就完全沒有尋伺了,就是沒有尋伺間雜在裡邊,達到了「無間缺」的境界。「是故說言心一趣故」,完全沒有尋伺的間雜,只是無尋無伺,所以叫「心一趣」。

延伸閱讀:

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心一趣者,謂一門轉,非如欲界心六門轉;初靜慮中心四門轉,第二靜慮心一門轉故名一趣,即是心行一境界義。」

2、《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心定一趣者,謂如是入時多相續住,諸尋伺法恆不現行。」

http://tripitaka.cbeta.org/T31n1602_002

一、一、二、三、釋無尋無伺

無尋無伺者:一切尋伺悉皆斷故。

「無尋無伺者」,「一切尋伺悉皆斷故」,所有的欲、恚、害的一切尋伺都斷除了。

延伸閱讀:

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無尋無伺者,謂尋伺已滅。」

2、《顯揚聖教論》卷第二:「無尋無伺者,謂證得尋伺斷法。」

韓清凈《披尋記》:「一切尋伺悉皆斷故者:離尋伺欲說名為斷。有尋有伺等地說,由離尋伺欲道理故說名無尋無伺地,不由不現行故(陵本四卷二頁)。

《瑜伽師地論》卷第四:「此中,由離尋伺欲道理,故說名無尋無伺地;不由不現行故。所以者何?未離欲界欲者,由教導作意差別故,於一時間亦有無尋無伺意現行。」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二(之上):「教導作意者,謂在欲界住心無相無尋伺故。」http://tripitaka.cbeta.org/zh-cn/T42n1828_002

遠離尋伺欲,說名為斷。「有尋有伺等地說,由離尋伺欲道理故說名無尋無伺地,不由不現行故」,第二靜慮以上的有情沒有尋伺欲了,已不用很努力的尋伺不凈就能入定,因為心已經真的離欲了,對於欲已完全沒有興趣,不現行了,此時已離尋伺欲,名〈無尋無伺地〉。尋伺心所還是會現起思惟觀察所緣境,於出定及生到第二靜慮天的有情也有尋伺心所現行,只是不再用尋伺欲而獲離欲,所以,離尋伺欲不是說無尋無伺此心所法從此不會再現行,不是這個意思。

一、一、二、四、釋定生喜樂

一、一、二、四、一、定

所言定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作意故。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八(之上):「定生者,此與初靜慮異,彼名離生此名定生,彼得初離欲界系名離生,此約先已得定故故言定生。」

解釋「定生喜樂」。初禪是「離生喜樂」,二禪不叫離生喜樂、叫「定生喜樂」。為什麼起這個名字呢?

「所言定者:謂已獲得加行究竟作意故」,由初禪到二禪也是七種作意,七種作意,現在已經到達了加行究竟作意了,到這個時候決定把初禪的尋伺消滅了,所以叫做「定」。如果內心裏面還有尋伺的話,那不能稱之為二禪無尋無伺定,不能稱為「定」的。

一、一、二、四、二、生

所言生者:由此為因,由此為緣,無間所生,故名定生。

由這個加行究竟作意的因緣,「無間」沒有其它的間隔,就令又生出來一種功德那就叫做「定」。「故名」叫作「定生」,就是由定而生。

一、一、二、四、三、喜樂

言喜樂者:謂已獲得所希求義,又於喜中未見過失,有欣有喜。一切尋伺初靜慮地諸煩惱品所有麤重,皆遠離故。能對治彼廣大輕安身心調柔,有堪能樂所隨逐故,名有喜樂。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八(之上):「言喜樂者:謂已獲得所希求義等者。本初二定樂俱是喜受。義分為二。若令賴耶適悅邊名樂,令意識適悅邊名喜。先求喜樂修第二定,今時獲得所希求義。泰云:詳此論旨尋伺唯在方便定,故初定根本與未至定尋伺間起,今得第二定時方便亦無尋伺,故言超過,從初根本定無間而生二定方便故名定生。」

「言喜樂者:謂已獲得所希定義」,所希求的是二禪的樂。「又於喜中未見過失」,得到二禪的這位禪師,沒有看見喜的過失;還不知道喜也有過失的。「有欣有喜」,所以心裏面有喜。

「一切尋伺初靜慮地諸煩惱品所有麤重,皆遠離故」,這個時候初禪的所有的尋伺,就是「初靜慮地」。「諸煩惱品」,這是站在二禪的立場說初禪的尋伺是煩惱品,也有「麤重」,就是令心亂;本來是名之為定,但在二禪就認為那是亂、那是麤重。「皆遠離故」,把尋伺、亂的境界遠離了。「能對治彼廣大輕安身心調柔,有堪能樂所隨逐故,名有喜樂」,「能對治彼」尋伺的二禪的心一境性,是廣大的輕安;二禪的輕安要比初禪的輕安還是廣大的。身心也是「調柔」的,不是那麼粗暴、剛強。「有堪能」,堪能性更強大了。「所隨逐故」,樂的隨逐。「名有喜樂」,這叫做有喜樂。

延伸閱讀:

1、《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定生者:問:初靜慮亦有定,何故唯說第二靜慮名定生耶?答:1.第二靜慮等持增盛勝妙清凈,過初靜慮是故偏說。2.複次,第二靜慮定所引發定所長養,初靜慮後現在前故名為定生。非如初靜慮非定所引發非定所長養,欲界心後現在前故不名定生。3.複次,初靜慮心有定、不定,有內門轉、有外門轉,有緣內事、有緣外事。第二靜慮心多在定,多唯內門轉,唯緣內事故名定生。4.複次,第二靜慮滅語言本。語言本者,謂尋與伺,如《契經》說:「要尋伺已能發語言非不尋伺。」第二靜慮尋伺已滅無語言本故說定生。5.複次,第二靜慮名聖默然故名定生,如《契經》說:「佛告目連:汝等勿輕第二靜慮,此是聖者默然法故。」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定生唯在第二靜慮。喜樂者:喜謂喜根,樂謂輕安樂。複次,喜受蘊攝,樂行蘊攝。」

2、《佛說長阿含經》卷第十八·(三〇)第四分世記經:「佛告諸比丘言:善哉!善哉!凡出家者應行二法:一賢聖默然。二講論法語。汝等集在講堂,亦應如此賢聖默然、講論法語。」http://tripitaka.cbeta.org/ko/T01n0001_018

3、《顯揚聖教論》卷第二:「三摩地者,謂已轉依者。心住一境性生者,謂從三摩地所生喜及樂。已如前說。第二靜慮者,謂尋伺寂靜內體遍凈,三摩地所生喜樂所依,依於轉依心住一境性。余如前說。」

一、一、二、五、釋第二靜慮具足安住

一、一、二、五、一、釋第二

依順次數,此為第二。

依禪定的順次數別來說,這是往上來說,第二個得到的定,是第二靜慮。

一、一、二、五、二、指其餘

如是一切,如前應知。

怎麼叫作「安住」?怎麼叫作「具足」?這些如前面初禪已經解釋了,這裡不說了。

延伸閱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第二靜慮具足住者,得、獲、成就第二靜慮善五蘊,得、獲、成就名具足住。」

喜歡作者請掃碼

文|觀諸法如 校勘|如義 排版|如梵 編輯|如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佛菩薩的神通 隨念宿住智通(3)舉要義、明作業
周叔弢舊藏宋本 《寒山子詩集》鑒賞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