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道德經》流傳了兩千多年,那「道」與「德」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流傳了兩千多年,那「道」與「德」究竟是什麼意思?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經典著作,也是古代地位最高的一部道家哲學著作,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道家作為本土教派,其思想深深影響了我們的古文化。《道德經》全書僅五千餘字,卻言簡意賅,包含了非常深奧的哲學思想。例如「上善若水」、「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名句均出自於《道德經》。

《道德經》分為上下兩篇,一篇為《道經》,一篇為《德經》。「道」與「德」是《道德經》主要闡述的兩個概念,那麼這「道」與「德」究竟是什麼意思呢?你又是怎麼理解的呢?今天咱們就用這篇文章來簡單介紹一下《道德經》中的「道」與「德」,筆者才疏學淺,有不足之處請多提意見。


《道德經》中的「道」

「道」不僅是《道德經》中最精髓、最深奧的一個概念,也是古代哲學的重要概念。老子是第一個把「道」放在自己的著作中進行闡述的,《道德經》全書都離不開這個「道」字。那麼這個「道」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要理解這種深奧的哲學概念,咱們萬萬不能斷章取義,還是要把「道」字具體放在《道德經》原文中去理解。

《道德經》的開篇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開篇名義,他想用第一句話初步闡述「道」的概念。「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中有三個「道」字,其中第二個「道」字指的是表達,用語言敘述,跟「說道」的意思一樣。其中第一個和第三個「道」,指的是真正的「道」。

對於這個「道」字的含義歷來眾說紛紜,但是目前最為主流,最被認可的一種說法是這樣的。「道」指的是宇宙本原以及宇宙間萬物運轉的規律。「道」是宇宙萬物的自然法則,牢不可破。例如水可以凝結成冰、水可以揮發為水蒸氣等,這就是道。道是永遠存在的,它不會因為某個人的意志而發生改變。

「道」這個概念看似虛無縹緲,看不見摸不著,也不能被我們的感官所感知。但是「道」在我們的邏輯思維中,是可以被認知的。比如我們都知道水可以凝結成冰,這就是我們認知了一小部分「道」。「大道無形」,雖然我們看不見「道」,但我們以及世間萬物每時每刻都處在「道」中,都處在宇宙的自然法則中。

「道可道,非常道」這句話的深層含義就是說,真正的道是原本就存在的,不是人們臆想、編造出來的。無論人們有沒有發現「道」,真正的「道」都在一直運轉著。還以水為例吧,古時候人們不知道水的沸點會隨著氣壓變化而變化,但是這個道理卻一直在運轉著。「道」不會因為人的思想而發生任何變化。

《道德經》中的「道」字含義非常廣,既有宇宙萬物的運行之道,也有處世之道、為人之道。此外,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句中,老子還闡述了人、天地、自然規律之間的關係。「道法自然」,道生成於宇宙中,道又約束著宇宙萬物的運轉。人也應該遵從宇宙的運轉規律,不能逆天而行,比如破壞環境等。


《道德經》中的「德」

上文中咱們講述了《道德經》中的「道」,下面咱們就來聊聊《道德經》中的「德」。同樣,咱們不能斷章取義,還是要把「德」放在《道德經》原文中去理解。《德經》開篇第一句如下:「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

「上德」指的是真正有德之人,「下德」指的是表面有德之人。咱們現代漢語的「德」指的是品德、德行,如果用精確的語言來敘述的話,「德」是指一個人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所規定的理想化行為標準的程度。但老子在《道德經》中所闡述的「德」,其含義更深一層。

筆者認為,《道德經》中的「德」指的是一個人觀察、理解宇宙萬物規則,並配合萬物運轉的能力。也就是說,「德」是凡人對「道」的追求、理解和踐行。在老子看來,「道」與「德」是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如果是符合「道」的言行舉止,那就是有德、上德;如果是不符合「道」的言行舉止,那就是下德、無德。簡而言之,「道」是宇宙間萬物的運轉規律,「德」則是人們理解、運用運轉規律的能力。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真正有德之人不會在意形式上的言行舉止,道和德都在他的心中。下德之人之注重表面上的言行舉止,心中並沒有真正理解「道」的原理。《道德經》已經流傳了兩千多年,其中關於「道」與「德」也有很多不同的解讀。以上本文就是筆者自己對《道德經》中「道」和「德」的理解,你們又是怎樣理解的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書凌軒閣 的精彩文章:

《水滸傳》中,盧俊義僅用三招打敗了武松?錯,論實戰武松更強
一棹春風一葉舟——七首描寫春天的唯美古詩詞,春風春雨盡在其中

TAG:史書凌軒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