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顏真卿之死

顏真卿之死

全文共6128字 | 閱讀需12分鐘

富貴壽考成為世俗意義上成功的榜樣,而顏真卿則走向了另一種不朽。

唐德宗興元元年八月初三日,即公元784年8月23日,大唐王朝的四朝元老、年近八十的顏真卿,被一條白練縊死了。

1

整個事件的來龍去脈,要從一個叫盧杞的人說起。

這個盧杞,本也是名門之後,可在讀過他的傳記之後,你恐怕只能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奸臣」。是的,一個徹頭徹尾的大奸臣。他幾乎符合大眾對於「奸臣」這個概念全部的想像:口蜜腹劍、嫉賢妒能、睚眥必報、橫徵暴斂……

宋 李公麟《免胄圖》中的郭子儀形象(左立者)

有一件小事足以說明此人的兇險。建中年間,平定安史之亂、為大唐再造乾坤的汾陽王郭子儀患病,按照慣例,百官都要去探望。郭子儀在接待其他官員的時候,並不要求家中婦女迴避,可輪到盧杞前來時,他屏退了所有姬妾侍女,獨自招待。等到盧杞離開,家人詢問緣故,郭子儀說:「這個人長得丑,心又壞,家中女眷見到肯定會忍不住笑他,那將來咱們一家就有滅門之災。」

盧杞有多醜呢?史書上說他「貌陋而色如藍,人皆鬼視之」,一張大藍臉,被人當成鬼。可他偏偏又能言善辯,討了唐德宗的歡心,做到宰相。奸臣當道,迫害忠良就是一個必選項,他和顏真卿之間的恩怨,幾乎是一場宿命的必然。

2

說回顏真卿,似乎他被更多人接受的人設是一位書法家,創造了千百年來風行的「顏體字」。其實,他還是一個將帥,在安祿山造反時召集二十萬大軍拚死抵抗的十七郡盟主;是一個昭雪冤獄的監察御史;一個窮到舉家喝粥度日的刑部尚書;一個敢於維護正義和綱紀、不惜得罪權貴的「魯郡開國公」。

《自書告身帖》局部,此帖為顏真卿於建中二年(公元781年)所書,其職銜為「光祿大夫行吏部尚書充禮儀使魯郡開國公」。

「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郭子儀明白的道理,顏真卿不明白。他這一輩子,一直在得罪小人,而且是當權的小人。

楊國忠當權,他懟楊國忠,被打發到平原郡當太守;李輔國當權,他懟李輔國,被貶為蓬州刺史;元載當權,他懟元載,被貶為峽州別駕,後來元載被誅,楊炎、盧杞陸續當政,顏真卿呢?不改初衷,繼續懟。難道他真的不知道人心險惡世道艱難?

《顏家廟碑》拓本(局部)

字如其人,讓我們先看看他的字,這是顏真卿七十二歲時所寫的《顏家廟碑》。正大、剛直、樸厚甚至帶有一絲笨拙,可就是這一種笨拙,讓他區別於前代的王羲之,也區別於同時代柳公權,成為書法史上一個無法磨滅的存在。朱熹說,顏真卿是有忠義但缺乏智謀的人。

所以,當盧杞準備找個偏遠的地方打發顏真卿,讓他遠離權力中樞的時候,顏真卿採取了一種最作死的做法:找上門去說理!

魯公呀!這不就是去打盧杞的臉嘛?

而且,耿直的顏真卿還抬出了盧杞的父親說事兒:「想當年,令尊被安祿山殺死,頭顱傳到我眼前,是我用舌頭親自舐干他臉上的鮮血。你現在竟然忍心排擠我?」這臉打得,啪啪響。而盧杞的反應呢?《新唐書》上說是「矍然下拜,而銜恨切骨」,馬上低頭認錯,內心卻已盛滿了仇恨。

所以當李希烈起兵造反的時候,盧杞向皇帝建議派顏真卿招安,理由冠冕堂皇:「以顏真卿的威望,去宣諭聖旨,不用派遣軍隊就能安定叛亂。」除了皇帝,誰都知道,這無異於送羊入虎口。甚至顏真卿自己,也知道此行是有去無回。他完全可以稱病不去,公卿百官,誰也不會為難一個七十多歲的老臣,就算唐德宗也不敢強求。派一個國家元老孤身去平叛,用當時大臣李勉的話說,叫「貽朝廷羞」,丟人啊!

3

儒家認為,世界並不完美,人需要自身擔負起救世的責任。而顏真卿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儒生,所以他選擇了義無反顧,就像當年安祿山造反,河北二十四郡望風而降,只有他顏真卿首舉義旗,孤身抗賊。他們顏氏家族,在那場戰爭中被殺三十餘口,幾乎慘遭滅門。當他用蘸滿血淚的禿毫為他戰死的侄子寫下祭文的時候,他也曾痛苦的發問:「天不悔禍,誰為荼毒」?上天的恩慈何在?為什麼人們要遭受這樣多的苦難?如今面臨抉擇,他再一次用行動實踐著自己的信仰,道義所在,「雖千萬人,吾往矣」。

《祭侄稿》局部

《新唐書》里記載,顏真卿一到賊營,李希烈的上千個養子就對他拔刀相向,謾罵不已,而顏真卿絲毫不為所動。這裡需要說明一下,唐代中晚期藩鎮坐大,軍閥割據,擁兵自重的節度使為了維持手下的忠心,便把驕兵悍將收為養子,有的多達千人。李希烈的這幫「養子」便是這種情況,但對於久經沙場的顏真卿而言,也無非兒戲而已。

在之後的時間裡,李希烈始終沒能使顏真卿屈服,但他忌憚顏真卿的威望,也始終不敢殺他。而顏真卿自度必死,早就寫好了遺表、墓誌、祭文,把一切安排的有條不紊。直到兩年後,李希烈大勢將去,他的弟弟又被朝廷所殺,這使他最終動了殺心,派了一群太監來到囚禁顏真卿的蔡州,「縊殺之」,時興元元年,公元784年。

對於此事在當時的反應,史書上用了四個字:「三軍皆慟」。明朝的張鳳翔說,古來殉難的忠臣不少,唯獨顏真卿和岳飛的死最使人扼腕,「至今英雄之恨未銷。」

同一年,盧杞被貶,在怨恨和恐懼中死去,史稱「天下快之」。

兩年後,李希烈被部將陳仙奇毒死,殘部降唐。

4

惜墨如金的史書自然不會去懸想顏真卿臨難時的心境,但是幸好,後人像珍愛自己的眼睛一樣守護著顏真卿所寫的隻字片語。紙本易失,就把他的書法刻在石頭上,傳拓四方,流布天下。直到今天,我們還可以透過那些雄健的書法去觸摸他的內心。

《奉命帖》拓本,釋文:真卿奉命來此,事期未竟,止緣忠勤,無有旋意。然中心悢悢,始終不改,游于波濤,宜得斯報。千百年間,察真卿心者,見此一事,知我是行,亦足達於時命耳。人心無路見,時事只天知。

《奉命帖》,此信寫於被李希烈囚禁期間,「我奉命來此,沒有完成使命,由於忠直憂勤,從沒有回去的想法。即使內心悲傷也不改初衷。久在風浪之中,自然要承受這種結果。千百年後的人要認識我顏真卿的內心,就從這件事情來看吧。時也,命也,就是我此行的意義。人心無處可見,時事,也只有天知道。」

《乞米帖》,釋文:拙於生事,舉家食粥,來已數月。今又磬竭,只益憂煎,輒恃深情。故令投告,惠及少米,實濟艱辛。仍恕干煩也。真卿狀。

《乞米帖》,說自己「拙於生事」,竟到了「舉家食粥」的地步,不得已跟朋友告急求米,魯公的「拙」,可見一斑。

《裴將軍帖》拓本(局部),釋文:裴將軍。大君制六合,猛將清九垓。戰……

《裴將軍帖》是一首讚頌猛將的五言詩,這是顏真卿最為激情澎湃的作品,飛動、生拙、雄強、空靈,出人意料的融合在一起。你會覺得,只有這樣的字,這樣一種帶著憨勁兒的筋骨,這樣一種熱血,才配得上盛唐氣象,才撐得起這個民族的天空。

無與倫比的力量感,是顏真卿書法最大的特色。

《寒食帖》拓本,釋文:天氣殊未佳,汝定成行否?寒食只數日間,得且住,為佳耳。

《寒食帖》,「天氣還不是很好,你一定要走嗎?寒食節也就這幾天,如果你能再住一段時間,那該多好呀。」深情眷眷的家常話,讓我們看到一個日常而溫暖的顏真卿。後來的辛棄疾估計也被這兩句話打動,在一首詞里寫道:「宦遊吾倦矣,玉人留我醉。明日萬花寒食,得且住,為佳耳。」

5

歐陽修說:顏真卿的書法就像正人君子,剛開始接觸有些敬畏,時間久了便覺得可親可愛。這就是顏真卿的魅力所在,他把人格,寫進了字里。

性格即命運,細心持重的郭子儀終得善終,富貴壽考成為世俗意義上成功的榜樣,而顏真卿則走向了另一種不朽。他的書法在包括韓國、日本在內的東亞國度風行千年,多少初學執筆的兒童,接觸到的第一本字帖便是他那端正的楷書。1月16日,策划了整整六年之久的大展《顏真卿:超越王羲之的名筆》在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正式開啟,顏真卿《祭侄文稿》的展廳內人頭攢動,平均每人僅能在真跡前停留數秒。

顏真卿《祭侄稿》展覽現場

顏真卿以及由他貫通起來的千年文脈,接受著來自世界的矚目。

「孰謂公死,凜凜猶生。」

顏真卿像

· 有一種愛叫做點贊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如果沒有李煜,歷史會怎樣
贈書活動:如何看待西方報紙上的李鴻章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