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任何人的毒誓都可信,唯獨這類人,一旦發毒誓後果很嚴重

任何人的毒誓都可信,唯獨這類人,一旦發毒誓後果很嚴重

言忠信而行正道者,必為天下人所心悅誠服。

《論語·學而》第七章中說道:子夏曰:「賢賢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其實,從倫理角度理解「信用」,它實際上是指 「信守諾言」的一種道德品質。但是,這種道德品質對於帝王也實用嗎?我看不見得。

都知道,古代老百姓對皇帝有一種盲從,大部分人都覺得皇帝的聖口一開,說出來的就是「金科玉律」,比什麼江湖豪俠那所謂「快馬一鞭」可信得多。

甚至,更有坊間傳言說:唐朝時期,有個祖籍湖南的大官,想替家鄉的老百姓謀些福利,所以,在皇帝每天都要經過的路口用蜂蜜塗了幾個大字「澧州糧米可免」。次日,皇帝出行時,看到路口有數不清的螞蟻擺成六個大字,竟不由自主的將這幾個字念了出來。

那個湖南籍官員等在一旁,皇帝金口一開,他立馬撲上去跪倒在聖上面前,並表示「謝主隆恩」。之後,皇帝並未怪罪這位官員,反而兌現了自己的承諾,不再徵收該官員家鄉的糧食賦稅。當然,這種坊間傳說數不勝數,從未見史籍有所記載。

那麼,史官會放過這種替皇帝歌功頌德的機會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由此,筆者認為:這些故事傳說的可信度不高。

雖說,每個封建統治者都或多或少的以「君無戲言」標榜自己,但是,真正做到一口唾沫一個釘的皇帝又有幾人?首先,雍正就不是一個講信用的皇帝,雍正一生中做過許多空口許諾,有時,也會煞有介事的寫保證書,甚至,還會信誓旦旦的發毒誓。

然而,歷史告訴我們,雍正違背誓言的情況不在少數。

雍正繼位之初,湖南有個久考不中的小秀才,名叫曾靜。或許,曾靜的人生鬱郁不得志,也可能讀書讀傻了腦子,某天,曾靜竟產生了膽大包天的想法,他想造反。

川陝地區的總督岳鍾琪是岳飛的後人,麾下兵馬數十萬。曾靜想當然的認為:岳鍾琪是岳鵬舉的後人,骨子裡肯定流淌著岳飛民族英雄的血脈,這人肯定有很深的民族情節,對於滿清統治必定不會甘心。

因此,曾靜給岳鍾琪寫了封造反的信,想要攛掇這位「民族英雄之後」共謀大業。並在信中細數雍正的罪責,就像是駱賓王罵武則天一樣。先說,康熙之死與雍正有直接關係,然後,又斥責雍正謀害兄弟,還說雍正奪母占娘等等。

總之,就是說了一大堆有的沒的,足有十條之多,把雍正噴了個狗血臨頭。有趣的是,這封信最終落到了雍正的手上,之後,發生了一系列讓人啼笑皆非的事。

按理說,曾靜辱罵皇帝,就連被誅九族都不會讓人感到絲毫意外,但是,雍正卻出人意料的饒了他。雍正打得一手好算盤,他明白就算殺掉曾靜也無法讓老百姓信服,中華大地漢人多如牛毛,砍了一個曾靜還有另一個,倒不如將曾靜案作為一個教化民眾的契機。

雍正召見了曾靜,並對曾靜進行了一番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使曾靜受寵若驚,深感榮幸。更有意思的是,被雍正感化的曾靜成了雍正的「頭號粉絲」,前往全國各地開展講座,現身說法,一把鼻涕一把淚地向老百姓坦誠自己的過錯,並且,宣講雍正朝的開明政策。

在那個皇權至上的年代,曾靜的過錯可不是一句「言論不當」就能了事的,單就曾靜辱罵皇帝這一條罪名,都夠將他處死一千次的,難道,雍正真能饒恕他的過錯嗎?曾靜當然明白這個道理,對自己未來的處境也十分憂慮,惶惶不可終日。

聽說,曾靜被嚇得茶飯不思,雍正再次自降身段,站出來寫了一封保證書:「我發誓,我這輩子絕不會因為這件事為難曾靜,就連我的子孫將來也不能因為他曾詆毀過我而追究他的責任。」雍正在天憲年信誓旦旦的打了包票,這份保證書自然成了「金科玉律」。

至此,天下人都認為曾靜既已痛改前非,朝廷也不會為難他,今後吃得飽穿得暖,活到壽終正寢不成問題。然而,乾隆剛一上台便打破了父親的誓言,完成了父親雍正的「遺憾」,命人將曾靜拖到菜市口,大刀一揮砍了曾靜的腦袋,並且,昭告天下:「曾靜大逆不道,雖處之極典不足蔽其辜!」

人類的誓言是有層次的,根據兌現的可能性,大體能分成口頭許諾、拍板發誓、發毒誓幾種。可能,只有五雷轟頂家破人亡才會給誓言增加一些兌現的可能性。由此可見,雍正信誓旦旦地寫下保證書,充其量只能算作拍板發誓,遠沒有毒誓可信度高。而且,背棄誓言的並非雍正本人,雍正替子孫後代發的誓自然難以作數,這也是無可厚非的。

那麼,雍正生平發過的毒誓就是可信的嗎?在筆者看來,未必!

雍正接了父親的班,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實。雖然,有康熙爺傳位給十四皇子之類的野史傳聞,但是,這件事的真實性有待商榷,就算是真的也已成過往雲煙。歷史告訴我們,雍正成了十四個皇子中唯一的勝利者。

雍正之所以能夠順利登基,離不開年羹堯、隆科多等朝中大員的傾心輔佐,這是連雍正都無法否認的事實。而這些舉足輕重的朝中大員里,又屬年羹堯對雍正的恩情最大。倘若二人皆是平頭百姓,那麼蒙受大恩的雍正肯定會對年羹堯垂首下跪,感謝老人家對自己的「再造之恩」。

與其他功臣相比,年羹堯對雍正不但有擁立之功,還幫雍正守住了江山。雍正登基之初,青海地區發生民變,年羹堯率軍出征,大勝而歸。年羹堯替雍正保住了天下,雍正自然會對他感恩戴德。

某次,年羹堯奉命出征,但是,在出發前卻聽到了一些小道消息,有點拿捏不定。雍正聽說這件事後,連忙召見年羹堯,喂他吃定心丸。自古以來只有臣子向皇帝表忠心,而皇帝向臣子發毒誓的舉動著實罕見。

雍正對年羹堯如此說道:「你這次出征,朕不知道該如何獎勵你,才能有面目去見天地神明。」雍正僅用一句開場白,就讓年羹堯感激涕零:「不但朕要感激你,就連朕的兒子,朕的孫子,還有天下的臣民都應該對你感恩戴德,倘若,朕的子孫中有人負心,那麼,他就不配做我的子孫,倘若天下的臣民對你有異心,那麼,他就不配做我們清朝的子民。」

看到這,想必各位與我有一樣的想法,如果,這些話里沒有一口一個「朕」字,那麼,沒人會相信這些話出自皇帝口中,倒有些像是市井平民的賭咒。與平民百姓不同的是,雍正不僅將自己放在誓言中,就連自己的後代和天下的臣民都成了毒誓的一部分。這些都是當著「天地神明」發的,屬於誓言的最高層次——毒誓。

可笑的是,雍正在對年羹堯說出這番肺腑之言時,早就做好了對年羹堯下手的準備,且不置年羹堯於死地不罷休。

雍正覺得,年羹堯一生南征北戰,雖為清廷立下汗馬功勞,但這只是一個臣子應盡的義務。年羹堯自視甚高,覺得自己居功至偉,日漸膨脹,不可一世,將軍權把持到手中唯我獨尊,越來越不像話。雍正聽說,年羹堯在家吃飯時,管吃飯叫做「用膳」,管請朋友喝酒叫「排宴」,召見下屬叫「引見」,就連贈人東西都叫「恩賜」,這排場與皇帝無異。

許多文武大臣都向雍正說起此事,雍正對年羹堯留了心眼,仔細觀察後發現事實的確如此。雍正雖有氣度,但他也有城府,年羹堯的所作所為都被他記在心裡,只缺一個時機,時機一到就是年羹堯的死期。此前,在處置曾靜時,雍正選擇將其交給子孫後代處理,這是為什麼呢?畢竟在曾靜案中雍正並未發毒誓,子孫後代也不會感到為難。

至於年羹堯,雍正覺得既然發了毒誓,讓子孫後代去承擔毒誓總是不好的,他也就負起全責了。雍正三年三月,天降祥瑞,文武百官都向雍正道賀,年羹堯也不例外。在道賀的奏章中,年羹堯寫了幾個錯別字,被雍正抓到了小辮子。雍正說:「年羹堯本來是個細心的人,這次寫錯字純屬故意而為。」所以,不但命年羹堯交出大將軍印,還將其調任到杭州。

雍正是聰明的,他並未直接處置年羹堯,只是給年羹堯的政敵一個契機。果不其然,在年羹堯被調職後,朝中百官看清了形勢,果斷站在了雍正這一邊,向雍正揭發年羹堯的罪狀。短短几個月的時間內,年羹堯的九十二條罪狀被揭發,其中能判決死刑的罪狀有三十多條。

此時,雍正借坡下驢,將年羹堯打入大獄,他心裡清楚,倘若下旨殺掉這個戰功赫赫的年大將軍,恐怕天下人難以心服,所以假惺惺的表示開恩,賜年羹堯在獄中自盡。叱吒風雲的年羹堯,就這樣身敗名裂慘死獄中,令人唏噓。

可以說,雍正只是所有不講信用的統治者的一個縮影。

古往今來,根本沒有幾個講誠信的統治者,朱元璋曾將許多丹書鐵券頒發給陪自己打天下的老兄弟,可是,最後這群開國元勛的結局如何?每個皇帝在登基時都曾勵精圖治,打出「勤政愛民」的口號,最終,踐諾者又有幾人呢?

參考資料:

【《論語·學而》、《清史稿》、清朝《大義覺迷錄》案始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三百年前,中國最特殊的一個姓氏,人數很少但卻管理著中國上億人
歷史上發生的兩件懸案,一件普通的宮廷之事,最終卻鬧得天下皆知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