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娛樂 > 撒貝南問:你想成為孩子的偶像嗎?「不,孩子是我心中的偶像!」

撒貝南問:你想成為孩子的偶像嗎?「不,孩子是我心中的偶像!」

撒貝南問:你想成為孩子的偶像嗎?「不,孩子是我心中的偶像!」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前兩天,看綜藝節目《考不考沒關係》時,主考官撒貝南問了現場的爸爸們一個問題:你們希望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嗎?現場有不少爸爸舉起了手。現場還有兩個明星人物:葉一茜和田亮。葉一茜說女兒是把田亮當成偶像的,女兒現在在練網球,這讓女兒知道什麼是體育精神,要想獲得世界冠軍是多麼的不容易,從而更加的崇拜爸爸,爸爸能讓她獲得力量。

當然,也有爸爸不希望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偶像。其中有一個爸爸特別有意思,他說兒子是他的偶像,他崇尚的是示弱式的教育。他的兒子今年才8歲,已經是一名職業賽車手了,還拿過全國7—12歲年齡組的冠軍,果然又是人家的孩子啊!這位爸爸說,家長示弱,能讓孩子更強的責任心,有更高的眼界和境界。

那麼,到底是應該父母成為孩子的偶像,還是孩子成為父母的偶像呢?這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要搞清楚這個問題,我們要明白兩個問題:第一,什麼是偶像,第二,父母如何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偶像。

撒貝南問:你想成為孩子的偶像嗎?「不,孩子是我心中的偶像!」


什麼是偶像?偶像對孩子的意義是什麼

偶像就是仰慕、崇拜的對象,說到偶像,總能讓人與某個人物聯繫在一起,比如,年輕人崇拜的影視明星。我記得自己最早崇拜的是一個小學男同學,那男孩長得不是很好看,但非常聰明,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一年級期末考試的時候,我考了全班倒數第三,他考了全班第一。

那時候還不懂什麼叫學習,以為上學就是跟一群孩子玩,到處瘋跑,直到期末考試,考了這麼一個糟糕的成績,被父母臭罵一頓,才有點醒悟,「你看***,人家考了第一名,你就不能跟人家好好學一學!」

父母的話點醒了我,上學的時候,就開始有意無意地觀察那個男孩,看人家做什麼,我就做什麼,甚至動作都模仿別人的,以為這樣做也能考第一。現在想來確實很滑稽,後來終於想明白了,只有勤奮努力才能超越別人,我就把那個男孩當成標杆、榜樣,每次想犯懶時,看到他,心裡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就來了,成績就一點點地趕了上來。

撒貝南問:你想成為孩子的偶像嗎?「不,孩子是我心中的偶像!」

所以,我覺得偶像不只是一個人物,更是一種精神,它能促進我們不斷地努力前進,把偶像當成我們前進的坐標。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曾擁有屬於自己的偶像,無論是普通人還是名人,心中都會有為之追趕的人。

2016年,里約奧運會,31歲的游泳名將菲爾普斯復出後,獨攬五金,在拿到了個人奧運生涯第23枚金牌時,他對採訪的記住說道:「顯然,就如你們所知道的那樣,在整個職業生涯期間,邁克爾-喬丹一直在激勵著我。他在籃球運動所達到的成就,我也一直夢想著能在游泳運動中做到。我們成績斐然,但還有很多目標沒有完成。」

不過,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菲爾普斯也被他的粉絲挑下馬,在100米蝶泳比賽中,新加坡的小將斯庫林擊敗了菲爾普斯,成為了冠軍,而斯庫林從小的偶像就是菲爾普斯,早在2008年,斯庫林還曾與備戰北京奧運會的菲爾普斯合過影。

撒貝南問:你想成為孩子的偶像嗎?「不,孩子是我心中的偶像!」

2008年,菲爾普斯與斯庫林的合影

撒貝南問:你想成為孩子的偶像嗎?「不,孩子是我心中的偶像!」

2016年,菲爾普斯與斯庫林的合影

所以說偶像是一種精神,一種信念,一種超越,更為妥當。《我是演說家》第三季中,關熙潮在他的《偶像的力量》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你的偶像是誰呢?不管是科比還是周星馳,不管是莫言還是屠呦呦,我們都要感謝這些精神偶像的指引,正是因為我們崇拜了,喜歡了這麼好的人,才有機會成為更好的自己,或者擁有更好的可能。

如果我們的孩子心目中也有這樣一個可以催他上進的人物,豈不是天大的好事?他更容易受到偶像的影響,這種影響或許會大於我們的教育作用。


父母如何成為孩子心目中的偶像

做父母的或多或少都有點英雄情結,希望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形象高大一些,能給孩子做一個好的榜樣。其實,在孩子成長的某個階段,我們都在不知不覺地充當著偶像的角色。

撒貝南問:你想成為孩子的偶像嗎?「不,孩子是我心中的偶像!」

因為父母是孩子出生後最早接觸的、最為親密的人,我們的一言一行都會給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別是在孩子的幼兒時期,父母往往是他模仿的對象,隨著孩子的年齡逐漸長大,視野開闊之後,他們才逐漸擺脫對父母的依賴與崇拜,選擇其他人作為自己的偶像。

之前,我講了偶像是一種精神,並非一定是十全十美的人物,否則就會讓人覺得高不勝寒、不食人間煙火了,父母過於優秀,會給孩子造成一定的壓力,所以,父母適當示弱,並不意味著這會破壞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影響,反而會拉近親子關係。

因此,本文開頭提出的是「應該父母成為孩子的偶像,還是孩子成為父母的偶像」的這個問題,從表面上看,這兩種觀點是對立的,實際上後者應該算是前者的一部分,示弱應該是偶像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

撒貝南問:你想成為孩子的偶像嗎?「不,孩子是我心中的偶像!」

1.父母適當示弱,更有利於孩子成長

父母示弱可以讓孩子認識到人無完人,都是有缺點的,只有不斷地學習與進步,才能讓我們的缺點少一些;父母示弱,可以增強孩子的責任心、自信心、成就感,比如,父母生病的時候,讓孩子來幫忙照顧,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長大了,可以為他人付出了,從而萌生出一種責任感,當他發現自己能夠做一些事情幫助到父母時,他會對自己很自信,並從中獲得一種成就感。

此外,父母示弱,也會讓孩子跳出「井底之蛙」的束縛,擴展自己的格局,開闊孩子的眼界,當他知道父母不是萬能的之後,就會自發去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有利於提高孩子的人生高度。

2.放下架子,與孩子平等的交流與學習

做父母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端著家長的架子,高高在上,不肯蹲下來,與孩子平等的交流與溝通,韓愈曾說過:「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家長放下架子,不僅不會在孩子前面威信掃地,反而會贏得尊重與信任。

撒貝南問:你想成為孩子的偶像嗎?「不,孩子是我心中的偶像!」

在後喻時代(後喻時代指的是在當今高科技時代的某種條件下,晚輩由於掌握了一定的新知識新技能,給先輩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的時代),真的是後生可畏,做父母的也要對孩子保持敬畏之心。

有一次新換了一部手機,我這個人比較懶,也比較守舊,一般換手機都會選擇同一個品牌,為的是使用起來比較方便,不用摸索太長時間,可這次老公非要說換另外一個牌子的。手機剛買回來那會,用著特別不順手,有些功能總是找不到,或者不知道怎麼用,還得請教我的大兒子,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時代的原因,感覺他摸索電子產品要比我能耐得多。

有時候孩子在某方面的表現會超乎我們的想像,我們真的應該好好向他們學習。很喜歡德國心理學家黑爾加?吉爾特勒說過的一句話:「如果你放棄權力,放棄你的優越感,那麼您得到孩子的信任和尊重的機會就更大」。因為只有這樣,孩子才能感覺到我們是在真正幫助他,而不是故意為難他,我們之間是朋友,而不是對立的敵人。

撒貝南問:你想成為孩子的偶像嗎?「不,孩子是我心中的偶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