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古代造牆水平之高,不是你能想像的

中國古代造牆水平之高,不是你能想像的

撰文/十一貝子,原名賈珺,工學博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建築史》叢刊主編

江南園林中的粉牆漏窗


牆的構築

無論城市還是鄉村,牆的身影都隨處可見,但在一般人心目中只是跑龍套的角色,不會太注意。實際上對於中國古代建築來說,牆是最重要的構成元素之一,承擔著不可替代的功能,同時還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凝聚著深厚的文化象徵意義。

建築中的牆主要分為兩大類。

北京四合院建築檻牆

一類牆作為附屬於建築物的局部構件而存在,與屋頂、樑柱、門窗同列,其中位於正面者稱「檐牆」,位於窗下者稱「檻牆」,位於側面者稱「山牆」。西方古代建築中的牆大多數時候和柱子一樣具有承重作用,常常砌得很厚。中國古建築主要採用木質樑柱框架體系,很多時候牆無需承受荷載,只起圍護、保溫、隔熱的作用,因此有句諺語說「牆倒屋不塌」——如果將樑柱比作人的骨架,那麼牆壁相當於外衣,只要骨架堅固,脫去外衣當然不會導致崩塌。

中國古代院牆

另一類牆是與廳堂亭廊並列的一種獨立的建築類型,以院牆、照壁、城牆等形式存在。古代院牆上一般都帶有兩坡的屋檐,檐下以磚疊澀或施短椽,下部則帶有基座或下鹼(比牆體上部略厚的部分),形成完整的三段式構圖。照壁可以被視作院牆的片斷,例如北海的九龍壁就是一座照壁,而北方民居中的座山影壁的屋頂可以採用廡殿、歇山、懸山或硬山等不同造型,基座多為須彌座,壁心可雕各種紋飾。城牆又寬又高,最為堅固,其構造也更加複雜,上面安排著鋸齒一般的雉堞,是遮擋守城衛士的屏障。

山西平遙古城牆

後一類牆可能源於原始聚落髮展的過程中,為了保衛一方領域或圍合一片空間而修築的特殊設施。傳說上古時期的神農、黃帝即開始修築城牆,考古工作者在中國各地發現了新石器時期至商朝晚期的若干早期城址,大多數都有城牆、宮牆和院牆的遺迹。漢字中有一類「包圍」結構,從象形的角度看,「囗」就象是一圈封閉的牆,而例如「園」、「囿」、「國」、「圄」、「圈」這些與建築空間有關的字,正說明它們從很早開始就是由牆圍合而成的。

古代大型牆垣的砌築工程需要耗費極大的人力和物力。東晉十六國時期,後趙暴君石虎在鄴城之北造華林園,圍牆周長數十里,徵發男女十六萬、車十萬乘,日以繼夜地趕工,死者數萬。另一個暴君赫連勃勃修造首都統萬城牆時,以鐵錐刺牆的方式來檢驗其堅固程度,凡錐入牆一寸者,即將工匠殺死,屍體埋入牆中。

此外,漢字中的「壁」、「垣」、「堵」、「墉」等帶有「土」字邊的字都有牆的含義,可見早期的牆主要是土質的。包括城牆在內,明代之前的牆大都只在局部用磚來包砌,其餘大部分牆體用土夯築而成,牆內常以木頭或竹竿來做支撐和聯繫的骨架。到了明朝,磚的產量極大提高,人們才大量地用磚來砌牆,但在很多貧困的鄉村,土牆仍是主流。

明清時期官式建築的磚牆技術已經非常精細,可以分為「干擺」、「絲縫」、「淌白」和糙磚牆、碎磚牆等不同種類。所謂「干擺」,就是通常所說的「磨磚對縫」,手法最講究,所用的每塊磚都經過仔細的打磨,磚與磚之間的縫隙不掛灰,彼此通過澆灌的糯米漿緊密地粘合在一起,非常嚴密,幾乎看不出縫來。「絲縫」是帶有細細灰縫的砌法,「淌白」的縫更寬些,糙磚牆和碎磚牆主要利用一些粗磚和碎料砌成,相對低級。古代對於砌牆的手藝要求很高,一個合格的匠人至少要當三年的學徒才能出師。

北京故宮九龍壁

除了磚牆,還有用不規則的毛石塊壘起來虎皮石牆,牆上形成斑駁的紋路,好像老虎皮一樣。古代最講究的牆用琉璃磚砌成,只用於皇家建築或重要的寺觀廟宇中,故宮、北海和頤和園都保存著不少琉璃磚牆的實物,金碧輝煌,高貴典雅。

牆的功能

春秋時期淹城遺址

在古代典籍中,「城」這個字往往專指城牆而言。中國古代重要的城市往往都有兩重以上的城牆,早先把裡面的一層城牆叫「城」,主要由統治者居住;外面的一圈叫「郭」,安排老百姓居住,即所謂「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有時候「郭」只用籬笆牆來圍合,比較簡陋。到了後來,內城和外郭都修建了高牆,差別就很小了。都城常常擁有更多層數的城牆,比如春秋時一個小小的淹君所居之城即築了里外三道城牆和三道護城河,明清的北京城則有四重城牆護衛。現代城市一般都不再修築城牆,古代遺存的舊城牆顯得有些累贅,建國以後大多被拆毀了。其實這些城牆是珍貴的文物,價值很高。

梁思成繪北京城牆公園想像圖

當年,梁思成先生曾經力主把北京的城牆完整地保留下來,牆上可以搞綠化,變成一個獨特的立體公園。但這項建議並沒有被採納,留下了永遠的遺憾。

重慶合川釣魚城

在冷兵器的時代,牆的防禦作用是巨大的,「攻城拔寨」或者「飛檐走壁」畢竟是不容易的事。古代戰爭中,一方依據高厚的城牆而長期堅守城池的例子並不鮮見,比如唐朝安史之亂中,張巡、許遠死守睢陽城,留下千古佳話;蒙古南侵,多年無法攻克襄陽城和合川釣魚城,使得南宋政權得以勉強延續;明末袁崇煥利用寧遠城的堅固城牆,一度成功阻擋清軍鐵騎的進犯。

帝王宮殿中的重重圍牆也絕非是擺設。清代嘉慶年間發生一起「林清之變」,多名天理教教徒向紫禁城發起了突然襲擊,但最終功敗垂成,很大程度上就是靠紫禁城的圍牆保護了宮廷的安全。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法國的凡爾賽宮只設一圈欄杆,並無圍牆,1757年1月5日國王路易十五被一個獨立的刺客輕易刺傷。中國古代城市和宮殿的周圍不但有牆,而且一般都築有較深的護城河或壕溝—有水者稱「池」,無水者稱「隍」。從防禦的角度來說,這些河溝實際上是牆的變體。

山西晉商大院的高牆

很多豪門貴族的府邸和地主富商的宅院同樣砌築了高高的院牆。無論嶺南、江南、徽州、巴蜀,還是幽燕、河洛、關中,這種以牆庇護的深宅大院都十分常見。山西晉商大院尤其喜歡在四面構築堅壁厚牆,令人印象深刻。

城牆不但可以防禦人的攻擊,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抵禦洪水的侵襲。遇到暴雨成災時,城外的護城河可作疏導,而城牆本身則相當於堤壩,形成一套有效的防洪系統。江西贛州、安徽壽縣、湖北荊州等古城都是這方面的傑出的範例。20世紀以來很多城市拆除古城牆,結果發現水災造成的損失比古代更大。

除了防禦,牆同時還具有圍合、分隔的作用。在宋朝以前,中國城市普遍採用「里坊制」,居民區和市場都要用牆圍起來,分成一塊一塊的,老百姓就一直生活在由坊牆封合的里坊中。坊門日出而開,日落即閉。這種封閉的狀態主要為了利於管理,但對於人民的生活而言無疑是極大的束縛,也完全不利於商業的發展。從唐末五代到北宋時期,幾經反覆,終於廢除了坊牆的限制,使得中國的城市成功從里坊製成功地向街巷制轉化。這不能不說是歷史的一大進步。

在牆和房屋的圍合下,最具中國特色的院落空間也形成了。在這裡牆不僅隔絕了塵囂,也區別了內外。標準的北京四合院中,倒座院和內院之間的牆把客人禮貌地擋在主人的生活空間之外。牆的圍合作用是針對院落而言的,院落對外封閉,但院中的建築物基本上都是輕盈而開敞的,牆只作為檻牆和山牆使用,另有亭、榭等建築完全沒有圍合構件,這一切都以院牆的封閉和保護為前提。

另外,牆也有防火的功能,這在以木構為主的中國建築中尤其得到重視,清代康熙年間重修太和殿時,在其北側加建了一道牆,就有防火的考慮。皖南民居中常見的封火山牆,也可以起到防止火勢曼延的作用。

從文化層面來看,牆的精神功用和象徵意義也許比實際的功用更大。在一個相對封閉的重重圍合的環境中,可以帶來一種非常穩定的向心感覺。長城把北方的蠻夷阻擋在天朝之外,都城的外城城牆保衛著首都的安全,皇城的城牆包容著太廟、社稷壇和政府衙署,再內的宮城的城牆圍合著帝王的朝寢空間。在城牆和城牆之間則充斥者無數同樣用牆圍成的邸宅和寺觀等等,形成一個環環相套的空間結構。

重重紅牆圍合的紫禁城宮殿

中國歷代的大多數城市都是作為一定區域內的政治中心或軍事中心而存在,牆所分隔的絕非僅僅是空間,同樣也劃分著不同的社會階層。在牆的分隔下,城市與鄉村,僧道與世俗,帝王與臣民,貴族與百姓,彼此均壁壘分明。而帝王的宮禁則是整個社會中至尊無上的最核心部分。中國帝王的威嚴很大程度上正是通過其宮城封閉性和隔絕性表現出來的,以明清紫禁城為例,除了外圍的宮城牆之外,寧壽宮、慈寧宮、東西六宮等不同的院落還擁有自身的圍牆,營造出深宮內院的幽邃景象。

很顯然,牆是表現禮制等級的主要手段。在中國古代建築群中,主體建築物往往隱藏在內院里,而不象西方建築那樣直接以主立面面向開放的廣場,對外人只能通過其牆垣的高度和大門的形制來判斷建築及其主人的等級高低。

《墨子·辭過》稱:「宮牆之高足以別男女之體。」在「男女授受不親」的古代社會,牆的隔絕作用同樣出於社會規範的需要,尤其是束縛女性的工具。足不出戶的女子很少脫離牆的限制,她們的閨閣似乎和牆外是兩個世界,如蘇軾的《蝶戀花》所描繪:「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詩經·將仲子》以一個女孩子的口吻埋怨偷偷前來幽會的男孩子,說「無逾我牆」,而古代戲曲中的才子佳人故事往往從「牆頭馬上」開始,比如《西廂記》中張生須得爬過普救寺的院牆才能與鶯鶯幽會。紅牆森森的皇宮被《紅樓夢》中的元春稱作「見不得人的地方」——其深重的壓抑感是牆營造出的必然結果。

王叔暉繪《西廂記》連環畫「赴約」

不少學者認為,牆是中國人深刻的集體意識,不但顯性的牆隨處可見,隱形的牆更是不容忽視。牆最大的社會功能是可以帶來嚴格管控下的秩序感。因此很多牆除了實體之外,更強調其精神上的阻隔意義。明清時期曾經厲行海禁,那道無形的牆比長城更加厲害。至於今天,我們把各種壁壘性的限制往往都稱之為「牆」。

牆的審美

廣東潮州龍湖寨民居山牆

經過幾千年的發展,中國建築中的牆無疑還具有很高的審美功用。等級高的建築通常在大門兩側做成「八字牆『的形式,成為別緻的處理手法;紫禁城角隅的城牆上築有角樓,彼此相得益彰,極為優美;許多城市的城牆的形狀往往也富有變化,如西安明代城牆一隅的圓形角台,頗有趣味。明代以後磚的普及帶來了硬山建築的興起,在許多民居中,山牆也是裝飾的重點所在,可以有馬頭牆、觀音兜等許多做法,潮汕地區的山牆還形成了獨特的「五行」變化。

牆的審美功用更多表現在空間意境的創造上。牆的特點正契合了中國藝術對於含蓄、幽遠的追求。因此在園林中,牆是最重要的造景手段之一。一方面「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牆可以成為經營「壺中天地」的屏障;另一方面「庭院深深深幾許」,空間的變化多依靠牆的劃分。

蘇州留園庭院隔牆

江南園林中的牆以白粉牆為主,還有版築牆、亂石牆、磨石牆等。清代藝術家李漁《一家言》中提到一位老僧修建佛寺,收集了上千擔碎石塊,砌成一堵「嶙峋嶄絕」的亂石牆,又高又寬,大有懸崖峭壁的風采,人人讚歎。

園牆既可以作為映襯山石或花木的背景,還可以開各種形狀的門和漏窗,似閉非閉,也增加了空間的層次和借景、對景的變化。在蘇州園林中,我們可以發現許多利用牆的穿插、開闔、引導、遮蔽、框景來營造獨具韻味的空間趣味的實例。比如,留園人入口藏在小巷的深處,需要經過古木交柯、綠蔭等好幾個窄小的庭院才能到達曲蹊樓一帶,其間通過牆的圍合和遮擋,形成了若干個小天井,空間的大小、方向、明暗不斷變化,彼此互相滲透,形成了極為豐富的景觀效果,至今仍被視為利用牆來塑造空間的經典手法。

牆上可以作壁畫和雕刻,徽州、江南地區的磚雕尤為出色。唐代藝術家楊惠之曾經發明一種特殊的「塑壁」之法,用手掌在牆上抹泥,堆塑山水、樓閣、人物浮雕,極為生動。清代圓明園西洋樓景區有一組「線法牆」,對稱排列十二道短牆,牆上刻畫歐洲景物圖案,形成強烈的透視效果。

蘇州博物館「壁繪」

明代造園名著《園冶》中還記載了一種「峭壁山」,即依牆堆築假山,「以粉壁為紙,以石為繪」,被譽為立體國畫——「彷彿半壁大痴」(大痴即元代大畫家黃公望)。現代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受此啟發,在蘇州博物館一面牆上精心貼置了一組薄薄的花崗岩切片,呈現出特殊的效果。

由於牆的面積較大,很多建築的外觀色彩主要通過牆面和屋頂來表現。宮廷建築以紅牆與金色琉璃瓦相映,南方民居呈現粉牆黛瓦的畫面,都是和諧的視覺效果。牆面的色彩除了受到等級制約之外,還與當地的氣候與民俗有很大關係。江浙、安徽地區自然條件優越,花紅柳綠,以白粉牆與之相映,體現了素雅的風格。北方大多數地區冬春之際常有風沙侵襲,只好採用更耐髒的灰磚牆,同時更適合北方厚重的審美習慣。

浙江南潯古鎮民居白粉牆

在古代所有的牆中,我個人最喜歡江南的白粉牆。這種牆在溫濕的空氣中會長出斑駁的青苔,好像宣紙上暈開的淡淡墨色,又像趙無極先生的抽象山水畫,朦朧之間,別有一種美麗而憂傷的氣質。據說設計北京鳥巢的瑞士建築大師雅克·赫爾佐格(Jacques Herzog)參觀蘇州園林時,就對這種布滿青苔的白粉牆十分著迷,猛拍了許多照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納粹德國的恐怖戰鬥力,是靠毒品武裝出來的
回不去的「家」:從團圓時刻到矛盾爆發點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