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農業院校不吸引學生,對口就業比例不高……誰來振興我們的鄉村?

農業院校不吸引學生,對口就業比例不高……誰來振興我們的鄉村?

記者 陸琦

3月8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河南代表團審議時再談鄉村振興,強調鄉村振興是包括產業振興、人才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組織振興的全面振興,字裡行間寄託著對鄉村振興藍圖的殷殷希冀。

人才聚集,鄉村振興才有底氣。不過,全國人大代表、山東農業大學校長張憲省坦言,在鄉村振興的過程中,人才不足的問題還比較突出。

農業院校不吸引學生,對口就業比例不高……誰來振興我們的鄉村?

提高學農獲得感

據統計,我國有四五十所農業類院校,承擔著農業人才培養的重任。

然而,「農業院校吸引力弱,農科專業生源質量令人擔憂」。全國人大代表、南京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朱晶說。

「這跟社會導向有關。」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瀋陽農業大學水稻研究所所長陳溫福認為,要把農業和農民放到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體面的職業。

「近年來,我們一直秉承精英教育的理念,包括有些中學都關心每年的畢業生中有多少去了『985』『211』。如果片面強調『精英』教育,評估的指揮棒把學校、學科、學生分成三六九等,往往會與社會發展不協調。」陳溫福說。

對此,朱晶建議,要繼續加大國家獎助學金對高校涉農專業學生的傾斜力度,對學業優秀的農科學生提高獎助面和獎助額,引導學生積極投入涉農專業的學習,提高學農獲得感。

農業院校不吸引學生,對口就業比例不高……誰來振興我們的鄉村?

為去農村創造條件

「到農村去,廣闊天地大有作為。」但現在的年輕人似乎並不認同這句話。

朱晶透露,雖然涉農專業年終就業率達到90%以上,對口就業比例卻不高,涉農人才服務現代農業情況不容樂觀。

「原因很簡單。」陳溫福說,「一方面,學生畢業後到農村沒有施展才華的天地,另一方面,農村的生活環境、政策環境、人文環境等與城市差距較大。」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雲南農業大學名譽校長朱有勇直言,現在招生規模大,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對學生的指導特別是生產實習的體量不夠。這就使得涉農專業人才動手能力普遍下滑,很難適應到農村去做一番事業的技術要求。「很多學生畢業後不願意到農業生產一線去,他們覺得『不對口』。」

從客觀條件看,朱晶表示,對農業人才需求方的調研發現,基層涉農事業單位用人體制機制不暢通,要麼沒有編製,要麼有編製也不進人;基層農技推廣隊伍出現「斷層式」分布,且農技人員職稱晉陞困難、工資待遇不高、下鄉服務農業工作受到影響。

事實上,不少地方已經出台了新的政策加大對農科學生的激勵力度,比如,招收免費農科生。「免費農科生的學費由省財政支付,將來如何鼓勵他們到農村去,還是需要在政策方面給予相應的支持。」張憲省說。

朱晶建議,對於學農事農的畢業生,在涉農崗位工作一年以上,對其在校學習期間的學費進行代償、反哺,在實質上保障免費農科教育。

農業院校不吸引學生,對口就業比例不高……誰來振興我們的鄉村?

要拔尖人才更要「土專家」

人才興則鄉村興。在朱晶看來,農業科技的創新和發展,離不開優秀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

但她發現,近年來隨著國家研究生免試推薦政策的調整,優秀生源「脫農」、離校的現象嚴重。為此,她建議,國家相關管理部門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制度設計,允許和鼓勵農業高校和涉農專業設立優秀生源的單列指標,鼓勵和引導優秀生源更多地投入到農業科技發展中。

「鄉村振興不僅要關注高精尖的農技、管理人才,也要重視『土專家』『田秀才』。」朱有勇說。 他表示,農業畢竟是應用學科,我們培養的農科學生最終還是要面對生產、面對土地,不但要了解高新技術,更需要培養專業技能。

「要解決工業化城鎮化加速後帶來的農業萎縮問題,必須實現農業現代化,這就需要高素質的農民。現在的『386199部隊』(婦女、兒童、老人),不足以支撐農業現代化的發展。」陳溫福說。

為此,他呼籲,農業教育應該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再教育。「不是說大學畢業了、博士學位拿到了,就不需要再教育了,工作一段時間或者跨行業後都需要新知識的補充。培養職業農民,這是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中國科學報》 (2019-03-11 第1版 要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山東大學高等醫學研究院誠聘海內外優秀人才
北大學者二刷《流浪地球》之後,對不合理處的更正、補充、和說明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