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為鄉村教師立傳

為鄉村教師立傳

「我的學校在一座山頂上,我是這裡唯一的教師。」

「1977年,我放棄了上大學的機會,1978年我放棄了回城的機會,1980年我再次放棄了回城的機會,因為我走了孩子們就沒人教了。」

「那時候,沒有黑板,我就用木板;沒有三角板,就用木條釘;沒有圓規,用樹枝做;用太陽光教孩子認識『度』的概念。」

……

循著樸實無華的絮絮私語,鄉村教師這一形象豐滿、鮮活地從歷史中走來。北京師範大學教師口述史研究團隊集合教育社會學、民族教育、教育史和教師教育等多方面專業力量,用5年的時間,走進山區、高原、邊疆,尋訪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至今的鄉村教師,挖掘整理而成五卷鄉村教師口述史,近日由廣西教育出版社結集出版並舉行新書發布會。

講述鄉村教師的生命故事

據介紹,這套書涉及的鄉村教師從地域上來說覆蓋了全國多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從教師的出生年代來看覆蓋了20世紀20年代到90年代的每個階段,從民族構成來看包含了14個民族,從時間維度上看包含「新中國第一代鄉村教師」「新中國第二代鄉村教師」和「鄉村青年教師」三個群體,從身份維度上還包含了「鄉村女教師」和「少數民族鄉村教師」兩個群體,基本上覆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各個歷史時期和各種類型的鄉村中小學教師。

在書中,通過這些教師對各自生命歷程、職業生涯、學校與鄉村社會的關係、教師與鄉民關係等方面的口述,以往或淹沒在宏大敘事之中,或被宣傳報道剪裁的具體的人得以舒展,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個普通卻不平凡的人生。

第一代和第二代鄉村教師,面對的是教育資源的匱乏。他們會用自己微薄的工資給上不起學的孩子交學費;會在糧食短缺的年份省下自己的口糧補給學生;會因為山路遙遠不放心學生安全,每日放學送學生回家;會在學生不慎掉入水中時,不顧水流湍急救起年幼的生命。他們還會在學生與家長劍拔弩張的時候,和聲細語地做學生工作,建立良好的師生關係、家校關係;會請求鄉政府辟出幾分地,業餘時間帶領學生除草、種菜,使學生告別鹹菜就剩飯的日子;他們還會憑藉樸素的情感和公關能力,讓上級部門和企業批給他們緊缺物資來改善學校辦學條件,把四面漏風的教室建成窗明几淨的教學大樓,為學校建當時最好的實驗室,把學生上學的泥濘路鋪成柏油馬路,使校園成為當地亮麗的風景線。

新一代的鄉村教師,則在城鄉發展不平衡的條件下,為鄉村乃至國家的建設貢獻著自己的智慧。鄉村教師用和城市孩子一樣的教材,給鄉村的孩童打開現代文明的窗口。他們教給學生現代的自然科學知識、農業知識和公民意識,使他們能用這些知識指導自己及家人的生產、生活。他們把自己在城市、在大學接受的新知識、新觀念、新文明傳授給學生,讓學生知道了互聯網、高速鐵路等現代知識,知道了知識的力量和現代公民意識。他們中的一些人,利用自己的工資收入,帶孩子外出看世界,讓孩子在心中樹起遠大理想。

中國教育學會會長鍾秉林認為,鄉村教師是黨的教育方針、政策的最基層落實者,更是新中國教育的開拓者和建設者。教師自身的生命經驗和作為教育親歷者的敘述,可以從更細微、更具體的層面深入反映新中國教育發展、演變的歷史脈絡,反映新中國教師的氣質和精神面貌。

教育歷史的搶救性保護

縱觀教育史研究,更多地關注制度、思想、重要人物、教育普及等大歷史,很少關注教師,尤其是鄉村教師個體的歷史。

談及研究初衷,教師口述史研究團隊的兩位負責人——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教授鄭新蓉和胡艷有一個共識,「在快速現代化、城鎮化的過程中,鄉村和鄉村教育的脈絡與歷史被快速更替和遺忘,需要被挖掘和記錄」。

「由於對史料認識的狹隘化,教育資料的保存範圍有一定的局限,即便是與我們很近的當代社會亦是如此。除了頒發的政策文件、領導人講話,以及改革開放以來學校發展的統計數據,很多重要的資料是缺失的。」在發布會上,鄭新蓉教授代表團隊解釋說,「例如,在經濟文化不發達的當時,各地的鄉村學校是如何建設發展起來的;教育政策是如何在鄉間落實並因地制宜的;在師範院校無法提供基本師資保障的時候,鄉村教師隊伍是如何建設的;我國鄉村教師的教育精神和情懷是怎樣的;鄉村教師的專業發展方式途徑有哪些,有哪些獨特經驗和教訓,等等。這些資料對研究當代鄉村教育發展的歷史、鄉村教師隊伍建設歷史以及中國教師專業發展的經驗和理論有很大價值。教師口述史能為教育研究、教師研究提供很多鮮活的、落地的、有價值的史料。」

研究更深遠的意義在於尋找中國自己的教師發展和鄉村建設的經驗與理論。該團隊認為,目前教師教育的經驗和理論依然是以西方為主導的話語體系。這種話語體系雖然為中國的教師發展打開了一扇窗戶,但也的確出現水土不服、浪費資源的狀況。

「我國在城鄉經濟、社會、文化等發展不均衡的條件下,創造了全面普及義務教育的輝煌,實現了讓每一個孩子有學上、上好學的目標。在教師隊伍建設上,我們建設了一支踏實、肯干、積極奉獻的鄉村教師隊伍。在缺文少教的年代,他們為鄉村孩童點亮智慧、文明之光。在工作負荷重、生活壓力大的今天,多數鄉村教師能恪守教師職業的操守、倫理,在夯實鄉村孩子知識基礎的同時,儘可能地用教師之愛來溫暖和呵護這些鄉村的學童,讓他們感受到人間的溫暖。相信這種教育發展、教師成長的經驗應該對世界也是有啟發的,同樣,我們也可以從中提取中國的經驗。」鄭新蓉說。

以史為鑒促進教師成長

「以史為鑒。」中國教育學會名譽會長、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顧明遠指出,「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的教育有了很大發展,現在國家正在制定教育現代化2035規劃,可以說沒有鄉村的教育現代化,也不可能有全國的教育現代化。鄉村教師的故事,不只是教育的事情,更關係到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和未來。」

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周作宇表示,「鄉村振興離不開鄉村教育的貢獻,鄉村教師是鄉村教育的中流砥柱。近年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鄉村教師,專門出台支持計劃。明年,這個計劃將告一段落,同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節點,下一步將向何處去?過去幾代鄉村教師口述史的研究,將有助於新的國家戰略的形成。」

在歷史的回望與對看中,還生髮出更多的現實意義。口述史的採訪和整理者大多是教育相關專業的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在與鄉村教師的對話中,這些研究教育的年輕人對教育實踐有了更多了解,對今天的教育從何而來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據介紹,日本早稻田大學已將口述史研究作為青年學生理解過去、認識社會的一個途徑,而在這次研究過程中,團隊也有意識地做此嘗試。

「每一次訪談都是在深深的感動中完成的。」團隊成員之一、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博士生趙蘭告訴記者,受益者不僅僅是學生,也包括鄉村教師之間的相互影響。「比如,在培訓中,鄉村教師普遍認為這種普通人的故事更加易學、可接受。而一些最初受訪的青年教師,後來變成了團隊中的訪談者,他們在訪談老教師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中國教育的今昔變化,感受到老一代鄉村教師紮根基層、無私奉獻的精神,增強了自身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11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心·鏡》:秘境所在 足跡所至
?2019年內蒙古青少年校園足球日公益活動舉行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