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茶飲袪病事典:做自己的茶飲醫生-茶的藥用

茶飲袪病事典:做自己的茶飲醫生-茶的藥用

吃是人生大事,吃得好,美食衣成良藥。

早在公元前秦漢時期,我國的《神農本草經》就收載了茶,當時只作藥用。成書於戰國時期的《神農本草》就敘述了茶的藥性和作用:「茶味苦,飲之使人益思、少卧、輕身、明目。」茶葉色味清香,所含各類物質,有益人體健康。飲茶使人健康長壽,「

茶葉究竟含有什麼既有益於人類健康,又能防病治病的成分呢?科學發現,茶葉中含多種化合物,其中有可溶性蛋白質、氨基酸、碳水化合物和多種維生素,特別是綠茶中的維生素C、維生素B和P,對人體很有益處,是體內新陳代謝不可缺少的成分。茶對開發智慧、預防衰老,提高免疫功能,改善腸道細菌結構和消臭、解毒方面的功效已被許多科學研究所證實,因此它也是一種性能良好的機能調節劑。

茶,原是一種野生的山茶科常綠灌木類植物。在距今約4000多年前的神農時代,勞動人民偶然發現了茶以及茶的解毒作用,於是把茶作為解毒之品來飲用。藥茶是祖國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勞動人民長期與疾病作鬥爭的經驗總結。茶為藥用,在我國已有2700年的歷史。東漢的《神農本草》,唐代陳藏器的《本草拾遺》,明代顧元慶《茶譜》等史書,均詳細記載了茶葉的藥用功效。傳說神農氏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漢代的張仲景、華佗等大醫學家也用茶來治療各種疾病。

唐代關於用茶葉防病治病的論述已較多。《唐本草》云:「茶葉甘苦,微寒無毒,去痰熱,消宿食,利小便。」又云:「下氣消食,作飲加茱荑、蔥、姜良。」將茶及藥茶廣泛應用於防治頭痛、痰熱、宿食、消渴,以及作為補腎壯腰、聰耳明目、堅肌長肉的保健養生之品。

由於茶飲用方便,在茶中摻入一些藥物,從而形成了「藥茶」。隨著人們醫療實踐經驗的逐漸積累,認為藥茶是指一種劑型,未必都加入茶葉,統稱為藥茶。宋代王懷隱的《太平聖惠方》中,列有藥茶方10多則,如蔥豉茶、薄荷茶、硫磺茶等;元代忽思慧著《飲膳正要》中亦有藥茶的記述;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藥茶的功效亦有明確的論述,有「茶主治喘咳嗽,去痰垢」等論述。

藥茶在明清時期比較盛行,有健康茶的專篇,關於茶的研究論著更加深入和豐富,並且藥茶的應用亦十分普遍,當時最風行的「代茶飲」,就是一種保健藥茶。藥茶療法、用中草藥配製的養生茶更是有很大的發展,創製了大量行之有效的藥茶、保健茶,它們成為祖國傳統醫學寶庫中的一顆璀璨明珠。如《本草求真》中歸納茶的功用為「能入肺清痰利水,入心清熱解毒,是以垢膩能滌,炙能解。凡一切食積不化,頭目不清,痰涎不消,二便不利,消渴不止,及一切吐血便血,火傷目疾等症,服之都能有效」。

清代宮廷中飲藥茶療疾、保健已成為王公貴族的普遍風尚。歷代醫學家在長期臨床實踐中運用健康茶治病積累了豐富經驗。解放後,我國第一部《藥典》附錄中記載了健康茶的製法和要求,為健康茶的發掘起到了促進作用。藥茶經過歷代醫學家、養生家的不斷完善,出現了很多有效的藥茶方,已成為祖國醫學防病治病、養生保健中的一大特色。

中醫學對藥物治病原理的認識,主要通過「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這幾個基本理論來闡釋的。

四氣

包括寒、熱、溫、涼它是通過對不同性質的疾病分類歸納後反推出來的。人體疾病雖然多種多樣、千變萬化,但歸納起來只有這幾個最基本的類型。通過大量的臨床實踐,也就總結出了藥物的功能,凡是能夠治療寒性疾病的藥物屬溫性、熱性,具有溫熱、助陽、祛寒、益氣的功能,如附子、乾薑等;能夠治療熱性疾病的藥物屬涼性、寒性,具有清熱、瀉火、涼血、解毒、滋陰的功能,如黃連、生地等;此外能夠治療機體虛弱的藥物,就具有補氣、壯陽、滋陰、養血、安神的功能,如人蔘、當歸等;能夠治療機體功能亢進或外邪內聚等疾病的藥物,就具有瀉下、利水、通便、祛瘸、活血的功能,如大黃、川彎等。

五味

指葯具有辛、酸、甘、苦、咸五種不同的滋味。辛能發散、行氣,如麻黃、桂枝、紫蘇等解表葯;酸能收澀、收斂,如烏梅等;苦能瀉下、燥濕、降逆,如黃連等;甘能補益,如甘草等;咸能軟堅散結,如昆布等。

升降沉浮

指藥物進入體內後能產生昇陽舉陷、或下降平逆、或上行發散、或下行泄利的作用,可以糾正病勢下陷上逆之偏差。升浮葯多具有昇陽、發散、解表、催吐的功能,沉降葯多具有清熱、瀉下、利水、降逆、平喘、潛陽的功能。

歸經

指藥物對機體某一臟腑經絡具有選擇性的治療作用,如黃連能清瀉心火,故認為黃連入心經。

綜上所述,中藥的藥理作用是通過四氣、五味、升降沉浮、歸經等機制綜合性完成的,雖然每一種藥物有幾種功能,甚至多功能,但都有一個主次之分,不可能找到一種能包治天下所有疾病的藥物。將各種具有不同功能、不同藥力優勢的藥物,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通過辨證用藥,合理的配合,有效地發揮藥物的整體協同效果,從而達到治療各種常見病、疑難病的目的。

藥茶也是在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下使用的,它的保健機理同其他中藥治病的機制一樣,同樣通過藥性與病性的相互對抗、藥性對機體正氣的協調補充來達到治病目的。如熱性病表現出大熱、大汗、口渴、喜冷飲、煩躁等癥狀,用寒涼藥物甚或以冷飲的方式飲用,就可以有效地抑制亢盛的熱邪,最後恢復機體的陰陽平衡。

飲茶可以補充人體需要的蛋白質和氨基酸。茶葉中能通過飲茶被直接吸收利用的水溶性蛋白質含量約為2%,大部分蛋白質為非水溶性物質,存在於茶渣內。

經過長期的科學研究證明,茶葉中所含的化學成分十分豐富,成分多達500餘種,其中許多是有益於健康的營養成分,具有防治多種疾病的功效。如茶多酚、脂多糖、氨基酸等。茶多酚(其主體為兒茶素)在茶葉中的含量通常達到20%~30%,是一種能清除氧自由基的最普遍的物質,具有降血脂、降血壓、降血糖、防衰老、抗輻射、殺菌消炎等療效。脂多糖在茶葉中的含量約為3%,它可以增強肌體的免疫能力,並具有改善造血功能、抗輻射、治療放射性疾病等作用。

茶葉中的氨基酸種類豐富,多達25種以上,其中的異亮氨酸、亮氨酸、賴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纈氨酸,是人體必需的八種氨基酸中的六種。還有嬰兒生長發育所需的組氨酸。氨基酸在茶葉中的含量一般為2%~5%,它是構成人體組織細胞中的蛋白質的基本單位,對人體代謝機能不可缺少,並具有降血壓、抗疲勞等多種保健功能,對癌症患者的化療也有益處。人們近年來還從紅茶中分離出一種紅茶素,具有抗衰老、抗癌變、降糖、降脂等功效。這些有益成分對人體有保健作用,可以防病治病。

飲茶還可以補充人體需要的礦物質元素。經過科學檢測發現,茶葉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高達30多種,其中大量的元素有氮、鈉、鉀、鈣、磷、鎂、硫、鋁、鐵、氯等;微量元素有銅、錳、鋅、硼、硅、鉬、鈷、碘、氟、硒、鉻、錫等,都是人體所必需的元素。大量元素主要是磷、鈣、鉀、鈉、鎂、硫等;微量元素主要是鐵、錳、鋅、硒、銅、氟和碘等。如茶葉中含鋅量較高,尤其是綠茶,每克綠茶平均含鋅量達73微克,高的可達252微克;每克紅茶中平均含鋅量也有32微克。茶葉中鐵的平均含量,每克干茶中為123微克;每克紅茶中含量為196微克。這些元素對人體的生理機能有著重要的作用。經常飲茶,是獲得這些礦物質元素的重要渠道之一。另外,人們對茶葉中的微量元素進行了廣泛研究,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例如經過研究發現,茶葉中所含的硒對防治地方病具有積極作用。

茶葉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類。維生素B族的含量一般為茶葉乾重的100~150ppm左右。菸酸(維生素B5)的含量是B族中含量最高的,約佔B族中含量的一半,它可以預防癩皮病等皮膚病。茶葉中維生素B1含量比蔬菜高,維生素B1能維持神經、心臟和消化系統的正常功能。每100克干茶約含10~20毫克茶核黃素(維生素B2),每天飲用5杯茶即可滿足人體每天需要量的5%~7%,它可以增進皮膚的彈性和維持視網膜的正常功能。葉酸(維生素B11)含量很高,約為茶葉乾重的0.5~0.7ppm,每天飲用5杯茶場即可滿足人體需要量的6%~13%。它參與人體核苷酸生物合成和脂肪代謝功能。茶葉中維生素C含量很高,高級綠茶中維生素C的含量可高達0.5%,維生素C能防治壞血病,增加機體的抵抗力,促進創口癒合。茶葉中維生素E(生育酚)的含量約為茶葉乾重的300~800ppm,主要存在於脂質組分中。維生素E是一種抗氧化劑,可以阻止人體中脂質的過氧化過程,因此具有抗衰老的效應。茶葉中維生素K的含量也很高,每天飲用5杯茶即可滿足人體的需要。維生素K可促進肝臟合成凝血素。

飲茶可以補充人體需要的多種維生素。茶葉中含有多種維生素。按其溶解性可分為水溶性維生素和脂溶性維生素。其中水溶性維生素(包括維生素C和B族維生素),可以通過飲茶直接被人體吸收利用。

能提高人體的抵抗力和免疫力的維生素C,又名抗壞血酸。在茶葉中維生素C含量較高,每100克綠茶中含量一般可高達100~250毫克,高級龍井茶含量可達360毫克以上,比檸檬、柑橘等水果含量還高。紅茶、烏龍茶因加工中經發酵工序,維生素C受到氧化破壞而含量下降,每100克茶葉只剩幾十毫克,尤其是紅茶,含量更低。因此,綠茶檔次越高,其營養價值也相對增高。每人每日只要喝10克高檔綠茶,就能滿足人體對維生素C的日需要量。

由於脂溶性維生素難溶於水,茶葉用沸水沖泡也難以被吸收利用。因此,現今提倡適當「吃茶」來彌補這一缺陷,即將茶葉製成超微細粉,添加在各種食品中,如含茶豆腐、含茶麵條、含茶糕點、含茶糖果、含茶冰淇淋等。吃了這些茶食品,則可獲得茶葉中所含的脂溶性維生素營養成分,更好地發揮茶葉的營養價值。

湯劑是中藥最常用的一種製劑,它和中藥茶劑一樣,具有製作簡便易行,有效成分的溶出量大,澄明度高,服用後易被機體吸取,作用迅速等優點。但是,煎煮湯劑程序繁瑣,如果方法不當,有效成分容易揮發分解和破壞。如當火候太過或加水量少,則易致糊中;當藥液溫度在30~40℃時,藥物中含有酶活性很強,其有效成分特別是甙類成分在酶的作用下發生分解,使藥物的有效成分含量減少,療效降低,甚至喪失。而中藥茶劑則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可以按藥物的性能特點、配方要求等,將各藥粉或葯段、葯絲按先後次序逐味浸泡,也可以同時浸泡。其操作靈活,程序簡單,飲服方便,適應各種國際化工作,生活節奏加快的發展趨勢。

二是浸泡藥物時,以沸水為溶媒,可將其中的酶迅速殺滅,避免有效成分的分解和破壞。

三是藥物為粗粉或細絲、小段,其表面面積大,與溶媒的接觸面積大,易使有效成分溶出。

四是中藥茶劑一般以茶杯等為容器,保溫性能好,一般能使水溫維持在80℃~95℃,這樣可保證有效成分的充分溶出而又不被破壞。

五是可以多次重複浸泡,且療效持久。尤其是某些慢性病患者,經長時間飲服後,其有效成分在體內可達到量標準,起到煎藥湯劑不能達到的效果。如泌尿繫結石病人,持續多次飲服藥茶後,能加大藥物成分對結石的沖刷力,有利於結石的縮小和排出。

六是對於一些膠類藥物如阿膠、鹿角膠等不耐高溫的藥物或含揮發性成分的藥物如菊花、銀花等,一些不宜久煎的葯如桑葉、番瀉葉等,製成藥茶比湯劑更為適宜。

從臨床應用來看,中藥湯劑為液體劑型,雖有吸收快、作用迅速等優點,但因它的劑量大,味多苦,病人在服藥時往往有一種「被迫」的感覺,很難接受。藥茶則是以「茶」的形式出現,病人樂意飲用,並可不拘時間,隨時泡服。同時,藥茶的溫度容易控制,可以根據病情選擇恰當的服法。從療效上看,藥茶的有效成分溶出量大,藥液質量好,宜於臨床使用。正由於藥茶具有方便、有效、天然、節約的優點,而且既有針對性,又有靈活性,所以也就決定了藥茶在臨床運用上的廣泛性,受到了人們歡迎。

根據組成茶劑藥物中的不同成分,不同的使用方法,其分類及製作方法有以下幾種。

粉末茶

分粉碎、混合、分裝3個步驟。粉碎為中草藥經適當乾燥後,粉碎成粗末,過14~20目篩。要避免在粉碎時細粉過多。混合即將已粉碎的粗末,置容器中充分攪拌,或用機械攪拌方法,拌至色澤均勻後反覆過篩1~2次。分裝是用防潮性能較好的紙張,或聚乙烯薄膜袋,分劑量包裝。貯於陰涼乾燥處。製成的粉末茶,要求無結塊,細粉較少。

塊狀茶

分粉碎、捏合、制塊、乾燥、分裝5個步驟。粉碎按上述粉末茶粉碎法,製成粗末。捏合是將麵粉用適量的水調煮成麵糊作黏合劑,再與粉末茶充分捏合,製成團塊。麵糊稠度要適宜,過稠不易混合,反之影響黏合。要求團塊內外色澤一致,無乾粉粒。也可將處方中無揮發性成分的葯料,水煎濃縮製成稠浸膏代麵糊作黏合劑,與其餘葯料粗末充分混合製成團塊。如黏性不足,再酌加適量麵糊。制塊是將藥材團塊按一定量撳入銅圈模中後,取木模心放在葯料上,用敲棒敲實,頂出即成。乾燥時溫度宜先低後高,開始在60℃左右,待外表略干時,再逐漸升高至70℃~80℃,如此可避免外表乾燥過速而龜裂。在乾燥過程中,應勤更換烘匾位置,使其乾燥均勻,以免塊茶色澤不一,影響質量。最後用防潮性能較好的紙張分塊包裝,置密閉容器貯存。製成的塊茶,要求表面完整,無松塊現象。

顆粒茶

又叫濃縮茶,分浸出、制粒、乾燥、分裝4個步驟。浸出是將處方中10%~20%葯料研成細末(過80~100目篩)備用。其餘藥材水煎1次或數次,過濾,濾液濃縮成稠浸膏。制粒是把稠浸膏與藥粉充分混和,攪拌至「捏之成團,輕丟能散」,通過12~14目篩製成顆粒。顆粒在60℃~80℃進行乾燥,過12目篩,置密閉容器中。包裝與沖劑同,一般用聚乙烯薄膜袋分裝,於陰涼乾燥處貯存。製成的顆粒茶要求無吸潮、結塊現象。

一是將所用各物直接放茶杯內,沖入沸水或有一定溫度的開水,蓋緊後放置5~10分鐘,時時飲服。採用直接沖飲法的原料,多系其有效成分易析出者,如人蔘、菊花、五味子等。為了便於更好地發揮藥效,菖蒲、山楂等宜加工作粗末,用潔凈紗布包裹,然後沖泡飲服。

二是將所用各物放入熱水瓶內,沖入沸水,蓋緊瓶蓋,浸悶30~60分鐘,即可代茶飲用。採用本法,由於熱水瓶保溫性能好,藥物的有效成分更易析出;且可將2~3天量一次泡製,然後分數天飲用。

三是將所用各物放鍋內,加水煎煮,取葯汁盛暖瓶中,作茶頻飲。煎煮時水可多放些,並可連續煎煮兩次,然後將兩次煎汁合併盛放,分兩次飲服。

四是原料為核桃肉、芝麻等可直接食用的食物,宜先磨作漿,再對入牛奶、豆漿等飲服。如原料是胡蘿蔔、蘋果等果蔬,可先榨取汁,然後兌入牛奶或果汁等飲服。

茶飲在製作飲服時要注意:採用直接沖泡飲服方法的,可在喝去三分之一量時,即添加開水,按此法添加3~5次,至味淡為止。含果汁類茶飲的,宜隨做隨飲,避免放置造成營養素的損失。茶飲中含人蔘、桂圓肉、荔枝、紅棗的,在喝至味淡時,宜取之嚼食。製作中可加糖調味,但以能矯味即可,不宜多放;不宜放白糖,以紅糖或冰糖為宜。

根據醫生處方要求將所需的中草藥物飲片放置茶杯或熱水瓶中,將煮沸的開水沏入,攪勻,蓋好茶杯或瓶蓋,燜泡15~30分鐘即可,如茶飲用,以味淡為度。若需要煎煮的藥物,用砂鍋煎藥汁,加水煎2~3次,合併煎液過濾,裝入保溫瓶中,代茶頻頻飲用。

將藥物粉碎成粗末,加入黏合劑(如稀麵糊,或將處方中不含揮發成分的藥物濃煎成膏後作黏合劑),混合均勻,揉成團塊,再分方塊(或餅狀),置通風陰涼處,晾至微干;再晒乾或低溫烘乾;最後以防潮性能較好的紙張分塊包裝,置密閉容器內,或裝於石灰缸內貯存。使用時根據需要衝泡或煎煮後代茶飲用。

將藥物粉碎成粗末,按配方要求,用紙或布袋分裝,將分裝的茶劑置於乾燥處保存,需用時再泡飲。

成品藥茶,一般家庭不需掌握配製工藝和方法,可以根據自己需要,在市場茶葉商店或生產藥茶的廠家選購,按照說明書服用。它適於攜帶和家庭備用。對於較為複雜的病症,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對症選購服用。

根據病情和體質及自身耐受情況合理選用藥茶,適當掌握其用量,不宜過少,亦不可超量飲用。

飲用以趁熱為宜,一般不隔夜再用。現制現服為佳,禁忌煎湯後隔數日飲服。

服用發汗解表類的藥茶,宜溫飲頓服,不拘時候,病除即止。發汗以微微汗出為度,不可大汗淋漓,以免虛脫。補益藥茶宜在飯前服,使之充分吸收;對胃腸道有刺激性的藥茶,宜在飯後服,以減輕對胃腸的刺激;安神類藥茶,宜晚上臨睡前服;咽喉疾患所用的清咽茶等,則宜沖泡後慢慢濕潤於咽部再緩緩咽下;治療泌尿系感染的藥茶,則要持續多次頻服,以保持泌尿道中的藥物濃度,同時稀釋尿液,清潔尿路,有利於濕濁廢物迅速排出;防疫藥茶,宜掌握流行性季節選用;老年保健藥茶和治療慢性病的藥茶,應做到經常化和持久化。

若需製作茶塊(茶餅),應趁熱做,以防溫度過低使黏性減弱,不易成型。並應盡量縮短製作時間,防止放置過久而腐敗變質,夏季更應注意。

由於藥茶所用的容器體積很小,溶媒及藥量少,所以不宜使用藥質蓬鬆、劑量大的藥物製劑。此外,也不宜使用有毒性的藥物及有效成分難溶於水的藥物。

(本文選自《茶飲袪病事典:做自己的茶飲醫生》)

作者簡介

孔令謙,京城四大名醫之一孔伯華嫡孫,著名中醫孔少華長子。自幼隨父臨診,盡得其傳,其間拜著名太極拳家孫劍云為師,研習太極與養生之道。多年來,根據中醫學理論及孔門醫學特點對養生進行系統研究,提出運動養生、飲食養生、自然療法、文化養生四位一體模式。著有《孔伯華及傳人醫案》、《孔少華內科經驗集》等著作。曾任中國孔伯華學術研究會秘書長,現任孔伯華養生醫館館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自在樂讀 的精彩文章:

多為兒女祝福,就可以少為兒女操心
成為人生贏家應該具備的十項原則

TAG:自在樂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