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向褚遂良學習,如何把字寫活

向褚遂良學習,如何把字寫活

總第一四五二期;歡迎關注。

很多書友從歐入門,寫了多年,字卻越寫越死。非歐不好,而是未能博採他體,兼收並蓄。其實,同為唐楷,不可一句「別了」那麼輕率的全盤予以否認。比如褚遂良的書法,就有助於我們把字寫活。

我們特編輯此文,著重講解褚字的「使轉」筆意,並點明與歐字的不同之處,以供大家學習參考。——「書法入門」獨家刊發,轉載敬請註明出處。

褚體書風

褚遂良的作品在早期剛健樸拙,如《伊闕佛龕碑》,結體方正寬博,重心常常居中或偏下。《孟法師碑》體形內收,較為注意疏密聚散變化。後來所寫的《房玄齡碑》顯得清雅、靈潤、秀勁又舒展的風姿。

褚遂良57歲時所寫的《雁塔聖教序》是他一生中最精美的作品。最顯著的特點表現在用筆的起止、轉折多帶行書筆意,在形態上造成明顯的承上啟下的筆觸,線條中段與兩頭的輕重變化富於彈力感,字態婀娜靈巧,卻又擺布勻稱穩健,中宮的密聚與外圍的舒展形成強烈的節奏對比。其行書筆意與疏密對比強烈的結體,構成了褚書美妙的韻律。

歐褚之別

褚體風格特點與歐體有明顯的差異。歐體屬於規矩的楷書,是入門的上佳字帖。褚體則屬於帶有行書筆意的楷書,是提高書寫能力的重要範本。歐體用筆以方筆為主且一絲不苟,所以歐體顯得端莊、險峻;褚體用筆方中寓圓,連帶牽絲,所以褚體活潑、多姿。在歐體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褚體,有利於我們提高書寫的速度,並且為學習行書打好堅實的基礎。

如何學習褚體

01、選擇書寫工具:據歷史記載,褚遂良對於紙筆非常講究,非精良的毛筆不寫字。褚體用筆瘦勁多變,一般而言,應該選擇彈性較好的硬毫筆或兼毫筆。

02、書寫姿勢:褚體用筆多連貫書寫,如「六」字,點畫的起筆往往與上一筆的收筆牽絲連帶,筆斷意連。在臨摹褚體時,運用懸肘的姿勢,則便於自由連貫書寫。

03、讀帖:讀帖是熟悉臨摹對象的最好方法。對於用筆靈活的褚體,我們尤其要加強對於所學字例以及範本的觀察與思考,以便較有效地抓住褚體的神韻,更快地入帖。

褚體筆法解析

褚遂良《雁塔聖教序》橫、豎筆畫的兩端與中段的輕重變化明顯,帶有弧度,富於彈力感。起止、轉折多帶連貫書寫的筆意,在形態上造成明顯的承上啟下的筆道。這是褚體與歐體的重要區別。

「上」字:長橫自右上向左下方斜切落筆,再轉鋒向右行筆;至右端提筆、向右下方頓筆後回鋒收筆。注意左邊低,右邊稍高;兩端重,中間稍輕,略帶弧度。

「中」字:豎畫起筆向右下斜切,然後下行,至末端向左上方提鋒收筆。豎的用筆上下重,中間較輕。

撇,起筆承接橫的收筆連帶入筆,行筆時中段略提,末端加重,然後順勢向左下偏左方向提收。捺,承上起筆後,水平行筆一小段,漸提,然後轉鋒向右下行筆,邊行邊按,至捺腳處略駐,轉筆出鋒,折筆右行,緩提收筆。

「文」字的首筆,以短撇代替點,收筆不出鋒,而是回鋒向右上,緊接著寫橫。第二長撇起筆注意與上橫呼應,收筆微微向上帶出,連貫寫捺。

「在」字:寫撇時,筆鋒的力度要送至撇的末端,以求沉穩。撇的起筆由下向上的牽絲連帶是書寫的難點。「土」字曲頭豎畫是由於連貫上一筆起筆造成的,「土」字的位置偏右,底橫要略長一點。

「六」字形有點扁。橫畫起筆承接點的收筆重頓,中間行筆較細,收筆略下按。

「可」字的豎鉤,先寫豎,然後頓筆,再向左上提筆出鋒,出鋒的速度要快。鉤的形狀好像三角形,出鋒要銳利,一般而言,出鋒較短。橫畫長而帶有俯勢,同時注意「口」寫得要緊湊,位置要靠右上。

「東」字的橫折由橫與豎組成,先寫橫,然後提筆向右下折筆,調鋒下行。折的橫畫的用筆比豎輕,折角較大,形狀較方。豎鉤為主筆,書寫時要長而有力,出鉤短小。

左邊的短豎起筆彎曲,是褚體的特點之一。第一橫要短,而中間的「田」字收縮,撇捺要舒展。

歐體用筆以方筆為主,一絲不苟,風格端莊、險峻。褚體用筆速度快而連貫,行筆過程中連帶牽絲,有一定的節奏感和律動之美,風格活潑、多姿。在動態的用筆中,點畫的呼應加強,起、收筆呈現出豐富而美妙的筆觸形態變化。由於連貫書寫,褚體筆畫的起筆形態常常改變,這是褚體與歐體的重要差異之一。

「物」字:牛字旁的豎鉤寫完後,順勢由下向上頓筆寫提畫,所以鉤的收筆與提的起筆之間有明顯的筆觸連帶的痕迹。「勿」字與牛字旁互相穿插揖讓,勿字的撇畫布白要均勻,形態長短各異。

「仰」字:單人旁的豎為上尖豎,虛鋒起筆。右邊鉤出鋒後向右上提筆,然後逆鋒稍頓下行寫豎。這是褚體連貫書寫形成的筆觸。「卬」字左邊寫得短小,豎畫短而細。豎畫由於原碑或拓片磨損的原因,彎曲變形,需注意。

由於連貫書寫,褚體筆畫的收筆形態常常改變,這也是褚體與歐體的重要差異之一。

「天」字:撇為豎撇,起筆後行筆的角度較直,然後轉向右下行筆,與歐體不同,收筆不出鋒,而是稍稍按筆後在再提筆,以便連貫寫捺畫。就結構而言,兩橫較短,左低右高,傾斜度較大,撇捺舒展,上部緊下部松。

「正」字:整個字的書寫接近行草書寫法,左豎與底橫作一筆連帶書寫,中間的豎簡省為一點,底下的橫收筆連帶寫中間的點,所以形成了往左上行筆的筆觸。注意點畫之間布白均勻,整個字形略扁。

由於連貫書寫,用筆速度較快,甚至出現了上筆與下筆之間實連的現象,這實際上是行書筆意的體現。

如「分」字,第一撇連寫第二撇,第二撇又與橫連在一起寫,體現了褚體用筆連貫而靈活。歐體的「分」則是筆筆斷開,穩重而端莊。

「超」字:走字旁的橫收筆後,折筆向右下行筆,這是橫與點的連寫。由於連筆寫得比較重,以至於點畫變成了一個折筆。寫完點後提筆寫撇點,用筆輕靈,再連寫平捺,一氣呵成。捺畫的寫得比較均勻,幾乎沒有粗細變化。被包圍的「召」字的「刀」簡寫成了點和撇。

風格臨習要點

清代的梁巘在《評書帖》中評論褚遂良書法:「褚書提筆空,運筆靈,瘦硬清挺,自是絕品,然輕浮少沉著,故昔人有浮薄後學之議。」並用「空靈圓凈」概括之,凸顯其優勢,然而這也是別人無法企及的。

第一,線條強調空靈。《雁塔聖教序》強調筆畫的輕重變化,用唐代的書法家書論家孫過庭的話講「變起伏於鋒杪,殊衄挫於毫芒」,此語褚遂良當之無愧!碑中之字,很難找到平直的筆畫,每一筆都通過跳躍的用筆節奏,形成筆畫的豐富姿態,強調輕重變化、筆筆多有「勢」。用筆輕鬆之極、輕靈之極,若此還真未見有超越褚河南的。可以想見每一筆的提按動作,筆畫姿態的豐富。此碑格調要高出後人仿作的《陰符經》很多。而行書《枯樹賦》則與《雁塔聖教序》氣息完全一致,可惜未見良拓。

第二,以「流動」為主要特徵。寫碑是一種行書書寫狀態。孫過庭說「使 轉」賦予了楷書的流動之美——情性,「使轉為情性」。如果不是這樣,則是「真不通草,殊非翰札」。這種充滿翰札之美的楷書,從楷書之祖鍾繇的《薦季直表》開始,到王羲之《十七帖》中的「青李、來禽」小楷書,智永墨跡本《千字文》等,在到褚遂良,以至於後來元代的趙孟頫,都是延續著這樣的書寫路線。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重器《大盂鼎》銘文八種筆法詳解
八大山人的禪宗美學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