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時尚 > 西裝:令人不可忽視的細節

西裝:令人不可忽視的細節

在追求著裝個性、輕鬆的主旋律下,經典男裝的規範不再被過於強調,但也不必為此惋惜,因為它終究是文化的根,而時間則是養分。目前領帶的處境就如西裝馬甲一般,看似是可有可無的存在,但在以往卻同樣掀起過流行風潮。

試想一下,百步之外,一身西裝 Suit 固然是體面,但能真正抓住別人眼球,往往是一些不經意的細節,例如是領部。因為領部始終處於視線的焦點處,無論是佩戴著強對比還是起呼應作用的領帶,總能在短短几秒內就令人印象深刻。

領帶

據說領帶的出現是與古羅馬軍團有關,主要是以防寒和抵禦盔甲對身體的摩擦為主,而我國文物秦始皇陵中的兵馬俑也有出現了類似的布圍巾。不過,這與我們現在所認知的美感導向大相徑庭,也沒有太大討論的必要。

如果要問哪種才是較為眼熟的領帶雛形,那相信還是誕生於17世紀的 Cravat 。

當時為國王所用的克羅埃西亞僱傭兵團會在脖子上繫上一條的頸巾,現在看來可能是平平無奇,但偏偏這種頸飾就進入了路易十四的法眼。

傳統軍團 Cravat

現代的 cravat

他開始命人打造皇室專用的版本,最初的 Cravat 是由鉤針編織的蕾絲或者絲綢所製成,於17世紀末開始正式被法國宮廷所採用,自此領巾就與階級地位相掛鉤,就如名偵探夏洛克·福爾摩斯所說,衣櫥里的配飾都是主人個性和社交的重要指標。

佩戴著 Cravat 的路易十四

後來領巾也衍生出叫 Stock 的樣式了,結構類似於圍脖,可以用帶扣固定領結,所以起始適用於打獵活動,除了能夠保護頸部之外,還能充當緊急繃帶。大概是因為避免了日常繁複的打結步驟,雖然舒適度很低,但也無礙讓它在18世紀上半葉成為了潮流。

不過在經歷了法國大革命沖刷後,炫耀式的宮廷服裝文化遭到了衝擊,而同樣在英國的工業革命和攝政時期的大環境下,以喬治·布魯梅爾為首在資產階級中掀起了一陣低調樸素的著裝風潮,沒有了以往繁複的珠寶點綴,但仍保留在脖子上繫上領帶的習慣。

這兩次影響甚大的革命讓服裝文化的轉變同樣波及到其他歐洲國家,不難想像當時社會各階層的打扮區別逐漸趨於模糊,但佩戴一條漿洗後的白色平紋長布帶卻成為了紳士的標誌。顏色方面19世紀初流行一直在黑白之間周旋,直到1820年後才興起不同顏色和圖案的領帶,對了,領帶一詞也自此正式進入辭彙表中。

縱使領帶的樣式不斷演變,但那複雜到令人咋舌的打結方式仍然並未消退,不過,最後在脖子前呈現出來的蝴蝶結頭得以延續。直到19世紀中期現代領帶形式才終於明確,當中就包括了 Bow-Tie、 Ascot Tie 和 Four-in-Hand Tie ,而他們都是由 Cravat 衍生出來的產物,像 Ascot 就如沒有了蕾絲飾邊並系在襯衫外的輕量版 Cravat,用領針在中間固定領帶。

圖右阿斯泰爾佩戴著 Ascot Tie

顏色方面,黑色大多隻出現在需要穿著晚禮服的場合作搭配使用,白色則與更正式的傳統黑色燕尾服相匹配(晚禮服與燕尾服需配 Bow-Tie),當然其他顏色和圖案會偏向於商務或者休閑,而這種佩戴的規則仍沿用至今。

1920s 的各式領帶

其實不難看出,領帶的演變一直緊隨著襯衫領型而變化,最初高至完全包裹頸部的直領,會顯得胸前的留白過大,所以都會用大面積的 Cravat 來修飾襯衫前襟,後來隨著領座的降低和領片翻折的變化,也就不需要這種大型的頸巾了。

就如19世紀40年代的時候襯衫領口變窄了,領帶有時就直接交叉在胸前構成圍巾的形式,只是用與背心的開口相仿的程度並用領針固定。到了19世紀後期,由於翻領的出現,領片很容易就把系帶給覆蓋住,而蝴蝶結領帶的寬度已經發展成不到3cm寬,最後僅用一個簡單的蝴蝶結頭在領位固定。

而上世紀中葉開始隨著著裝理念的轉變,領帶的樣式與佩戴也不斷反覆,領帶時寬時窄,而像60年代年輕人引領的反傳統著裝浪潮,領帶在搭配中仿似可有可無,但從70年代開始這種配飾卻逐漸回潮,甚至普及率高於從前。

James Dean

雖然流行會對領帶的形式造成影響,但其作為男士經典配飾的地位固然是毋庸置疑,當然,除了搭配之外,最不可或缺的還是作為社會地位的象徵,往往一身體面的西裝,要打上領帶才對味。

領帶的選擇

Four-in-Hand Tie

早在18世紀中後期,四手結的領帶已經面世,通常它們的長度較短並且襯裡較薄,但其他形狀看起來與現在領帶差不多。隨著襯衫與外套領片的變化,在40-60年代中期會稍窄,後來到了7、80年代逐漸變寬。而 90年代,大多數領帶寬8.5~9cm,這也是現在較常見的樣式了。

至於結構方面,最初的領帶其實是把一塊方形料子沿著對角線分別從兩邊向中間多次摺疊,一個邊折四次,而另一邊則折三次,這種方式能讓領帶具備良好的支撐結構,而且比較飽滿,便於營造出靈活的領結和飄逸感,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七褶領帶。

直到1926年,一位紐約領帶製造商傑西·朗斯多夫(Jesse Langsdorf)提出了一種在偏壓上切割織物並將其分成三段斜接的方法。這種技術改善了領帶的韌性和還原,也減少了製作成本,而在領帶摺疊成形狀時用襯裡加強硬度。

在選擇上,要視乎面料的輕薄來決定領帶的結構,較薄適合用全襯來加強厚重感,不然風一吹就會形散;而適中或者偏厚的面料可以選擇用無襯或半襯來保留大劍的飄逸感,不然用全羊毛或麻襯就會讓領帶直挺地豎在胸前,十分死板。

總的來說厚度適中的真絲面料能夠在打結的時候保持挺括,但不失柔軟,才便於在最後形成靈活的領結和「小酒窩」,至於印花或者提花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選擇,提花的紋理會更加明顯,而追求順滑有光澤就選印花。

擁有特殊的粗細紗編織紋理的 Grenadine 領帶也是不錯的質感之選,輕薄又不失挺括,那別緻的圖案往往也是素色 SUIT 的點睛一筆。不過在搭配上要注意,寬度最好與駁頭的寬窄成比例,款式上不要太跳 Tone,首選與服裝同色系的不同顏色,或者利用領帶的圖案元素與服裝有局部呼應,營造亮點之餘仍能保持和諧度。

打領帶結的方式

溫莎結 —— 上世紀3、40年代,當時公爵很喜歡佩戴特製的寬厚領帶,而這種打結方式能夠提供對稱且堅固的大三角形領結,適合搭配寬衣領的襯衫和較為正式的場合使用,而憑藉著強大的影響力讓這種打結方式留下了公爵的烙印。最好根據左右領片的間距來考量,間距較大可以首選飽滿的溫莎結來填充留白。

打法:讓領帶在胸前交叉,然後將大劍向自己身體方向圍繞小劍穿過結點,先從內往前在自己右邊繞一圈,再從外往內在左邊繞一圈,最後水平從前面包裹住繞好的兩個結點後從內往外繞來通過結點即可。

半溫莎結 —— 半溫莎結顧名思義就是簡化版的溫莎結,免去了要打雙小結的步驟,但這也讓三角形領結的尺寸稍小。

打法:領帶在胸前交叉,也是大劍壓小劍,向後繞過小劍一圈,再從外往裡向上繞過領結,然後重複一次該步驟,最後從最表面的結環里向下穿過即可。

四手結 —— 這是較為簡單的打結方式,不過相較前兩種方法出來的領結效果較為扁平,領帶也容易發生偏移。四手結會比較適合靈活、垂感好的半襯領帶,在日常工作、商務場合都能使用。

打法:將領帶在胸前交叉,大劍壓著小劍水平向繞一圈,再繞著結點從內往外穿過之前形成的領環。

註:系的時候記得把領帶貼緊脖子的中後部,大劍指的是較粗一端,另外一端則是小劍,大劍的長度一開始要調整得比小劍稍長,系帶期間記得用手把結點固定住,過程中基本上都是用大劍來完成效果,調整領結時用手握住領帶下段,再往上下滑動領結,適當拉小劍可以調整領帶長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博布萊斯 的精彩文章:

春季最是適合穿風衣了:風衣的穿搭

TAG:博布萊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