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民國時期的北京人最喜聞樂見的是哪種娛樂方式呢?

民國時期的北京人最喜聞樂見的是哪種娛樂方式呢?

在北京,最受人喜愛的場所是劇院。民國的北京城裡有22個正式的劇院或劇場。一般情況下,一個劇院每天演出12齣劇目。劇院的演出時間通常是上午11點至午夜或更晚。有些劇院會上演一些現代戲劇,用的是大多數人能聽得懂的口語官話。有些劇院除了演北京官話的戲劇外,還有上演其他方言的戲劇,特別是上海話的戲劇。

圖1:老北京劇院

北京較大的劇院約有1000個座位,上演較好劇本時可吸引約700—800人。各個劇院的收費標準差異很小,一個包廂是400個銅板,私人包一張桌子要200個銅板,一等座位要40個銅板,每降一等差10個銅板。在像是文明園這樣高檔的劇院里,消費相對較高。在北京最大的劇院「第一舞台」,一個包廂收8元,一等票價是80分,二等為50分,三等為30分。當遇上有名角如梅蘭芳登台演出時,則收費更高。

圖2:梅蘭芳

北京的劇院座位一般分為兩邊,男女分開,但這界線也隨著警察機關的無力控管日漸被打破。劇院的開業需要有治安機關的營業執照,每月約要付出60元的稅金和30元的治安服務費。警察機關還負責審查所有的劇目,任何的新劇或歌曲都必須提交警察機關審批,劇目的安排也要在演出前做彙報。

地方戲的主題通常是浪漫的愛情、歷險和神奇人物故事,也有英雄和美人的歷史傳說,地方政府很少會幹預這些演出。通過地方戲,這些編劇者將儒家的忠孝與貞節觀念灌輸給下層民眾,這對下層民眾的知識有相當深遠的影響。成都的木偶戲就常演出這種具有傳統中國道德觀念的劇目,木偶戲通常在廟會、街頭、鄰里慶典活動或行會吉日時表演。木偶戲的演員被稱為「擔擔班」,他們最常演的是老虎與寡婦的故事,主要內容是:一隻老虎咬死了寡婦獨子,老虎被捕後,縣官判老虎鬚照顧老婦餘生以示懲罰,這隻老虎相當忠心地照顧老婦直到她過世,還為她守墓。中國底層的社會民眾就是通過這種戲曲,在娛樂生活中接受儒家孝道的觀念。

由於地方戲是清末最受歡迎的大眾文化,戲曲的內容是否可以改善精神生活,成為清末士紳關懷的重點。他們明白戲曲會是改良社會風俗最好的方式之一,可以培養公眾的質量。社會精英及政府都擔心戲曲會給人的思想帶來負面的影響,戲曲改革顯得相當重要。1903年所制定的《檢查戲本肅清戲場規則》,則要求各戲班在演出前,必須將戲本呈送警察局檢驗。民國時期,北京政府也曾出台政策,要求民間演出組織不得進行有傷風化的演出。

除了制度管制之外,清末民初的知識分子也紛紛在報章雜誌發表改良戲曲的言論,其中又以陳獨秀的論戲曲最為著名。陳獨秀的戲曲改良的主張共有五點:第一是「要多多的新有益風化的戲」,他建議應該把中國古代的英雄人物,如岳飛、文天祥等人的事迹排成新戲。第二是「採用西法」,建議在戲中夾些演說,以增長民眾見識。第三則是,不唱鬼怪神仙的戲,像武松殺嫂,原本是一出報仇的好戲,但加了神鬼色彩,反而變得荒唐可笑。第四是不可唱淫戲,像拾玉鐲及珍珠衫等戲,傷風敗俗。第五是要除去富貴功名的俗套。陳獨秀認為中國人對於國家的治亂不予理會,導致國家衰弱,這類戲曲要負很大責任。清末民初的這些戲曲改良言論,更加反映齣戲曲在傳統中國大眾文化的重要地位。

圖3:陳獨秀

整體來看,戲曲活動是明清上層社會娛樂與藝術鑒賞的一環。他們對於戲曲的教化功能及重要性,也有深刻的認識。此外,表達男女愛情、反映日常生活甚至民眾苦痛的地方戲曲也是常民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由於戲曲的影響力深遠,常見士大夫或官府撰文禁止民間戲曲,他們的原因不外乎認為浪費錢財,人民因而廢時失業;有的是因為安全考慮,認為市井無賴常會借戲曲集會,滋生事端;另外是基於道德考慮,認為戲曲演出時,往往男女雜沓,易生姦情。儘管禁令一再三令五申,但實際執行成效有限。

張憲文、張玉法:《中華民國專題史(第九冊)》

編輯|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蘇子韜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影像中國史 的精彩文章:

吳佩孚有何魅力讓蔣百里放棄超然立場並與之合作呢?
西方為何用武力強行打開中國的大門?

TAG:影像中國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