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錢幣上的書法,最美的書法,手上有古錢幣不認識可拿過來諮詢鑒定

錢幣上的書法,最美的書法,手上有古錢幣不認識可拿過來諮詢鑒定

書法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發展五千年來最具有經典標誌的民族符號。書法有著強烈的吸引力、儀式感和大眾參與性,故有五千多年來各時期代表人物燦若星河,作為流通介質的錢幣上同樣也存在著優美的書法。

大篆書法

中國書法史上,秦統一前的文字統稱為大篆。春秋戰國時期,布幣、刀幣、貝幣和圜錢上的錢文均屬於大篆。這一時期,文字沒有統一,同一文字在各地有不同的寫法。正因為如此,當時鑄錢工匠造范時並不刻意追求文字的工整,錢文雄渾而質樸。

小篆書法

秦始皇統一六國,隨即以原秦國文字為基礎,創立小篆,統一文字。秦「半兩」錢即採用小篆字體。錢面上,「半兩」二字筆劃壯碩,結體凝重,既渾厚端莊,又不失飄逸之氣。錢文布局嚴整,方圓有度,文字骨氣豐勻,氣韻高古。

懸針篆書法

兩漢之間、新莽時期的錢幣鑄造精良,世所公認。其中,錢文書法亦為新莽鑄幣增色許多。新莽鑄幣上的錢文書體被稱為「懸針篆」,文字結體舒展,上密下疏,字形狹長,住筆處非常尖銳,宛如鋼針倒懸一般,故有是名。「懸針篆」普遍呈現於新莽鑄幣之上,尤以「大布黃千」和「貨布」最為顯著。

隸楷之間書法

東漢時,隸書為通用書體。但東漢後期,隸書用筆已略帶方正,波筆收縮或消失,開始向楷書轉化。這枚「漢興」錢是十六國時期成漢政權鑄造,「漢興」兩字既像楷書,又有隸意,體現出書體由隸入楷的趨勢。

韭葉篆書法

南朝劉宋時期,經濟衰敗,幣制混亂,劣質小錢充斥市場。為在狹窄的錢面上書寫錢文,當時出現了「韭葉篆」這種錢文書體。「韭葉篆」書體筆劃曲屈,起筆尖,住筆銳,字形狹長,宛如風中飄逸的韭葉,故有是名。

玉箸篆書法

魏晉南北朝時期,鑄幣數量少,質量低劣,是中國古代貨幣發展史上的一個低谷。但是,其中也有例外,北周鑄行的「布泉」、「五行大布」、「永通萬國」三種銅錢,錢文雋美,製造精良,稱為「北周三品」。「北周三品」錢文採用玉箸篆書體,文字豐滿圓潤,端莊勻稱,筆劃如筋似骨,豎筆如柱。

隸書書法

隸書書寫效果略微寬扁,橫畫長而直畫短,呈長方形狀,講究"蠶頭雁尾"、"一波三折"。隸書起源於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東漢時期達到頂峰,對後世書法有不可小覷的影響,書法界有"漢隸唐楷"之稱。

行書書法

行書是在隸書的基礎上發展起源的,介於楷書、草書之間的一種字體,是為了彌補楷書的書寫速度太慢和草書的難於辨認而產生的,宋代錢幣多見行書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羊談企鵝 的精彩文章:

錢幣世界中的佼佼者,光緒元寶 可免費鑒定

TAG:小羊談企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