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法顯西行:一個老人歷時十五年的求法之旅

法顯西行:一個老人歷時十五年的求法之旅

我不顧艱險,志有所存,

置生死於度外,就為達成這萬一之希望。

——紀錄片《佛國記 ?法顯西行》

釋法顯,本姓龔,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人。據《祐錄》記載,法顯大師3歲出家,20歲受具足戒,後赴佛教興盛的中心城市——長安,在那裡修學十餘載。《出三藏記集》曾這樣稱讚此時的法顯:「志行明敏,儀軌整肅。」

法顯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到達印度本土求法的中國人。中國歷史上的佛教求法僧,最傑出、最有成就的,公推法顯、玄奘和義凈,其中法顯的年代最早。並且玄奘出行時正直壯年,而法顯卻是在自己60歲之後踐行宏願,踏上不知生死的西行求法之路的。

大願力行無膽怯

法顯。昔在長安慨律藏殘缺。

這是《佛國記》(又稱《法顯傳》、《歷游天竺記》等)開篇的第一句話,也是法顯大師當年西行求法的目的。

公元4世紀,隨著西晉的滅亡,幾經戰亂和王朝更替,氐族人建立的前秦王朝控制了中國北方大部分地區,和東晉形成南北分立的局面。隨著當時前秦王朝統治者的大力推廣,中國開始出現許多規模龐大的僧團組織。然而那時,來自於印度的佛教戒律缺乏經論支撐,僧眾們沒有完整的戒律來進行管理和修行。從而也出現了危害僧團的情況。

這時的法顯大師時常感慨戒律的缺失,並立下宏誓大願,想要尋求最完整的佛教律法。因為這關係到聖教是否可以無誤紮實地在中國大地上發揚光大、中國僧團的修行和生活是否可以得到指引、多年戰亂中備受疾苦的百姓又是否能獲得利益。這樣宏大的命題,被這位年老的僧侶毅然決然地體認為是自己一個佛子的重要使命!

公元399年,年過六旬的法顯大師,沒有思慮自己的年齡和生命的安危,沒有畏怯任何可能遇到的風險和挑戰,與同修道友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人一同離開長安,踏上了漫漫的西行之路。

兵荒馬亂、萬里關山。

為了達成這萬分之一的希望,這位年逾六旬的老人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

不自輕凌之精進

許多人說:「啊,我太笨了,沒有學過文化,年紀大了,身體不好,煩惱業障重,前世沒積善根……」於是把聞思修什麼都給放下不顧,渾渾噩噩地虛耗光陰,這其實是找借口偷懶的表現。

萬里關山無畏行

本圖不果。命也。奈何。

從出發的那天開始,法顯就已經做好了失去性命的準備。但為了能夠將完整律藏請入故土,清肅佛門亂象,法顯無有絲毫畏懼。

他們從長安出發,穿越群山,途經玉門關,來到白龍堆沙漠。大漠如雪,茫茫一片。「沙河中多有惡鬼熱風。遇則皆死無一全者。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只能以死人枯骨為路標,也只能憑日月判別東西。法顯一行人就是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跋涉了17個晝夜,1500里路程,終於穿越了白龍堆沙漠,到達西域的第一小國——鄯善(樓蘭)。再之後經過了不甚友好的焉夷國後,他們穿越塔克拉瑪干沙漠,來到了于闐國(和田)。 這裡是曾經西行求法的高僧朱士行的旅程終點,但是這個佛教興盛、擁有無數佛教典籍的國家也沒有攔住已穿越兩個沙漠的六旬老者。

他們選擇——繼續前進!

蔥嶺(帕米爾高原,今昆崙山、天山一帶)上終年積雪,如果遇到雪崩就一命嗚呼。經過一個月的艱苦跋涉,他們成功穿越蔥嶺。背井離鄉三年,他們終於來到了求法的目的地:印度天竺。

其時的天竺有大大小小三十多個國家。法顯越過了佛法東傳的起點陀歷國,然後要渡過當時極其兇險的印度河向北天竺內部挺進。無橋無舟,河流湍急,兩岸陡峭。法顯一行拽著懸索過河。這一路兇險艱難之處甚多,乃是漢代通西域的張騫、甘英不曾涉足的。

但北天竺諸國戒律都是口口相傳,無記載可尋。於是法顯決定繼續南行,去南印度尋法。但此時,很多同伴覺得既然已經到了佛國聖地應該可動身返回,或尋覓其他名師求法,最後只剩下了兩人相隨。

為了達到目標,他們三人必須要第二次翻越雪山——塞費德科山脈。在這個雪山上,他們遇到了驟起的寒風,同行僧侶慧景,因大病初癒,然身體不支,終喪命於此。法顯大師手撫屍身哭泣不已:「本來早有此準備,這是天命,有什麼辦法呢?」惡劣的環境和同伴的死亡非但沒有讓他怯懦,反而令他意志更為堅定。

翻越雪山後,終於進入中印度境內。經過一年的跋涉,法顯來到了佛祖的故鄉迦維羅衛城。本以為這裡可以找到戒律經藏,但往昔的盛景也已凋零,頹壁殘垣四處可見。悵然若失的法顯大師又抱著最後一線希望來到摩羯陀國的首都巴連弗城,終於在城中大乘寺找到了自己夢寐以求的佛教律藏。

精進苦行得成就

世人為了世間的目標,尚且願意付出精進與勇氣,那我們為了正法為什麼不能呢?在求學正法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是很正常的,此時不能脆弱,更不能退失信心,而應該依止「四依」來修行。

不忘初心踏歸程

欲令戒律流通漢地,於是獨還

到達中印度摩羯陀國的法顯大師,雖然已經年逾古稀,但彷如進入佛國的天堂。巴連弗城中習梵文,鐵筆抄貝葉經文。

三年之後,擬啟程歸國。但此時唯一的同伴道整留戀這裡的戒律嚴謹,佛法興盛,不願再回中土。

法顯老人則不忘初心:為中土漢地帶回完整的律藏,完善中國的佛教僧侶的戒律體系,使佛法在故土廣弘!最終他一人擔負起運送所抄經典回國的重任!法顯大師在《佛國記》中只是簡單一句寫到:「欲令戒律流通漢地,於是獨還。」

為了讓律藏可以安全回國,他的歸途選擇了海路。於是一路南下,一邊探尋海路,一邊繼續搜學佛法。在多摩梨底國(今孟加拉國的塔姆魯克)法顯大師又用了兩年學習佛像的描繪。

後來,為了尋找東歸港口和佛教里更多的瑰寶,法顯來到了「佛法之島」獅子國斯里蘭卡。法顯大師在這裡的無畏山寺發現了如《彌沙塞律藏本》等許多珍貴的戒律典籍。這讓當時已72歲、本來已經踏上歸程的法顯再度停留下來開始學習和抄寫,於此地又滯留2年。

「儘可能多地將佛祖的教誨抄寫下來,帶回缺少戒律典籍的中國故土。」這是垂垂老者心中最大的願望!

終於,公元411年,12年所求歷經萬難而圓滿,法顯大師踏上歸程。只是,同行道友或死或離或留,現在只有老人一人形影相弔,要獨自完成這艱難的東歸之路。

進即喜於善

精進即是熱衷於修習善法,佛經中說:「何為精進,於善法歡喜之心也。」這種歡喜心詳細分析,即是懈怠的違品,是一種由信樂、堅毅、歡喜心等組成,從內心發出的主動修習善法之力量。

歸來老者無休息

現在志願未伸,不能久留

歸程海路,輾轉漂泊,又遇風暴。為保佛經,誠念觀音。後船上水盡糧絕,任其順流飄泊。按照《佛國記》記載,「法顯髮長安6年到中印國。停經6年。還經3年達青州。」一天,法顯看到了種有碧綠藜藿菜的海岸。故土終於迎回了為了求法而艱辛漂泊了15年之久的老人。年逾花甲西行求法,已近耄耋東歸送經。

法顯途中穿越30餘國,歷經千辛萬苦,帶回的經書有《摩訶僧祗律》、《薩婆多部鈔律》、《雜阿毗曇心》、《方等般泥洹經》、《綖經》、《摩訶僧祗阿毗曇》、《彌沙塞律藏本》、《長阿含經》、《雜阿含經》、《雜藏》等12部,60餘卷。

法顯上岸後方知此地是青州長廣郡。當地刺史留他過冬,他說:「貧僧冒險到萬難返回之地,只為了弘揚佛法戒律,現在志願未伸,不能久留。」為了完成翻譯佛經的重任,法顯沒有回到曾生活過的長安,沒有讓自己休息,而是朝著東晉的國都建康(南京)行進。

道場寺中,他與來自尼泊爾的僧人佛陀跋陀羅一起,譯出佛家五大戒律之一的《摩訶僧祇律》,這極大地豐富了中土佛教律藏的內容,為漢傳佛教的正本清源、整肅儀軌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他獨自翻譯出的《大般泥洹經》,更是在佛教思想史上閃耀著繼往開來的光輝。

回首一生,法顯大師再無憾事。後,於荊州寺院中圓寂,享年八十六歲。

恆修普賢廣大行

至於利益的時間,也不會因為今天很開心就利益眾生,明天心情不好就不利益眾生,只要生命存在,利益眾生的事業就不會間斷。

梁啟超對法顯大師所行之種種難行之事發表感慨道:「無他故焉,一方面在學問上力求真是之慾望,列熱熾然;一方面在宗教上悲憫眾生犧牲自己之信條,奉仰堅決。故無論歷何艱險,不屈不撓,常人視為莫大子恐怖罣礙者,彼輩皆夷然不以介其胸。此所以能獨來獨往,而所創造者乃無量也。嗚呼!後之學子,聞其風者,可以興矣。」

一位老者,一個宏願,二行腳印,十餘年苦行,百千精進,萬般艱辛。一連串堅毅精進的腳印,為了求法而捨生忘死的大無畏精神……這些是留給我們的寶藏。

「後之學子,聞其風者,可以興矣。」

精進吧!師兄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妙法佛音禪悟 的精彩文章:

佛祖與蜘蛛的對話
星雲大師:孝順父母有五個好方法!

TAG:妙法佛音禪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