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姓氏文化探源——杜姓

姓氏文化探源——杜姓

姓氏文化探源

杜姓

姓氏釋義

1.杜梨樹,落葉 喬木。果實叫杜梨,也叫棠梨。苗木常作梨樹的砧木。

2.堵塞:以~流弊。防微~漸。

姓氏起源

杜本是一種樹木的名,也稱甘棠,即杜梨,屬古代的陝西長安地區生長一種杜梨枝,是神農氏中一支氏族所擅長栽培的樹,已經成為該氏族的社樹,即神樹。這支氏族崇拜杜梨樹為氏族的原始圖騰,以杜命氏族名,以杜命居地名,建立國家後稱杜城,最終形成國和姓,這應該是杜姓最早的起源。

一、源於祁姓

出自帝堯裔孫劉累之後裔的封地,屬於以國名為氏。黃帝的二十五子之一有個叫祁的,堯姓伊祁,杜氏源於祁姓,是帝堯的後代。堯除承繼祖輩姬姓外,又因其母慶都(居於今河南淮陽的有鋒氏族部落之女)在祁地伊長孺家生下他,故又以地名「祁」為姓。中國古史傳說的「帝」都有氏號,如炎帝神農氏、黃帝軒轅氏等。堯的氏族部落善於農耕和燒制陶器,又曾以唐(今河北唐縣)、陶(今山東定陶)地為部落居住地,遂被人們尊稱為陶唐氏,故有帝堯陶唐氏之稱號,亦單稱為「唐堯」。陶唐氏的後裔曾建國於劉。當時夏後氏的六世孫孔甲為夏王,他好方鬼神。傳說天降雌、雄二龍,孔甲不會養,陶唐氏的裔孫劉累就向豢龍氏學擾龍。豢龍氏畜龍以事帝舜,因而被賜姓。而劉累因為學擾龍而事孔甲,也被賜姓為御龍氏。

到西周時,劉累的後代建唐國,人稱唐杜氏。後周成王把唐國滅了,把自己的弟弟虞封在唐,而把唐國國君遷到杜,稱為杜伯。周宣王時,杜國又被滅,作為周大夫的杜伯也無罪而被殺害。杜伯的子孫大多投奔其它諸侯,而那些留在杜城的就用杜作為姓氏了。

二、羋姓杜氏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君主杜敖,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君主名叫熊艱,號稱杜敖,亦稱堵敖、庄敖。據史籍《史記·楚世家》中記載:「武王卒師中而兵罷。子文王熊貲立,始都郢。文王二年,伐申,過鄧,鄧人曰『楚王易取』,鄧侯不許也。六年,伐蔡,虜蔡哀侯以歸,已而釋之。楚強,陵江漢間小國,小國皆畏之。十一年,齊桓公始覇,楚亦始大。十二年,伐鄧,滅之。十三年卒。子囏立,是為杜敖。杜敖五年,欲殺其弟熊惲,惲奔隨,與隨襲弒杜敖,代立。」在楚杜敖熊艱被弒後,其族人後裔分散避難,有以先王稱號為姓氏者,稱杜氏、或稱堵氏,後統稱為杜氏,世代相傳至今。

羋姓杜氏源出杜敖(堵敖其「杜」、「堵」的讀音皆作tú(ㄊㄨˊ),今音讀作dù(ㄉㄨˋ)亦可。

三、獨孤渾氏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北魏王朝時期有鮮卑拓拔部獨孤渾氏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魏書》記載,南北朝時北魏政權有獨孤渾氏,為鮮卑拓拔部的氏族部落之一。鮮卑獨孤渾氏,排在鮮卑貴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區鮮卑族代國舊部。

還有一些杜姓後人源於少數民族漢化改姓為氏。

杜康、姬伯、羋囏(熊艱)、杜蒯。帝堯裔孫劉累之後。上古時代,帝舜封堯的兒子丹朱在唐,丹朱的子孫在夏和商時都是諸侯。到了周初成王時,唐國不敬當朝天子,被當時攝政的周公旦滅掉,而把其弟叔虞封於唐,把唐國原國君後裔遷到杜,因此改稱唐杜氏。周宣王時,唐杜國君桓在朝中任大夫,人稱杜伯。杜伯風流瀟洒,使周宣王的寵妃女鳩著迷,於是設法勾引他,但正直的杜伯不為所動,惱羞成怒的女鳩惡人先告狀,反誣杜伯欺負她,周宣王於是斬殺了杜伯。杜伯死後,其子孫大多逃往中原,留在杜城的遺族便以國為氏,稱為杜姓,他們尊杜伯為杜姓的得姓始祖。

歷史人物

杜姓出自帝王,輝煌千古,一直是受人矚目的大家族。杜氏在歷史上的表現,歷來十分出色,出將入侯,不僅出了很多以武略揚名青史的傑出人物,在學術和文學方面也是人才濟濟,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立下功勞。今天為大家介紹詩聖杜甫。

翻開史冊,杜甫一生困頓,身後無數讚譽。他是一個詩人,但同時也是一個君子,一個始終不曾放下他的家國抱負的君子。

朱熹在為《王梅溪文集》作的序曾言「予嘗竊推《易》說以觀天下之人……於漢得丞相諸葛忠武侯,於唐得工部杜先生、尚書顏文忠公、侍郎韓文公,於本朝得故參知政事范文正公。此五君子,其所遭不同,所立亦異,然求其心,皆所謂光明正大,疏暢洞達,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其見於功業文章,下至字畫之微,蓋可以望之而得其為人。」

言下之意,一言以概之:從古至今,我認可的君子僅五位,杜甫在其中。

唐乾元一年,唐軍和安史叛軍在鄴城大戰,彼時,杜甫因為探親的緣故同在河南。從洛陽到華州,一路兵荒馬亂。歸途中的杜甫眼睜睜看著山河飄搖、百姓受苦,心中鬱鬱不平,卻也只能作詩遣懷。所寫的詩,便是著名的「三吏」、「三別」。

乾元二年夏,華州大旱,百姓方遭兵戈,又遇天災,杜甫作為一個小官,何以力挽狂瀾?再多悲憤依舊化作詩篇,藏在字句間。

這是怎樣一種痛苦?

他的理想抱負原本捶著胸膛躍躍欲試,可此前諸般遭遇,如今這些抱負只能囚禁在墨中,在紙間不甘心地翻滾掙扎;

他對百姓、國家的責任,如今只能輕飄飄地寄予薄紙細筆;

他內心情緒的翻湧只能像深夜江浪,奮不顧身地撲在岸邊的石頭上,又在月色下不甘而又無奈地退回江里。

杜甫在等。

等好的改變,等戰亂結束、等官場清明,哪怕是一點好的苗頭。可是時局依舊是老樣子。

終於,乾元二年秋,杜甫辭官,決心西行。杜甫在《秦州雜詩二十首》的第一首詩中說明了自己秦州之行的緣由:

「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

遲回度隴怯,浩蕩及關愁。

水落魚龍夜,山空鳥鼠秋。

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

一腔熱血卻客居秦州,絕代佳人卻幽居深谷,奈何?

「流離艱苦,采橡栗以食」,縱使到了如此艱難困苦的地步,杜甫還無時無刻不在心繫天下啊!

杜甫棄官(此前為華州司功參軍)到達秦州,在漂泊的旅途中杜甫全家備受艱辛,一度頻臨絕境。10月缺衣少食的一家人離開了秦州,南赴同谷(今甘肅成縣)。此後一度是「支離東北風塵際,漂泊西南天地間」的人生苦旅。

陳志歲的《江南靖士詩稿·謁杜甫陵園》對杜甫做了一番評價:「敬身推偽宦,傷世寫真辭。」這一句道盡了杜甫此生風波,道盡了他的悲歡離合。更道盡了他的一路坎坷。

翻開史冊,杜甫一生困頓,身後無數讚譽。他是一個詩人,但同時也是一個君子,一個始終不曾放下他的家國抱負的君子。就時空距離而言,他離我們太過遙遠。他因愛國濟世的理想而著名,因沉鬱的詩歌而著名,這些鑄就了他的偉大;但似乎正因為他的偉大,他的故事顯得如此縹緲、如此不切實際、如此「痴人說夢」。但私以為杜甫的擔當、抱負、理想正是當下社會所稀缺的,他不應該單單是愛國詩人,他的君子人格更應該被人們銘記敬佩,為人們所學習。

姓氏文化

堂號

京兆堂:以望立堂。

襄陽堂:以望立堂。

濮陽堂:以望立堂。

漢陽堂:以望立堂。

南陽堂:以望立堂。

詩聖堂:唐朝大詩人杜甫自號「少陵野老」,歷史上稱他為「詩聖」。

少陵堂:同詩聖堂。

繼美堂:繼承先人杜甫字子美遺志之意。

亦政堂:清朝乾隆年間,內閣學士劉墉任左都御史一職監理河道時居住在鄭 集杜氏宗祠內,有感其族忠烈堅 貞氣節,親筆題贈「亦政堂」匾額一個,後懸於客廳正中,轟動鄉里。惜文革時 流落民間,不知所蹤。

忠厚堂:

務本堂: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崇尚耕讀傳家。

? end ?

傳承姓氏文化 弘揚中華精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譚論古今 的精彩文章:

李鴻章於大清是中興名臣,於國家是賣國罪人,於歷史是改革偉人
從軍事落後看鴉片戰爭中國失敗的重要原因

TAG:譚論古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