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南懷瑾老師:超然而獨立物質世界之外的人

南懷瑾老師:超然而獨立物質世界之外的人

南懷瑾老師:超然而獨立物質世界之外的人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超然而獨立物質世界之外的人

本文摘錄自 《莊子諵嘩》

【魯有兀者王駘,從之游者與仲尼相若。】

他說魯國有一個「兀者」,沒有兩條腿的人,不曉得是生來的,還是後來受傷去掉的,這個人名叫王駘。跟他學的人很多,比孔子還多,他的名氣跟孔子一樣大。

【常季問於仲尼曰:王駘,兀者也,從之游者與夫子中分魯。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固有不言之教,無形而心成者邪!是何人也?】

常季是孔子的學生,也是朋友,是師友之間的人。「問於仲尼曰」,就問孔子,他說王駘這個人真怪了,兩條腿沒有了,可以說是殘廢的人,結果他的學生很多,名氣之大和你一樣。「中分魯」,把魯國分一半,你的名氣一半,他的名氣一半。

如果我們從幽默的角度來看,魯國真的有很多人才,至少應該有三個,一個是莊子所說的王駘,一個是孔子,還有一個是搶孔子飯碗的,孔子上來就把他殺掉的少正卯,這三個人都了不起。不過少正卯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他的學術沒有流傳下來,如果流傳下來,一定非常麻醉人,因為他的思想非常奇怪。

現在是講王駘,「立不教,坐不議,虛而往,實而歸。」嗬!這個人可真了不起,拜門做他的學生吧,他沒有上過課;也沒有什麼指責你、罵你、勸導你,都沒有。「立不教,坐不議」,坐在他前面半天,他也沒有說一句話。議就是討論,沒有跟你討論過問題。可是怪了,只要你一見到他,「虛而往」,原來什麼都不懂的人,一拜門跟他以後,「實而歸」,都會非常充實地回來;滿腹經綸,什麼都懂了。

照這個形容,這個人是比孔子還高明一點,那我們願意做他的學生,這多好呢!不要上課,不要考試,也不必看電視,也不要聽錄音機,他在那裡一坐,你好像都懂了,一切學問都有了。「固有不言之教」,用不著說話的教育,大概現在連科學的進步都達不到;至少還要視聽教育,拿個錄音機之類的;他用不著,是不言之教的身教。如果是身教,跟著他,豈不是兩腿要斷掉嗎!所以我們只好跟他學打坐了,不用腿嘛!「無形而心成者邪!」外形一點不著痕迹,心裡頭悟道。常季問孔子,世界上真有這樣善於教育、善於傳道的人嗎?「是何人也?」王駘這個傢伙是什麼人啊?他說真看不懂。

【仲尼曰:夫子,聖人也,丘也直後而未往耳。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

孔子說,你問他嗎?他是真正的聖人,得道的人。「丘也直後而未往耳」,他說我孔丘心裡早想去報名了,去做他的學生,「而未往耳」,不過還沒有去,公共汽車沒有搭上,他那裡太擠了,我晚一步去。「丘將以為師,而況不若丘者乎!」我都準備拜他為師耶!何況一般還不及我的人呢!更應該拜他為師了。「奚假魯國,丘將引天下而與從之。」豈止魯國的人應該拜他為師,我準備號召全天下、全世界的人拜他為師。這個,越說越神了,王駘就是這麼一個人。

【常季曰:彼兀者也,而王先生,其與庸亦遠矣。若然者,其用心也獨若之何?】

常季一聽,這可怪了,「彼兀者也」,一個沒有腿的人,「而王先生」,「王」是高於其他人,是世界上第一位,「而王先生」就是超過了先生你。「其與庸亦遠矣」,這個庸就是用,照你這樣說,他的作用高深遠大。「若然者」,假定他像你老師所講的這麼了不起,這個人的道在哪裡?「其用心也獨若之何?」他傳心的心法在哪裡?他的學問中心是什麼?孔子答覆這個問題。

【仲尼曰:死生亦大矣,而不得與之變,雖天地覆墜,亦將不與之遺。審乎無假而不與物遷,命物之化而守其宗也。】

孔子說,世界上有一個大問題,就是人的生死問題。人類的生命從哪裡來的?先有雞呀先有蛋?西方哲學家問的,先有男的先有女的?今天不是劉教授上課講比較宗教嗎?西方的說法就是,上帝造了男人以後,沒有事情做,把男人的肋骨挖出來一根,造了女人。劉教授講得很好玩,可見上帝同我們女人毫無關係。這個生死究竟哪裡來的?男人女人究竟哪裡出來的?

所以禪宗標榜要了生死,父母沒有生我以前,我這個生命在哪裡?死了以後究竟有沒有靈魂?到哪裡去?所以「死生亦大矣」,這個問題在中國文化里,首先明顯提出來的是莊子。禪宗所謂了生死的觀念,就是莊子先提出來的,那時候佛學還沒有進入中國。他說這位先生啊,已經了了生死,得了道的。「而不得與之變」,生死同他都沒有關係。了了生死,得了道的人,就到了這個境界,道德達到最高的成就。

他說了了生死的人,生死的變化,同他沒有關係了,因為他得了道。進一步說,不但生死了了,「雖天地覆墜」,這個世界毀滅了,地球都完了,同他也沒有關係;「亦將不與之遺」,他可以超然而獨立物質世界之外。我們生存的這個世界天地,是物質構成的,地球毀滅是物質的變化,他到了地球要毀滅的時候,大概兩條腿都不需要動,就已經超越了,所以地球毀滅同他都沒有關係。

「審乎無假」,這四個字很難講,仔細來說,「審」和「無假」的意思是,透過了物理與精神的兩面,能夠參究到達智慧了解一切,不需假借其他的東西。人都依靠物質而活著,我們肉體就是個物質,這是假借來的,因為這個生命靠肉體,肉體假借給我們用幾十年,用完了,肉體也化掉了。王駘這個人已經超越了,不需要一切的依賴,不需要一切的假借。「而不與物遷」,他如果不動,不會隨著物理的變化而遷流;我們勉強借用佛學上一個名詞,他已經到了不動地。密宗裡頭有一尊佛,叫做不動明王,他說這個人已經到達了不動明王這個境界了。不動明王可以王天下,這一尊佛所代表的,就是「而不與物遷」,不管物質世界如何變化,他在那裡站著旁觀。

「命物之化」,我們任何人,一切萬物,一切的眾生,生命都受物質變化的影響,而這位老兄王駘先生啊,不與物遷,不受影響,因為「守其宗也」。我們叫它是道,在西方的宗教可以叫它是上帝,是神;佛教呢,叫它是如來、涅槃、菩提,反正有這個東西,萬變不離其宗。孔子把他講到這個程度,把這個人推崇得不得了。這個常季一聽更糊塗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憨山大師書法《永嘉證道歌》
南懷瑾老師:常勝之道是柔,凡事退一步,最後成功的是自己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