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英國搶走的名畫《女史箴圖》曾主動歸還,中國為何拒收?

英國搶走的名畫《女史箴圖》曾主動歸還,中國為何拒收?

「春蠶吐絲,流水行地,

以形寫神,皆出自然。」

中國古代繪畫史上當此巨贊者,唯有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女史箴圖》是顧愷之根據張華的《女史篇》畫的一卷插圖性畫卷。200年前,它還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如今卻作為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深藏庫房鮮於示人。

中國為何拒收《女史箴圖》?

19世紀末,八國聯軍進攻北京,一位駐紮在頤和園的英軍上尉,趁亂將《女史箴圖》盜走,那位英軍上尉雖然搶到了這幅名畫,但卻並不了解這幅畫的價值。

1902年,他回到倫敦,把《女史箴圖》也帶回了英國,以25英鎊的價格賣給了大英博物館。

《女史箴圖》局部

二戰初期,英國在歐洲戰場節節敗退,亞洲地區的殖民地也岌岌可危,特別是在日本的軍隊進入東南亞後,那些歐洲的殖民勢力更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壓力。在英國的請求下,國民政府向緬甸派出了遠征軍,支援英國,解除了日本對緬甸的威脅。

英國政府為了感謝中國軍隊在緬甸解圍,想要送一個禮物答謝國民政府。於是他們就給了國民政府兩個答謝的選擇:《女史箴圖》或一艘潛艇。

最終,中國選擇了潛艇。作此抉擇也是無奈之舉,在漫無止境、一切以實用說話的戰爭年代,國民政府的選擇是不難想像的,他們幾乎沒做什麼思考,就選擇了有實用價值、對戰爭、對當時國家有著最大意義的潛艇。

《女史箴圖》在大英博物館展出

在和這次歸還機會擦身而過後,《女史箴圖》唐摹本從此留在了英國。後來,由於不熟悉中國畫的保存方式,大英博物館以日式裝裱的方式將其裱在板上懸掛。結果,由於材質的原因,古畫隨著木板的裂開而開裂,導致《女史箴圖》被攔腰裁切,明清時期文人留下的題跋都被裁剪下來,切口處也出現了掉渣現象,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女史箴圖》局部

《女史箴圖》為何如此珍貴?

《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為東晉畫家顧愷之所作,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被譽為中國美術史的「開卷之圖」。

該圖最早即記於米芾的《畫史》:「《女史箴圖》橫卷,在劉有方家,人物三十餘。以上筆彩生動,髭發秀潤。」

若結合中國文人畫的特徵,再考察顧愷之的生平與所留畫作,可以肯定中國文人畫始於顧愷之。而論及將繪畫與書法文章相結合的最早作品,非《女史箴圖》莫屬。

顧愷之

「女史」是女官名,後來成為對知識婦女的尊稱;「箴」是規勸、勸戒的意思。

西晉惠帝司馬衷是歷史上有名的「愚帝」,國家大權為其皇后賈氏獨攬,其人善妒忌,多權詐,荒淫放恣。朝中大臣張華便收集了歷史上各代先賢聖女的事迹寫成了九段《女史箴》,以為勸誡和警示,被當時奉為「苦口陳箴、庄言警世」的名篇,流傳甚廣。

後來顧愷之就根據文章的內容分段為畫,每段有箴文(除第一段外),各段畫面形象地揭示了箴文的含義,故稱《女史箴圖》,曠世名作由此問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夏美術館 的精彩文章:

吳道子vs顧愷之,「畫聖」之間的較量

TAG:華夏美術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