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王傳發:做人民需要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

王傳發:做人民需要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的講話,不僅是對廣大文化文藝工作者和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極大的肯定和鼓舞,還提出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的「四個堅持」要求。「四個堅持」為繁榮文化藝術和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意義深遠。作為一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深刻領會總書記的講話精神,勇於承擔培根鑄魂的神聖職責,做人民需要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

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站穩人民立場

馬克思主義是關於世界的物質性及其發展的規律、人類社會及其發展的規律、認識本質及其發展規律的科學理論,不僅深刻改變了世界,也深刻改變了中國。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伊始,就堅定地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寫在自己的旗幟上,用人類最先進的理論武裝自己。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建設、改革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始終是我們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是我們認識世界、把握規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強大思想武器。正是因為我們黨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研究解決各種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才引發了中華文明的深刻變革和中國面貌的深刻變化,指導黨和人民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使中國這個古老的東方大國創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發展奇蹟。馬克思主義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研究把握哲學社會科學各個學科、各個領域提供了基本的世界觀、方法論。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近代以來我國發展歷程賦予的規定性和必然性。旗幟鮮明地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別於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誌。惟此,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才不會走偏、不會走樣。

馬克思主義是人民的理論,植根於人民群眾,始終堅定站穩人民立場。我國哲學社會科學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核心要解決好為什麼人的問題。為誰著書、為誰立說,是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搞清楚的根本性、原則性問題。1905年,列寧在談到無產階級文學為誰服務時指出:「它不是為飽食終日的貴婦人服務,不是為百無聊賴、胖得發愁的『一萬個上層分子』服務,而是為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為這些國家的精華、國家的力量、國家的未來服務。」1942年,毛澤東在《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為什麼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其他許多問題也就不易解決。」只有秉持堅定的人民立場,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我國哲學社會科學才會有所作為;只有植根於人民的沃土之中,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才能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任何否定、偏離以人民為中心的研究導向都是錯誤的,是註定沒有出路、沒有前途的。脫離了人民,哲學社會科學就不會有吸引力、感染力、影響力、生命力。

二、堅持為人民做學問,回答時代課題和實踐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誰創作、為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是否堅持以人民為中心,這是立場問題;是否為人民做學問,這是價值取向問題。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必須立足於當代中國人民的實踐,指向人民幸福、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目標。「歷史活動是群眾的活動。」人民的偉大實踐創造是哲學社會科學繁榮發展的源頭活水。人民群眾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群眾實踐是推動我國改革發展的力量之源,群眾的實踐最豐富最生動,辦法與智慧就在群眾中。我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研究對象是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發展的動力與源泉也無不來自於人民群眾的社會實踐。哲學社會科學紮根於人民,來自於實踐。離開了人民群眾,離開了社會實踐,學術研究就會失去方向和靈魂,就會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導向,要求我們「接地氣」「有生氣」「聚人氣」,不做「空談家」,走出「象牙塔」,在人民中汲取養分,為人民群眾拿筆杆子,用人民群眾這面「鏡子」匡正自己的學術追求,提出真知灼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多到實地調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群眾思想脈搏,著眼群眾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里。」

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只有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堅持與時代同步伐,勇於回答時代課題,才能把研究聚合到我國發展和我們黨執政面臨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上來,聚焦到提出解決問題的正確思路和有效辦法上來,努力用發展著的理論指導發展著的實踐。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只有紮根中國大地,紮根於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從情感上接近底層,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訴求,培養與群眾的感情,才能自覺站在群眾的立場上看問題,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看到真實的中國,認識真實的問題,把中國的事情搞清楚,產出精品奉獻人民。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當有修齊治平的家國情懷、為人民立德立言的人文情懷、學術乃天下公器的社會情懷,「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的學術情懷。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才能深刻解讀新中國70年歷史性變革中所蘊藏的內在邏輯,特別是中國70年來的歷史巨變和出彩征程,講清楚歷史性成就背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更好地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為新時代中國更加出彩提供強大精神動力。是故,一切有理想、有抱負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都應該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以人民為中心,積極為黨和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擔負起歷史賦予的光榮使命。

三、堅持用明德引領風尚,為社會作出表率

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動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其發展水平反映了一個民族的思維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質,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是培根鑄魂的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理應以高遠志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為社會作出表率。「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君子之學」的宗旨在於弘揚光明正大的品性,並且推己及人,使大家達到完善的道德境界。做大學問,不僅要自己修德,還要讓全社會「明德」,以自身之楷模對社會和他人產生影響力、感染力。「德不優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習近平總書記曾經說,「一個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2014年5月習近平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的講話)

明德貴在踐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哲學社會科學界「緊緊圍繞舉旗幟、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務,明方向、正導向,轉作風、樹新風,出精品、育人才,在正本清源上展現新擔當,在守正創新上實現新作為。」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以明德為旨歸,修養高尚的品德和情操,把為人為學自覺統一,知行合一,先做人後為學,先立德後立言,為人與為學相得益彰,不斷在道德修養、思想境界上追求卓越,以深厚的學識修養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成為新風尚的「示範者」,推動全社會形成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強大力量。因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一方面要堅守高尚的職業道德,以深沉的家國情懷和紮實的學術功力,下苦功、練真功、出精品,做到勤業精業,創造無愧於時代和人民的業績;另一方面要自覺認同、努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尊自重、自珍自愛,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核心價值觀,其實就是一種德,既是個人的德,也是一種大德,就是國家的德、社會的德。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2014年5月習近平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的講話)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通過深刻的學理解讀、正確的價值闡釋,積極維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大眾認同為己任,推動大眾認同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更好地為國家和民族發展進步培根鑄魂,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

(作者系西南林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總支書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黃沙淹埋的千年古城——統萬城
謝伏瞻:為加快構建「三大體系」提供重要平台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