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試論「風行海內」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

試論「風行海內」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

試論「風行海內」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

試論「風行海內」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產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儘管離現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許多詩篇還是廣為流傳。

唐代的詩人特別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其他無數詩人。這些詩人,今天知名的就還有二千三百多人。他們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詩》中的就有四萬八千九百多首。唐詩的題材非常廣泛,從自然現象、政治動態、勞動生活、社會風習,直到個人感受,都成為詩人們的寫作題材。

唐詩的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唐代的古體詩,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兩種。近體詩也有兩種,一種叫做絕句,一種叫做律詩。絕句和律詩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詩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這樣六種:五言古體詩,七言古體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五言律詩,七言律詩。

試論「風行海內」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

唐詩代表著一種高度,作為一般讀者,沒有必要、也可能沒有精力和能力把《全唐詩》全部讀完、讀懂,「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所以,我們只取我們需要的精華部分就可以受益匪淺了。於是,唐詩的各種選本就應運而生了。

梁蕭統之前,曾出現過許多文學選集,可惜自杜預《善文》以下各種選本均已失傳,所以真正意義上的「選本」的是以蕭統所編《文選》一書為開始的。所謂選本,顧名思義就是經過選擇的(或被選擇的)文本。從文學角度而言,選本是指選擇者按照一定的選擇意圖和選擇標準,在一定範圍內的作品中選擇相應的作品編排而成的作品集。以種類說,有賦選、詩選、詞選、曲選;以時代論,有通代之選、斷代之選、當代之選。若以斷代為限,從數量的多寡、選目的豐富、影響的深廣來說,當以唐詩選本為冠。

唐詩是我國古代詩歌的高峰,後世的唐詩選家們別出心裁,各創體例,編選出了一大批的唐詩選本。他們有從宣揚自己的詩歌觀點出發而編選唐詩的,如李攀龍的《唐詩選》;有的是為當時的科舉考試服務的,如紀昀的《唐人試律說》;有從內容題材出發的,如汪瓊的《李杜五律辨注》;有從練書法、習繪畫角度出發的,如黃鳳池的《唐詩畫譜》;有專從姓氏出發,專選唐人同姓之詩的,如劉雲份的《全唐劉氏詩》;甚至還有從怡養性情、安度晚年的需要而加編選的,如馬思贊的《唐詩閑》……

試論「風行海內」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

在唐詩選本中,有一個選本叫做《千家詩》。《千家詩》是一個唐、宋詩人的絕句和律詩選本,大體上以春夏秋冬分類(其中有少數詩的編排並不符合春夏秋冬的特點),迥異於其他選本。最早的《千家詩》是由南宋劉克莊編寫的。後來流傳的《千家詩》二卷本,大多是南宋謝枋得選注的。而現在人們所看到的《千家詩》則是由清代王相增補修訂的。《千家詩》共收錄了125位作者的220多篇作品。由於其選的詩內容上基本健康,有不少膾炙人口而他本又未收入的好詩;大多少作品都富於生活情趣,易於朗誦和記憶,所以在當時流傳甚廣,影響很大。

當時社會上的兒童一上學,就學習《千家詩》,因為它容易背誦,所以一直流傳不衰。但它選詩太隨便,好壞不分,而且只有五、七言律詩和絕句兩種體裁,唐、宋人的詩混編在一塊兒,體例沒有個標準,所以到了乾隆二十八年春,一位名叫孫洙的人就與他的繼室夫人徐蘭英相互商榷,開始著手編選一個新的唐詩選本——《唐詩三百首》。

孫洙,字臨西,一字芩西,號蘅塘,晚號退士,祖籍安徽休寧縣,清康熙五十年生於無錫。早年入京師國子監學習,乾隆九年(1744年)中舉,乾隆十一年出任江蘇上元(今江寧)縣學教諭。乾隆十六年中進士,以後歷任順天府大成縣知縣、直隸盧龍縣知縣、山東鄒平縣知縣、江寧府學教授等職。在任知縣期間,深入民間訪問疾苦,視百姓如家人父子;斷案時,還沒有笞責,他已先落淚,令人感悟。為了預防災變,他還捐私銀興修水利,以保農業豐收。每當卸任之時,百姓攀轅哭泣,為他送行。直至告老還鄉,仍兩袖清風,囊橐蕭然。孫洙編選《唐詩三百首》這本書是有感於《千家詩》選詩標準不嚴,體裁不備,體例不一,希望以新的選本取而代之,成為合適的、流傳不廢的家塾課本。乾隆二十九年以「蘅塘退士」署名的《唐詩三百首》終告完成。該書選入75位唐代詩人及2位無名氏的詩作共310首,刻印時又補入了杜甫的《詠懷古迹》3首。

唐詩選本「風行海內,幾至家置一編」(四藤吟社主人語)的,當推乾隆二十九蘅塘退士孫洙編選的《唐試三百首》。《唐試三百首》刊行後,不斷得到翻刻、印行,可以說是家喻戶曉,其影響之大,流傳之廣,是其他唐詩選本望塵莫及的。孫洙既不是名詩人、名選家,也不是著名的詩論家,為什麼《唐詩三百首》成為家傳戶誦的書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點因素:

首先,孫洙不是只崇尚、推重某種風格的詩人的作品,也不是為評價唐詩的發展流變而選唐詩,更不是為了標舉某種藝術觀來選唐詩,他是為「世俗兒童就學」而編「家塾課本」才選唐詩的。目的既不相同,又沒有固定的成見,這樣就能選入不同風格流派詩人的作品,和其他唐詩選本相比較,顯得豐富多彩。就作者來說,有七十七人,從皇帝到僧侶、歌女、無名氏都有,這是非常難得的。

其次,所選的作品大都明白易解,又多是膾炙人口之作,這就易於為群眾接受,引起他們閱讀、欣賞的興趣。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駱賓王的《在獄詠蟬》,杜審言的《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李白的《月下獨酌》,杜甫的《望月》,王維的《終南山》,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牧的《秦淮河》,李商隱的《夜雨寄北》,等等,都是幾千年來人們眾口交譽的佳作。正如朱自清先生所說:「這部書選在清代中葉,入選的差不多都是經過一千多年淘汰的名作,差不多都是歷代公認的好詩。」人們「吟詠欣賞,收到陶冶性情的益處。」

再次,古今詩體兼收,詩體比較完備。孫洙鑒於《千家詩》「止五、七律、絕二體」,「因專就唐詩中膾炙人口之做,擇其尤要者,每體得數十首,共三百餘首」(孫洙原序)。其中孫洙承襲郭茂倩《樂府詩集》的觀點,另立「樂府」一項,也與唐詩其他諸家選本有所不同。當然,孫洙沒有選五、七言排律,似乎是美中不足。不過,作為「家塾課本」的《唐詩三百首》,不選排律,也並不是什麼特別的短處。就各體詩所選的數量來看,比較適中,反映了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各體詩的發展情況。《唐詩三百首》各卷的劃分情況如下:卷一為五古,選韋應物七首,杜甫、王維各五首,孟浩然、李白各三首,柳宗元二首,張九齡、王昌齡、邱為、綦毋潛、常建、岑參、元結各一首;另付五言樂府七首:李白三首,王昌齡、孟郊各二首;卷二、卷三為七古,李頎、杜甫各五首,李白、韓愈各四首,岑參三首,白居易二首,陳子昂、孟浩然、元結、李商隱各一首;卷四為七言樂府,李白五首,杜甫四首,王維三首,高適、李頎各一首;卷五為五言律詩,杜甫十首,王維、孟浩然各九首,李白、劉長卿、李商隱各五首,司空曙三首,錢起、韋應物、許渾、馬戴、崔塗各二首,唐玄宗、張九齡、王勃、駱賓王、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王灣、常建、岑參、韓翃、劉脊虛、戴叔倫、盧綸、李益、劉禹錫、張籍、白居易、杜牧、張喬、杜荀鶴、韋莊、皎然各一首;卷六為七言律詩,杜甫十首,李商隱八首,王維、劉長期、元稹各三首,崔顥、溫庭筠各二首,祖詠、崔曙、李頎、李白、高適、岑參、錢起、韋應物、韓翃、皇甫冉、盧綸、柳宗元、劉禹錫、白居易、薛逢、秦韜玉各一首,沈佺期《獨不見》作為樂府附後;卷七為五言絕句,王維五首,劉長卿三首,孟浩然、李白各二首,裴迪、祖詠、杜甫、王之渙、李端、王建、權德與、柳宗元、元稹、白居易、張祜、李商隱、賈島、李頻、金昌緒、西鄙人各一首,另外,崔顥的《長干行》二首,李白的《玉階怨》、盧綸的《塞下曲》、李益的《江南曲》均作為樂府附後;卷八為七言絕句,杜牧八首,李商隱七首,王昌齡、張祜各三首,李白、劉方平、劉禹錫、朱慶餘各二首,賀知章、張旭、王維、王翰、岑參、杜甫、韋應物、張繼、韓翃、柳中庸、顧況、李益、白居易、溫庭筠、鄭畋、韓偓、韋莊、陳陶、張泌、無名氏各一首,而王維的《渭城曲》、《秋夜曲》,王昌齡的《長信怨》、《出塞》,李白的《清平調》三首,王之渙的《出塞》,杜秋娘的《金縷衣》則均作為樂府附後。其中,五言律詩比七言律詩多,七言絕句比五言絕句多,其實這也並不是孫洙的個人偏好,而是從唐詩各體詩發展的情況著眼的。

第四,題材較為廣泛、勻稱,沒有單調瑣屑的弊端。入選的詩篇中,有的反映時代動亂,人民貧困,如元結的《賊退示官吏》;有的抒發懷才見棄,抱負不能施展的憤懣,如陳子昂的《登幽州台歌》;有的抒寫不願同流合污,堅持高尚操守的情懷,如杜甫的《佳人》;有的描寫悠遊山林,欣賞自然美景,如韋應物的《東郊》;有的是反映征戍士卒之苦和描繪邊塞風光,如王昌齡的《塞上曲》;有的是感時傷懷,慨嘆飄零,如杜甫的《贈衛八處士》;有的是表現羈留異地,深切懷鄉,如韋應物的《夕次盱眙縣》;有的是描寫宮怨、閨愁,如李白的《玉階怨》;有的是題畫和描寫音樂,如李頎的《聽董大彈胡笳弄兼寄語房給事》;等等。通過這些詩歌,我們也可以從一個側面來洞悉當時唐代的部分社會生活。

第五,入選的詩人主要是大家、名家,和一些在唐詩發展過程中有一定影響的詩人。這樣,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同時並不是特別推重盛唐而忽視初唐、中唐、晚唐。在七十七個作者中,初唐八人,盛唐、中唐、晚唐各二十多人。入選詩篇比較多的有盛唐時的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中唐時的韋應物、劉長卿;晚唐時的杜牧、李商隱;初唐時在詩歌發展上有過貢獻的沈佺期、宋之問、杜審言、陳子昂等的作品也選入在內。盛唐時被稱為「詩家夫子」的王昌齡選入八首,以七言歌行見長,「發調既新,修辭亦秀」的李頎選入六首。其他象張九齡、賀知章、高適、崔顥、岑參、祖詠、張旭等,都有代表作選入。中唐時的詩人除韋應物、劉長卿外,其他詩人入選的詩雖然不多,但面比較寬,為人們所傳誦的名作大致都有入選。晚唐初「小李杜」而外,象許渾、馬戴、溫庭筠、韋莊、杜荀鶴等名家也都有作品選入。這是其他偏於一隅的唐詩選本所望塵莫及的。

第六,入選詩篇教注重詩歌本身的藝術性和詩味。詩歌作為語言藝術,必須有鮮明的形象,強烈的激情,優美的意境,濃郁的詩味,才能「使味之者無極,聞之者動心」(《詩品序》)。在孫洙選編《唐詩三百首》之時,正是王漁洋的神韻說、陳德潛的格調說、袁子才的性靈說風靡一時之時,他博採眾長,薈萃其美,甄選唐詩。所以,入選的詩篇,既有比興言志,情致婉轉的佳作,如張九齡的《感遇》;也有想像奇絕,扣人心弦的名篇,如李白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還有描繪邊塞奇麗風光,雄偉壯闊的篇章,如岑參的《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也還有感情深沉,憂國憂時的名作,如杜甫的《春望》、《登岳陽樓》;還有詩中有畫,給人美感的詩篇,如王維的《終南山》、《過香積寺》;也還有敘事生動,曲盡其妙的長篇巨制,如白居易的《琵琶行》、《長恨歌》;更還有深曲隱晦,但有一種朦朧之美的作品,如李商隱的《無題》詩。還有眾多的好詩,不能一一列舉。正由於孫洙在選詩時不局限於某一家的標準,獨具慧眼,重藝術、重詩味,因而使《唐詩三百首》兩百多年來擁有廣大的讀者。

但是,《唐詩三百首》畢竟是一個舊時代的選本,不可避免地有著時代的局限,有著編選者階級的局限,所以也不可避免的存在幾個缺點:如對杜甫、李紳、白居易、張籍、王建、皮日休、杜荀鶴、曹鄴等現實主義詩人反映人民疾苦,抨擊統治階級橫徵暴斂的作品所選甚少;與此相連,選入了幾首宣揚封建婦道的作品,如韋應物的《送楊氏女》,孟郊的《列女操》等;此外,一些奉和應制之作,雖然藝術上有可借鑒之處,但思想內容上很不可取。但這也只能算作白璧微瑕,不能影響《唐詩三百首》整體的成就。

唐詩與宋詞、元曲並稱,以其題材廣泛、叢體兼備、格調高雅,被奉為中國詩歌發展史上的一大奇蹟。唐詩對中國文學發展的影響是十分深遠的,後世的歷代的文人都視唐詩為圭臬。從公元7世紀算起,孫季良編纂唐詩選本,至辛亥革命前,一千二百餘年間,每二年即有一本唐詩選本問世。而《唐詩三百首》以其務實的編法、簡易適中的篇幅、通俗大眾的觀點、入選詩歌的精美打動著每一位讀者,是風行海內、流傳最廣、影響最大、雅俗共賞、屢印不止的最經典的唐詩選本,成為兒童最成功的啟蒙教材和了解中國文化的經典範本之一。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藏書的多與少
步入國家圖書館的甲骨文殿堂——李學勤先生的治學之路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