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號稱戰神的開國皇帝,以1萬滅敵42萬,稱帝給王朝滅亡埋下隱患

號稱戰神的開國皇帝,以1萬滅敵42萬,稱帝給王朝滅亡埋下隱患

歷史上能稱上千古一帝皇帝很少,現在有人把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稱為千古一帝,並認為劉秀很厲害。的確西漢被王莽滅亡後,漢室宗親劉秀開創東漢,繼續為漢朝續命,劉秀作為馬上皇帝,他征戰12年,總算統一了中原。後人尊崇劉秀,主要還是從漢室續命的角度看劉秀,還有劉秀仁慈的一面。其實劉秀稱不上千古一帝,他也並沒有後人崇拜的那樣優秀。


借勢以少勝多

王莽篡漢建立新朝後,被人醜化成一個無能而搞笑的皇帝。其實王莽是一個很有才的人,可以看看史料對他的記載。王莽當皇帝的初衷也想把王朝發展好,因此他著急制定不切實際的政策,觸動了漢朝豪強利益,而且還危害了平民的利益。王莽生不逢時,又趕上老天爺不給他好臉色,水災、旱災不斷發生,此時民不聊生,老百姓過不下去了,而王莽又被人說成篡位,皇帝之位不正統,於是老百姓打出匡扶漢室的旗號,全國出現了大大小小的起義軍,此時綠林、赤眉、銅馬等勢力較為強大,各地豪強也趁機起義反莽,打擊了王莽的統治。

此時的劉秀只是一個務農的農民,雖然是漢室宗親,劉秀這一支作為庶親並不被人重視。劉秀的哥哥劉縯先期起義,劉秀與李通等人起義想投靠哥哥時,碰到王莽的大軍,嚇得他趕緊回家躲避。

劉秀最初起兵就是藉助南陽郡的劉室宗親及豪強,雖然實力很差,但在其他綠林軍配合下,劉秀也趁機發展了自己勢力。

後來對劉秀推崇的一次戰役是「昆陽之戰」,此戰是劉秀的成名之戰,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公元23年,王莽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尋率42萬精銳大軍殺向綠林軍,此時劉秀面對王莽的大軍退回昆陽。而昆陽只有九千多人守兵,他們害怕王莽的42萬大軍。劉秀勸他們不要怕,一定要固守待援。他準備去請援軍,於是劉秀晚上帶13個騎兵偷偷繞過王莽圍成之軍去找救兵。這是歷史記載,如果劉秀找不到救兵,他不會回來。

像王莽派去司空、司徒也不是打仗的官員。劉秀借來一萬援兵從背後攻擊莽軍。王莽軍隊被打敗,而守城的軍隊一看王莽軍隊亂了,連忙從城裡殺出,王莽軍隊立刻大亂。劉秀才實現了以少勝多的局面。

從這場戰役來看,王莽雖然派去的是四十萬精銳騎兵,但並不是個個都是精銳,這裡面還有後勤兵,都是虛化的數字。而且王莽的軍士並非真心實意為王莽賣命。因此劉秀的取勝有許多巧命,既有天下局勢幫他的忙,王莽軍隊其實也側面幫了他,因此一戰讓劉秀成名。

結交豪強隱患

劉秀開創東漢以後,用了12年才統一了全國。從劉秀的統一戰爭來看,有敗有勝並不是很強悍的軍隊,與其祖宗劉邦用5年時間便統一全國,還有一定差距。

劉秀勝利得益於豪強的支持,但也正是豪強壞了東漢。劉秀當皇帝後,雖然有抑制豪強的措施,但並不成功。比如劉秀實施度田制時,因河南尹張伋及其他諸郡太守十餘人度田不實,劉秀準備處死他們並嚴厲追查,但沒想到卻引起各地豪強大姓的不滿和反抗:「郡國大姓及兵長群盜,處處並起,青、徐、幽、冀四州尤甚」,劉秀只得採取鎮壓與安撫的政策,因此土地改革實施的並不順利,縱容了豪強勢力發展。

劉秀不僅縱容豪強,而且他及後代皇帝還結交豪強。難怪後人說東漢是一個由豪強組成的王朝。讓我們來看看劉秀與豪強之間的關係。

劉秀因為得到了出生地南陽豪強地主和河北豪強大族勢力的援助而崛起。這一點與高祖劉邦同殺狗的庶民一起創建西漢不同。因此,一般認為東漢王朝是豪強大族聯合政權。

劉秀與劉邦不一樣,劉邦外戚大多來源於草根,而劉秀與豪強結親大都是開國功臣。這就是後來人們說劉秀對待開國功臣很好,從不殺開國功臣。基本都是劉秀親戚,想殺也不一定能殺掉。

劉秀雖然是漢室宗親,但他勢單力薄。劉秀老婆陰麗華家則是新野的豪族,漢宣帝時成為巨富。田地有700多頃。劉秀哥哥起兵時,陰麗華的哥哥陰識率宗族家人千人參加起義。劉秀兩個姐姐也嫁給宛之豪族李勇和新野豪族鄧晨。王莽毀鄧家墓時,鄧氏宗族還罵鄧晨:「家頗富足,奈何從婦人之家,受苦勞」。劉秀姥姥家也是大族。

劉秀為了與河北真定王劉楊結交,娶了他的外甥女郭聖通為妻。後來劉秀廢了郭聖通而重立陰麗華,皇后廢立是河北與南陽大族之間強弱變化造成的。

劉秀還和功臣結親,劉秀以後的皇帝,皇后都出自功臣之中。比如漢明帝皇后是伏波將軍之女馬皇后,章帝的竇皇后則是大司空竇融之女。

雖然劉秀與功臣們結親,前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卻給後世埋下隱患。因為各地豪強開始為所欲為,而皇帝卻放任不管。


百年羌亂滅亡

東漢依靠豪強鞏固了統治,但反過來豪強制度給了漢朝造成了損失。像西北地區羌人之亂,根本原因是東漢豪強之亂引起。西北羌亂持續一百多年,從漢明帝一直到東漢名存實亡。

東漢羌亂主要因為東漢邊關政策所導致,東漢派兵守邊開墾,使羌人無地可種,造成了矛盾。比如羌亂集中的涼州地區戰略位置重要,但東漢時卻降低對涼州的重視。漢羌之戰時,東漢甚至想放棄涼州。漢安帝還曾發生過棄城還是保城的矛盾心理。

據史料記載涼州「二千石、令長多內郡人」,都是涼州豪強,與涼州本地並沒有多大聯繫。因此他們「並無守戰意」、「畏惡軍事,皆不肯專心堅守」。

這種不關心邊關的豪強使羌亂越來越多,實力越來越強。造成了「始自涼、並,延及司隸,東禍趙、魏,西鈔蜀漢,五州殘破,六郡削跡,周千里,野無孑遺……」的局面。

東漢派兵去平亂,將領卻貪污,東漢耗資巨大用12年才基本平定,嚴重削弱了東漢的實力。漢順帝時羌亂又起,東漢不得不再耗費錢財去平定,再富有的王朝也擱不住如此折騰。

漢桓帝時期,涼州刺史部「三明」即段熲(字紀明)、皇甫規(字威明)、張奐(字然明)三位將領鐵血鎮壓羌亂,殺死數萬西羌人,此亂才算基本平定。

到了漢靈帝時,羌人再次作亂,此時西北的董卓藉助西羌人打壓黃巾軍,併入主中原,把持東漢朝政,東漢進入三國時期,此時的東漢已經名存實亡了。

可見當初劉秀所實行的「與豪強共治天下」體制,實際上給東漢留下巨大隱患。

歡迎各位看官批評指正,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泥腿看客 的精彩文章:

文化繁榮且自我封閉,從宋朝3個時期冷落高麗,透視其戰略短視

TAG:泥腿看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