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致良知:「心安理得」的秘密

致良知:「心安理得」的秘密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作者:阿火

來源:竹火

原標題:揭秘「心安理得」的秘密

一、

人們常常提到「心安理得」一詞,意為自信事情做得妥當,心中坦坦蕩蕩,沒有顧慮。的確在這充滿著焦慮的時代,這是一種十分誘人的心理狀態。

但實際生活中,我們或許會發現,心安理得何等之難。人們常常說:「外界的苦樂不必在意,只求自己心安理得。」但脫離了方法的正能量,便不免墮入雞湯之流,好喝,卻沒有什麼營養。

那麼到底何為心安理得,又如何做到心安理得呢?我們首先來分析以下人為什麼會產生不安。

二、「心外無事,心外無理」

我不是醫生,只是一個讀《傳習錄》的讀書人,所以我對於病理上的原因不妄自發表看法,單純從心理上分析。人的不安來自內心對於接觸到的事物所產生的不良感應。由此便可以推斷,其實每個人內心深處,都深刻的清楚著讓自己感到不安的到底是什麼。這就好比陽明先生所言:「自家痛癢自家需會知得」。身上痒痒,外人是看不出來的,只有自己知道自己哪裡痒痒。如果說不知,哪怕是自欺欺人。

知道了自己不安的根源,則自然有了「自家需會搔摩得」。在陽明先生其實給出了我們藥方,我們的不安並不在外,而在於自己的心。

我們尋常的觀點是遇到事便著眼於事,然後根據自己的思路去處理事,所以我們的生活中會有很多的事,如果處理的得當也就罷了,但如果太過繁雜難免亂了套。

而陽明先生的切入點卻剛好與我們相反,他提出了「心外無事,心外無理」這個心學範疇的概念,對於這個概念很多的人理解都存在著偏差,他們常常將這個概念詬病為「唯心主義」,認為陽明先生的觀點是意識決定物質。

但其實這並非陽明先生本意,心外無事的最大意義便是將煩亂的外部事物全部歸為一類,因為自己時刻遇到的事,其實是自己內心也就是良知對接觸到事物的一個感應。就好比看到了飯,心中便感應到了想要吃,那吃飯便是一事。看到父母受寒,心中便感應到了要給父母加衣,那加衣便是一事。由此推斷,所有的事便都離不開一物,那便是心,沒有了心的感應,便如同睡著了一般,何來事可言呢?

所以,在陽明先生看來,世間雖有萬物,事卻僅僅一件,那便是管理自己的心,也稱之為「致良知」。而通往心安理得的大門鑰匙,就在這裡了。

人遇到事情時刻保持在心上下功夫去磨鍊,以良知發之於事,其實便是心安理得的密碼了。這樣一來你會發現遇到事情的時候,雖然心中有所感應,但事情在心中凝留片刻,便明白事情便是這般這般回事,一切順理成章便如同無事一般自然,只是盡了自己的本心而已。於是,這麼看來天下所有的事,皆不過培養本心這一件事了。

三、「致良知」:對心下功夫

但問題來了,我相信人們剛剛開始嘗試去從心上求理來處理事情的時候,一定會產生兩個疑問,第一個是儘管一切從心而為,但卻總覺得有時候事情有的做的好,有的做的不好,因此遇到做不好的事情便又會感到不安了。而另一個疑問則是儘管從心中出發去尋求道理,但有些事情對於自己來說確實困難,感覺無法做到,這個時候心是否便要求自己退卻下來呢?

對此,陽明先生統一答覆為:「此乃皆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他明確的告訴我們,這些疑問都是因為名譽心、得失心等私心所牽連導致的,因為內心依舊存在著這些私慾,所以用來感應到事情的良知,是被蒙蔽的不光明的良知。

我們不妨逐條分析一下,先論事分好壞之疑。比如周末待在家裡,突然間一個外地的朋友打電話說要路過自己的城市,想讓自己去接機。這個時候,內心感應到了這件事情,便會做出反應,而此時我們或許會做出兩種決策,一種是毫不猶豫的答應他,去接機順便請朋友吃頓飯以盡地主之誼;第二種是犯懶,覺得朋友佔用了自己難得的周末休息時間,選擇編借口拒絕朋友。

決策往往是一瞬之間,那麼事後,是否會出現自認為處理的好與壞的結局呢?如果真的因為自己的懶惰了欺騙朋友,是否便會感到不安呢?而這個一瞬間因懶惰之心而導致的引起自己不安的不好的處理結果,便是因不能致良知所導致的。

那麼對於遇到困難之事而退卻的情況呢?有句話其實說的很在理,那就是「不論成敗,至少努力過」。而這個場景下,是拼盡全力而失敗會感到不安呢?還是因為自己的膽怯而遺憾的放棄會感到不安呢?想必不用多說了。

當然曾有人對此提出質疑,因為《論語·為政》中曾經提到過「退省」的概念,於是他便以此來論,面對問題先退下,然後深刻反思自己的不足和問題,然後以求下次成功。

這實屬歪曲了聖人的本意,孔子所謂「退省」之意意在強調失敗之後要加以改正反思,卻從未教人遇到難事應該優先選擇退卻。對此,陽明先生曾予以嚴厲的批評:「自賊其良知者也。」意思是這種行為屬於自己毀掉自己良知的行為。

至此,心安理得的秘密也就漸漸揭開,事皆是心對外物的感應,故而可以將所有的事情歸納為一件事,那就是對心下功夫,這個下功夫的過程便是「致良知」的過程,當良知不存在私心雜念的時候,百分百遵從良知的感應去處理事情,那便是心安,而當行為按照心之本體的指示百分百執行下去的結果,便是理得。

這就是心安理得的秘密,值得我們當代人認真的反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每日一語:不忙不亂,不焦不躁
孔子信不信神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