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母嬰 > 新生兒照顧懶人包,讓媽媽輕鬆帶娃的秘訣

新生兒照顧懶人包,讓媽媽輕鬆帶娃的秘訣

新手父母與新生兒都是在互相適應彼此!首先,恭喜各位新手父母親,面對新生兒,一定是既開心、又緊張。大致將新生兒從出生時的一些狀況整理成重點,希望各位父母親面對新生兒前,能先把裡面的文章大約看過,遇到新生兒這些常見的狀況,比較不會慌張、駕輕就熟!

新生兒照顧懶人包,讓媽媽輕鬆帶娃的秘訣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新生兒的體溫會在36.5~37.5℃之間

許多父母親會發現剛出生的孩子體溫較高,常常出現37℃以上的溫度,就以為寶寶發燒了。但,新生兒的正常體溫和成人不同,標準範圍為36.5~37.5℃,當體溫低於攝氏36℃時,叫做低體溫。新生兒的體溫會漸漸地上升到37℃以上,有時候甚至會突然高達37.5℃。

若是沒有感冒的徵兆,這除了是因為調節體溫的下視丘功能還未成熟外,嬰幼兒的成長代謝快、過程會產生熱量,嬰幼兒的皮膚薄,皮下脂肪又比成人少,身體的熱量會通過皮膚傳遞到表面,所以就會感覺溫度比較高。

又因為代謝問題,寶寶的雙手雙腳會出現溫度較低的冰冷現象,這都是會隨著寶寶漸漸長大、代謝循環變好而改善。

大部分的心雜音都是正常的

剛出生不久、或是滿月後到社區門診體檢的新生兒,有時候醫生會告知寶寶聽到輕微的心雜音。會有新雜音的出現,大部分是因為寶寶的動脈導管還沒有關閉造成。動脈導管會在出生後2~3天主動關閉,心雜音就會消失了。但若3天後動脈導管後是沒有關閉,就是所謂的開放性動脈導管(PDA)。

另外一個原因是卵圓孔未閉合(PFO),軟圓孔是寶寶還在母親肚子里時營養及氧氣快速的流到寶寶身體的圓孔。絕大部分的PFO,不會有臨床癥狀,照顧方式也和一般正常的新生兒完全相同。這些未閉合的卵圓孔約有50%在出生3個月後會自然關閉,95%在1歲前會自然關閉。

若是大於一歲仍未完全關閉的兒童,就可能演變為房中隔缺損。所以PFO的兒童必須定期心臟超聲檢查,以確保寶寶的心臟健康。

新生兒顫動出現少於5秒

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若是沒有用棉被包裹身體放在床上,有時會發現寶寶喝完奶、哭泣後一段時間後,手腳或嘴脣會稍稍抖動,通常只持續3-4秒,這就是新生兒顫動。

和新生兒抽筋不同,只要用手扶住寶寶顫抖中的手腳,此時手腳會立即停止、不會再抖動。新生兒顫動是因為和腦部成熟不夠、不能正常控制四肢有關係。80~90%會在寶寶3~4個月大時會完全消失,成長後不會有神經發育遲緩問題、和往後是否會發展成癲癇沒有關係。

牙齒一定會長出來,不需要補鈣質

牙齒的牙胚在母親懷孕就後就開始發展,牙胚就一直出現在牙齦內,寶寶出生後,乳牙已經在牙床里發育完成了,等到時間點一到,寶寶牙齦內的牙胚就會冒出來、變成寶寶的第一顆牙齒。也就是說,長牙的時間點和個人體質,也就是基因比較有關係。

父母親常常問的「要不要補充鈣質?」沒有關係。雖然大家都知道鈣質是骨骼發展的因素,但目前並無證據表示幫兒童添加鈣可以加速發牙。

新生兒照顧懶人包,讓媽媽輕鬆帶娃的秘訣

牙齦或是上顎出現白點是珍珠瘤

出生不久寶寶的牙齦或是在上顎上,會發現一兩顆小小粒白白圓圓的小白點,這是正常良性的口腔鈣化點,這是珍珠瘤,屬於一種囊腫,是胚胎髮育時期下顎骨和上頜受發育遺留的皮囊腫大,裡面出現鈣化。

幾乎80%以上的新生兒都會出現珍珠瘤,會在出生後幾個月自然消失,珍珠瘤是良性的腫瘤,不需治療。珍珠瘤並不會疼痛,也不會造成嬰兒的不適,也不會造成嬰幼食欲不振,所以不需刻意挑除、治療或以鹽水刷洗牙齦。

但若是寶寶嘴巴里出現像奶塊白色片狀物一樣,黏附於口腔黏膜或舌頭上,而且白點不是像是球狀體一顆一顆的、而是呈現不規則形狀,這時候就要懷疑是奶垢或是鵝口瘡。

肚臍突出大部分會自己消失

約每50個新生兒就有一個有臍疝氣,通常男寶寶和女寶寶出現的比率相當,若是早產兒出現臍疝氣會更高,這是因為腹壁筋膜下空隙的臍環閉缺損,當嬰幼兒哭鬧、咳嗽或是用力時,腹腔里的腸子會跑肚臍里而鼓出來,但伸出手來輕輕一壓又可以將鼓出之內容物推回肚子內。

剛出生的新生兒臍疝氣癥狀並不明顯,但隨著新生兒慢慢長大即,臍疝氣會越來越突出,直到2 ~3個月左右突起最明顯。絕大多數的臍疝氣會在1歲前時隨著臍環閉自己痊癒,所以通常不必開刀,但如果腹壁缺損大於兩公分,或到1歲以後仍未痊癒,可考慮手術治療。

造成喝奶容易溢吐、舌頭活動才要剪舌系帶

舌系帶過短並不會影響寶寶以後說話構音情形,反倒是過短、過緊的寶寶,會限制舌頭的運動,造成新生兒無法順利含著媽媽乳頭、乳頭疼痛,影響寶寶喝奶的順暢度。

若又是當舌頭往口外吐出,舌尖不能超過下唇、影響舌頭活動,呈現W形,才需要考慮剪舌系帶。而舌系帶過短大部分是屬於薄卻短的舌系帶,由於系帶本身也會隨年齡增加而增長,所以除了以上狀況、不然不必急著剪。

大部分尿布有血是因為喝奶量不足

新生兒的尿布會出現血液,主要可以由血尿、血便、來自陰道、來自皮膚造成。發現尿布有血,通常先觀察寶寶的溫度、是否發燒?若是寶寶發燒了,就要考慮伴隨血便的細菌性胃炎感染,或是泌尿道感染。

若是沒有發燒,血尿常見的原因是新生兒喝的奶粉量不夠,導致尿液濃縮結晶尿傷害泌尿系統造成。也要考慮是否寶寶對牛奶或乳糖不耐造成的過敏性腸胃炎,或是大便過硬造成的肛裂。來自陰道的出血通常發生於1周以內的新生兒,母體賀爾蒙退潮性出血。也有可能是因為嚴重的尿布疹造成皮膚出血。

眼角出現黃白色分泌物就要滴眼藥水

鼻淚管阻塞的嬰幼兒通常在出生後不久、或1~2周內淚眼汪汪,出現黃白色的分泌物、眼屎多,眼瞼有結痂,按壓淚囊區有膿液出現。95%的鼻淚管阻塞在4~6個月大時會消失,另外5%鼻淚管阻塞的嬰幼兒還是有機會在一歲前消失。

若是嬰幼兒只有流透明淚水,發病初期,對於淚眼汪汪的嬰幼兒,父母可以在家每日幫寶寶的淚囊加壓按摩。若是寶寶經過淚囊加壓按摩後,還是眼睛不斷流淚、長眼屎,並發黃白色的分泌物,可能是鼻淚管阻塞導致的新生兒淚囊炎,搭配抗菌眼藥水,來減少淚囊炎的機會。

呼吸出現雜音是因為喉頭軟化

剛出生的新生兒和成人有著許多的差異,整個鼻腔和鼻道結構未成熟,加上喉頭軟化是造成父母發現寶寶出現呼嚕呼嚕聲音主要原因。嬰幼兒會咽軟骨尚未發育完全,鼻腔和鼻道的口徑較成人狹小,也還沒有發育成熟,軟顎以及舌頭在口腔內的比例相對較大,所以嬰幼兒的鼻腔、呼吸道就會比較狹窄。

若寶寶的鼻孔里並沒有發現鼻屎,就可能是因為寶寶喉頭軟化症。喉頭軟化症通常不會一出生就出現呼吸雜聲,大約會在出生一周後,在躺著餵奶、哭鬧時呼吸漸漸變大聲,通常在2~4個月時最明顯,在6個月~1歲之間消失。

新生兒剛出生的視力是黑白、約看到25公分

新生兒視力在兩個月大時,只可以看到眼睛前約25~30公分的東西,也就是說30公分之外的東西是模糊一片的。到了三個月左右,視力急速發展,可以看到眼前250~300公分的東西,可以清楚地看清楚眼前物體。五到六個月時,可以分辨人物,會注意身邊的小玩具和吸引的事物,可以辨識媽媽和陌生人的臉。正常視力發育,三歲約0.6、四歲約0.8、五歲約1.0、六歲可以達到1.2。但因為幫兒童檢查視力時,因為兒童配合度的問題,一般是訂三歲0.5~0.6,四歲0.6~0.7,五歲0.7~0.8,六歲0.8~0.9為通過的標準。

直到兩歲寶寶是O型腿不需急著處理

由於寶寶在母胎內姿勢關係,出生後大腿與小腿大約呈現10~15度的內彎、呈現O型腿,容易造成下肢腳的內八字,到了2歲後,下肢就會變得比較筆直了。而O型腿會繼續修正,會發現小孩的下肢伸直併攏、兩邊的膝蓋相碰時,雙踝卻不能併攏,反而變成X型腿、造成外八字腳了。

之後X型腿、外八字腳會在6~7歲時矯正回來。除非變形特別嚴重、兒童走路出現不穩、疼痛,或是2歲以後的兒童下肢仍出現O型腿,8歲後仍出現X型腿未自動矯正卻惡化,應尋求兒童骨科醫生的診斷幫忙。

新生兒照顧懶人包,讓媽媽輕鬆帶娃的秘訣

吸奶嘴比吸手指好、最晚四歲前戒

寶寶在2個月~2歲間,剛好是寶寶生長過程中的口欲期,剛好可以伸手抓住身邊小東西,好奇心理讓寶寶會伸手抓住身邊東西往嘴巴里送,或就直接吸允手指、奶嘴。有許多醫學報導,吸奶嘴可以降低寶寶嬰兒猝死的危險。所謂嬰兒猝死指的是一歲以下嬰兒不明原因猝死,最常發生於2~4 個月大的嬰兒,發生原因機轉目前並不清楚,可能和寶寶趴睡、是否呼吸道暢通,改變自主神經控制有關。

因為寶寶吸奶嘴就能趴睡,當然就減少了風險。並沒有一定要寶寶何時一定要完全戒掉奶嘴,但是兒童牙醫學會建議,寶寶最好在4歲前戒掉奶嘴,這是因為若是4歲還沒有戒斷奶嘴,容易造成往後生長恆齒後咬合會受到影響。

三歲前接受早期教育效果是三歲後10倍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面臨到生長與發展。生長是指身體的成長,例如身高變長、是體重會變重或頭圍變大,生長則是指正常的孩子會在穩定的生長曲線百分位持續長大。發展則是指中樞神經或是其它器官的成熟,隨著年齡的增加、從不會到會的過程,例如從不會翻身到會翻身,不會爬到會爬,不會站到會站立等等,在認知、動作、溝通語言、社會適應行為或情緒發展等各領域發展。兒童腦部發育有其可塑性,從出生到六歲是大腦發育速度最快、可塑性最高,尤其是三歲前接受早期教育的效果,是三歲後的10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鴿子醫生育兒 的精彩文章:

高需求寶寶心路歷程:你的難帶寶寶是帶著任務而來
我的孩子是不是過動兒,大人可做這5件事

TAG:鴿子醫生育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