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書畫 > 足不出戶 看大英博物館的主要藝術藏品!

足不出戶 看大英博物館的主要藝術藏品!

編者按:我們陸續編髮了一些世界著名博物館的藏品介紹後,很多朋友希望我們多介紹一些。由於時間有限,整理資料很費時間,我們會不定期地為朋友們編髮一些。此期大麴博物館的介紹,我們除收集了網上資料外,還採用了xzll先生和不以先生的資料,在此深表感謝!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大羅素廣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

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眾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近800萬件。由於空間的限制,目前還有大批藏品未能公開展出。日不落帝國曾經的輝煌可見一斑。

有時間絕對可以安排一個整天在這裡參觀,場館內一樓設有咖啡館,三樓設有餐廳,場館外的廣場上也有餐車。

展品

————————————————————

我們先看一些展品

鎮館之寶—埃及木乃伊.

陪葬的小動物木乃伊.

p20.大蔡司的木乃伊棺(公元前三世紀)來自埃及底比斯的木棺.

鎮館之寶--埃及Katebet木乃伊(第18王朝末期或第19王朝初期,約公元前1300-1280年).這是一具老嫗的木乃伊,她是"神王" 阿蒙神(Amun)的歌女.在廟宇宗教儀式中她扮演著唱歌奏樂的角色.她叫Katebet,防腐處理後的身體被布條層層包裹.罩頭的彩繪木乃伊面具上有一張鍍金的臉,上面戴有一頭精心製作的假髮和一副白色的耳環.交叉的雙手上戴著真正的戒指.

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希臘雅典帕特農神廟的精美大理石雕刻.如今希臘雅典衛城的帕特農神廟只剩下空架子.氣勢宏偉的多利安式圓柱和輕柔細緻的愛奧尼亞式圓柱,而神廟大量的精美大理石雕像、雕刻都陳列在大英博物館裡.希臘政府幾次要求英國政府歸還,但大英博物館拒不歸還.

.英國人把帕台農神廟的雕塑都搬到了大英博物館,就算是希臘國內,保存的帕台農神廟雕塑也沒有大英博物館這麼多.希臘政府自1829年以來不斷地要求英國歸還這些雕塑,卻都遭到了拒絕.

.雙頭蛇墨西加(阿茲特克)藝術的代表,這件引人注目的藝術品是在儀式上佩戴的胸飾(佩戴在胸前的裝飾).

羅塞塔石碑這塊「貌不驚人」的黑色玄武岩石碑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因為正是這塊石碑成為破譯古埃及文明的「鑰匙」,讓湮滅數千年的古埃及文明重新被世人所認識.

阿梅諾菲斯三世(Amenhotep III)花崗岩頭像.

據說是從土耳其西南海岸尼爾斯弄來的石頭大獅子,由整塊大理石雕成的,重達七噸以上,年代大約在公元前370-350年。大獅子曾盤踞在一個古代大家族墓葬頂部,俯視愛琴海兩千多年,直到1858年被英國人發現並被搬到大英博物館。

馬背上的青年大理石塑像,大約公元一世紀。可能是羅馬帝國第一個王朝朱里亞·克勞狄王朝(公元前27年-公元前68年)的某位王子。

來自中國東北地區明末清初的石翁仲

加拿大原住民雪松木圖騰柱,紀念部落領袖。

方尖碑

在展廳看到一個拙樸的雕像,把它拍了下來,回來一查才知是來自復活節島奧倫戈的大型石雕像(24號展廳),是1869年英國軍艦Topaze號帶給維多利亞女王的禮物。雕像製作於公元前1000年。 當年復活節島上大約有600座石像,分布在該島的沿海地帶,多半成組地矗立在石砌平台上,面向大海,每組的數目不等。最高達9.6米,大多為3—6米。大英博物館中有兩座。這些雕像是做什麼用的,現在專家們意見還不統一。

復活節島上的石人(來自網上,參照一下)

圖騰

美索不達米亞生育女神寧胡爾薩格神廟中的文物

這是一塊彩色釉面磚的獅子拼圖 「邁步獅紋鑲板」,來自公元前600年左右的古巴比倫城「遊行大道」兩側的牆面上,據說為120尊獅子像之一。

古埃及藝術品是大英博物館最富盛名的收藏,是博物館中最大的專題陳列館之一,其展品的年代可上溯到 5000多年以前,藏品數量達7萬多件,僅次於開羅的埃及博物館。這裡展有大型的人獸石雕、為數眾多的木乃伊、還有碑刻、壁畫、莎草紙畫、鐫石器皿、金玉首飾。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62—63號展廳中陳列著許多彩繪鮮艷的人形棺,也有不少包裹著的,扎著繩子的木乃伊,數量之多,令人咋舌。據說數量遠超過埃及的博物館,感覺帶有帝國搶掠的意味。埃及木乃伊作為大英博物館鎮館之寶,種類豐富,除了有成人的木乃伊之外,還有兒童和貓的木乃伊,這裡的木乃伊絕大部分包裹完整並施以彩繪。

埃及人為什麼要製作木乃伊,因為埃及人認為人死後,靈魂會回到軀體內復生並進入永恆國度,所以要妥善保存屍體。

展廳內有一具沒有包裹的乾屍,叫「姜人」

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他是人工製作木乃伊技術發展之前的一個很好的埋葬範例。埋葬「姜人」的墳墓位於一座山中隆起的小坡下,幾乎被兩三塊巨大的石塊覆蓋。由於石頭被緊密地壓疊在一起,墓穴里的屍體被完整保存下來。木乃伊屬於人工乾屍,「姜人」則屬於自然乾屍。據說「姜人」是1900年由埃及和亞述古物保管人——沃利斯·巴奇爵士(Wallis Budge,1857—1934年)帶到大英博物館的。

聞名於世的羅塞塔碑石(4號展廳),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羅塞塔石碑被放在大英博物館埃及館進口處最顯著的位置。羅塞塔碑銘文寫於托勒密五世統治時期,時間是公元前196年3月27日,即托勒密五世加冕的當天。銘文的內容是孟菲斯的僧侶團制定的一條法令。有說碑上刻有托勒密王朝時期的一段枯燥的稅收法律條文,也有說是當時的僧侶為了讚頌托勒密五世登基而刻,不知哪個說法正確。該碑同時以三種語言書寫,石碑上端的銘文是埃及象形文字(又稱「聖書體」),中間是埃及草體象形文字(也稱「俗體」),底部的銘文是希臘文。羅賽塔石碑堪稱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時間記錄器,其價值所在是因為它成為是解密古埃及文明的鑰匙。因為碑上所刻一種語言是拿破崙時代人們十分熟悉的古希臘語,而另外一種語言是已經失傳了上千年的古埃及象形文字。近代考古學家就是根據羅塞塔石碑上的古希臘語與古埃及文字的對照,解讀出已經失傳千餘年的埃及象形文字的意義與結構。從而拯救了古埃及文明的文化記憶。

為什麼羅賽塔石碑是用三種文字寫成的?據考證,公元前332年亞歷山大大帝征服埃及。在他死後,他的大將托勒密一世統治埃及,之後他的後人一直統治了埃及300年。托勒密不願意學埃及語,就命令所有的埃及官員都使用希臘語。於是,在長達1000年的時間裡,希臘語一直是埃及的官方語言。所以碑上刻有另外兩種古埃及語,一種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通俗文字,另一種是祭司使用的象形文字。在羅賽塔石碑製作的時期,象形文字的使用已經大幅減少,只有神廟裡的祭司才會用。500年後,再也沒有人能閱讀這種文字了。

1799年7月15日,當時隨著拿破崙佔領埃及(1798年—1801年)的法軍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維耶·布夏賀在尼羅河三角洲上一個稱為羅塞塔的港口城鎮郊外,指揮聖朱利安要塞的地基擴大挖掘工程時,意外挖到一顆黑色的大石頭。他意識到這顆石頭的重要性而向指揮官阿卜達拉·傑克·德·門努瓦報告,後者決定應該將這顆大石送去給拿破崙在開羅設立的埃及研究所里的科學家們研究分析,並於同年8月運抵開羅。由於石碑是在羅塞塔郊外出土的,因此根據發現地點而命名為羅塞塔石碑。

後來此碑被英國海軍統帥納爾遜從法國國王拿破崙手中奪取,使這塊本要去盧浮宮的無價石碑最終落到英國人手中,被大英博物館收藏。

在大英博物館埃及展廳中最著名的是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胸像

拉美西斯二世胸像質地為花崗岩,高2.6米,重7.2噸。石像保存完好,面部輪廓清晰。直立的鬍子,說明這座石像是在拉美西斯二世健在時建造的,凡是鬍子翹起的法老雕像都是死後製作的。

胸像右臂有一圓孔,據說是拿破崙時期的法國人鑿的,試圖將其盜走,未遂。法老拉美西斯二世的胸像來自於埃及底比斯的拉美西斯神廟。1817年義大利人貝爾佐尼利用槓桿和滾木將這巨大的胸像運往英國。

拉美西斯二世是古埃及最偉大的法老,他在位67年(統治時間公元前1279—公元前1213 ),活了90多歲,據說還是因吃甜食吃多了,以至牙齦出現問題引起了敗血症而去世的。他是一位強大的國王,一位戰無不勝的將軍,一位和藹可親的父親,一位不知疲倦的建設者。

紅色花崗岩製成的國王頭像

該頭像被認為是阿孟霍特普(Amenhotep)三世,西方稱其:阿蒙諾菲斯(Amenophis)三世,第十八王朝一位法老,約公元前1390年。頭像高2.28米,戴著雙王冠。來自卡納克的穆特神廟附近的昆斯貝克霍特神廟前。也是由貝爾佐尼搬移到英國的。感到此人能量不小。

一座巨大的聖甲蟲雕塑

聖甲蟲是什麼呢?就是蜣螂,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屎殼郎。在古埃及蜣螂是非常受人尊寵的,後來被稱為聖甲蟲,人們將這種甲蟲作為圖騰之物,甚至於有一些護身符就是聖甲蟲形狀的。

石棺

石羊

巨大的長臂,不知來自何處

埃及莎草紙畫阿尼的《亡靈書》,也是大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埃及莎草紙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紙畫,是埃及文化瑰寶。這是被畫在莎草紙上的《亡靈書》。古埃及的《亡靈書》是給死者隨身攜帶的「地獄旅行指南」,意在幫助死者穿越陰間達到來生,。這部3300年前寫在莎草紙上的動漫書有190篇,全長近9米。書是從葬禮開始的,上圖是《亡靈書》高潮部分——奧利西斯的審判。畫面右邊坐在寶座上的是冥王奧利西斯,後面是頭頂高冠的是他老婆伊西斯。冥王面前的花上的小人是荷魯斯四子,負責保護死者內臟。中間部分三人,右邊鷹頭的是荷魯斯,中間是奧利西斯和伊西斯的兒子,左邊鷺頭的叫透特,負責記錄。畫面左邊部分胡狼阿努比斯操作一桿大秤,秤的一邊是阿尼的心臟,另一邊是正義神瑪阿特的鴕鳥羽毛,審判者是看心臟輕於羽毛,既是善良之人,可以通過考驗進入輪迴達到來生。相反則為惡人,邊上鱷頭獅身的怪獸阿穆特就會把心一口吞下,惡人永不超生。阿尼的《亡靈書》是迄今為止發現最全的一部。

長長的埃及館旁邊是博物館中東藏品的一部分,古亞述展廳。在展廳口可以看到一對人面獅身有翅雕像(公元前865),名為拉姆。為保護王宮免受魔鬼力量侵入守護神。它們原位於通往亞述(今伊拉克北部)的納齊爾二世尼姆魯德宮殿的大門。它們有五條腿,因為這種設計從正面或側面觀看都能看到四條腿。

巨型人面獅身有翅雕像

巨型人面獅身有翅雕像

古代希臘、羅馬展館中,帕特農神廟雕刻是該館展品中的佼佼者。19世紀初,英國外交官埃爾金伯爵從奧斯曼帝國買下帕特農神廟上的大理石建築裝飾和雕刻,並切割後運回英國。1816年英國王室花3.5萬英鎊買下,放在大英博物館,從那以後的200多年來,埃爾金大理石雕塑成為該館最具代表性的展品之一,該展廳被命名為埃爾金大廳。

帕特農神廟雕像

海仙女神廟

建於公元前390-380年,稍晚於帕特農神廟。出土於土耳其西南的桑索斯。又被稱為涅瑞伊德((Nereides)紀念碑。涅柔斯是一位老海神,膝下有很多女兒,統稱涅瑞伊德,據說有50位,所以用複數。當然後邊還有很多故事。海仙女神廟曾毀於一次地震,後被大英博物館發現運回依原樣修復。也有說是在當地拆散運回重新復原,這樣性質就不一樣了。

海仙女神廟是一座模仿摩索拉斯陵墓而建造的陵墓,神廟也深受當時雅典衛城愛奧尼克風格的影響,因此推測設計者和雕刻師都為當時的希臘人。神廟屋檐下的山花雕刻描繪的是利西亞的統治者阿比那斯和他的妻子兒女及眾隨從。神廟正面的四根立柱中間分別站立著一個女性雕像,她們是海神的女兒。

劫後餘生的羅馬時代的寶石玻璃器皿——波特蘭花瓶

這個花瓶是一件寶石玻璃的傑作,製作於古羅馬時期,公元一世紀早期。表現的可能是希臘英雄阿基里斯的父母珀琉斯和西蒂斯的婚禮。難以想像在兩千年前就能製造出如此精美的寶石玻璃器皿。這個被認為是羅馬時代留存下來最好的玻璃器皿,在1845年被一個醉漢打碎了。化為200多塊碎片,後來雖然被修復,仔細觀察後,瓶身上的裂縫還是依稀可見。

公元前450—425年的一個留著鬍子的巨大的高品質的雕像. 來自塞普勒斯伊達利昂(Idalion,現稱達利)的阿波羅神殿。該雕像身份可能是位國王,也可能是位宗教領袖,或許是位祭司。

這尊圖拉真(Trajan ,AD 53–117)的半身像是為慶賀圖拉真登基十年慶典而做。

圖拉真是羅馬五賢帝的第二位,並且是第一位出生於義大利以外(西班牙)的羅馬皇帝,他的主要功績就是征服達契亞,隨後將大批的羅馬士兵和貧民遷往那裡建立達契亞行省,即日後的羅馬尼亞。圖拉真在位期間(98-117年)羅馬帝國的疆域擴至最大,東起兩河流域,西至不列顛的大部地區,南到埃及、北非,北達萊茵河和多瑙河以北的達契亞。

安敦尼.庇護(Antoninus Pius,AD 86–161,在位138-161

羅馬五賢帝中的第四位,哈德良的養子,庇護有孝順的意思,是元老院授予他的名字,以示其對哈德良皇帝的孝敬。此戎裝雕像發現於北非普蘭尼。

彩繪的羅馬時期的石棺

大理石雕刻的馬頭。栩栩如生

馬賽克的拼圖,是古羅馬時期留在土耳其的古迹。

萌萌的劉易斯西洋棋(40號展廳)

這副棋子發現於蘇格蘭劉易斯島,時間約在公元1150至公元1200年,是由海象牙精心雕刻而成。據說可能出自於12世紀的挪威(在12世紀時劉易斯島屬於挪威的領土,未求證)。這些棋子的形象反映著中世紀時的權力結構。兵地位最低,是沒有具體造型的,僅僅是一小塊直立牙板。國王坐在寶座上,膝蓋上放著一把寶劍。而王后右手托腮,萌萌的望向遠方。中世紀時,象棋中的王后一次只能斜著走一格,力量並不大,所以也是這樣」憂鬱的」形象。這幅棋盤一共有93個組成部分,78個棋子、14個人物棋子和一個皮帶扣;其中有82個屬於大英博物館,剩下11個在愛丁堡的蘇格蘭博物館展出。

英國最老公民——林道人 「林道人」可不是什麼姓林的道士,是因為1984年人們在一個叫「林道」(Lindow)的泥炭沼里發現的,所以稱其為「林道人」。後來為他起名為彼得馬什。這具2000年前的木乃伊可能是距今發現的英國最老的公民了,很可能是當時被用作活人祭祀的貢品。

這是一座用紅色花崗岩製作的墓室門,大約建於公元前2400年左右的第五王朝時期.應該是一位高級祭司的墓室.

拉美西斯二世雕像.來自拉美西斯二世的陵廟拉美西姆(Ramesseum).右側身上的洞據推測可能是拿破崙當年拆卸雕像時弄的.1818年由英國駐埃及總領事捐贈,屬大英博物館重量級文物.

黑色方尖碑,來自於公元前350年古埃及第三十王朝;兩尊頭像,來自公元前1400年古埃及底比思.

埃及博物館裡不許拍照,這裡有很多大石棺,石刻的羊,貓,從神廟搬來的石柱,古老的神祇和法老的雕塑,擺滿了偌大的展廳,墓室的石門,到處刻著象形文字.

阿蒙霍特普三世坐像.

.賽克邁特女神像,賽克邁特是古埃及的戰爭以及破壞女神,長著獅頭人身.這4個並排的雕塑都是賽克邁特.

這是一個3300年前的人形石棺.

埃及貓神像雕像.

古埃及有一名為「貝斯特」的女神,常以野貓或獅子的形態出現,由於貓咪隨光變化的瞳孔,有如月亮的圓缺,使貝斯特演變成為月亮女神.

古埃及人做了很多貓像來對貝斯特表示尊敬貝斯特大多數的雕像,都是筆直站著,眼神機靈,似乎在環顧四方.這尊貓神至今收藏在大英博物館內,深受到人們的讚歎與欣賞.這尊貓神是以身材苗條高挑的埃及貓為藍本,模樣神似今天我們熟悉的暹羅貓,她的坐姿充分體現了貓的本色.這尊銅製的埃及貓神,脖子上佩戴著刻有「荷露斯之眼」的銅飾板,前胸繪有一隻頭頂日盤展翅欲飛的聖甲蟲.

埃及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貓,如果家裡養的貓因病或年老去世,家人會放聲痛哭、捶打胸部,家主會儘可能為貓做最好的處理,首先貓身會被擦上珍貴的香油,然後以多層亞麻布包裹,貓耳的部分會被仔細地包紮為自然朝上的姿勢.就算是窮苦人家的貓也會受到如富貴人家的貓一般尊重的待遇.包裹好貓體後,再裹外層,最簡單的就是用窄長的布當成繃帶,精巧一些的還會用染成兩種不同顏色的布,以縱橫交錯的方法來包裹.

石雕聖甲蟲這個蟲子代表著重生,介紹說是古埃及神廟的飾物,後來被帶到它的發現地,羅馬帝國的首都之一君士坦丁堡.

石獅子

尼多斯的獅子這座雕塑體型巨大,重達7噸,發現於土耳其西南部地區的一個古代陵墓,建造年代約公元前370年-350年.

薩頓胡船葬的頭盔這個特別的頭盔非常罕見.至今,在英格蘭只發現4個中世紀時期的頭盔,它們被發現於以下地點:薩頓胡古墓遺址、本蒂格蘭奇(Benty Grange)、沃拉斯頓(Wollaston)和約克.

這是亞述國王阿舒爾那西爾帕二世王宮門前的神獸,獅身人面.仔細看每隻神獸是5條腿.

這是亞述國王阿淑爾納西爾帕二世(公元前883-859年在位)的王宮門前的雕像.亞述帝國的王宮位於當時的首都尼姆魯德(後來的首都在尼尼微).

雅典土罐,公元前540-530年,畫面是阿基里斯殺死亞馬遜女王彭忒西勒亞,在希臘神話里,阿基里斯在殺死彭忒西勒亞死去的那一刻愛上了她.

造型精美的陶壺.

小台上的一盅一碗(小碗上繪有形態逼真的鬥雞)就值2個億的人民幣.

一層與二層樓之間的中國六世紀南北朝時期佛像.這個石佛像是中國的珍寶隋朝的漢白玉佛像.

烏爾旗(The Standard of Ur)沒人知道這實際上是什麼,之前有人認為這是一面「戰旗」,所以就叫它「烏爾旗」了.但是這是一塊楔形用貝殼等當時珍貴的東東鑲嵌的飾板,正反兩面,上下三行介紹了蘇美爾人的朝拜、供奉、行軍、遊獵等生活.

鍍金裝飾品--灌木叢中的公牛,誕生於公元前2600年,來自伊拉克南部烏爾(Ur)的皇家墓地內.這是四千五百年前的作品.這件金羊來自兩河流域的烏爾王墓--就是伊拉克老打仗那個地方.使用的材料:貝殼、青金石、金子,沒有一件是本地出產的.都是靠四千五百年前的商販們從千里之外運過來的.

內巴芒墓室內的壁畫,古埃及第十八王朝,約公元前1390年,內巴芒是當時的一名官員,畫面是他在妻子、女兒和貓的陪伴下在沼澤地里用飛棒打獵的場景.3000多年的壁畫,保存的如此完好,實在是太難得了,更難得的是這樣的壁畫還有好多塊.

古代七大奇蹟之一的墨索羅斯王陵雕塑.該王陵位於土耳其西南,建於公元前4世紀.該陵墓現在已經蕩然無存了,只能從圖畫中看到當年的風采.這匹馬的肌肉線條清晰美麗,尤其是馬頭的細節令人嘆為觀止.這是陵墓頂上戰車裡的兩尊雕像.

這是來自亞述尼尼微王宮裡的浮雕牆.

亞述的浮雕這裡有大量的浮雕的主題是國王斗獅.介紹說是為了表現國王的勇士風範.真是一個尚武的民族.有膽量和師子對切的國王和皇帝在後世恐怕沒幾個,但是亞述國王經常逗獅子玩,夠膽!

獵獅浮雕,有很多幅的選其一,為古亞述人當時的生活狩獵情景.獅身中箭有流血與嘔血的雕刻描述,很是精美!

一個巨型大石馬的前半身,雖然殘缺不全了,依然威風凜凜.大石馬的後半部分在大英博物館地下的庫房裡,大概是因為體積太龐大了,只給你看看上半身.

多層石棺.有希臘和波斯風格

阿茲特克神像

水晶頭骨(Rock Crystal Skull)和右下圖瓦茲特克神像.墨西哥900-1521年.

印度雕像--迦尼薩.長著像頭的迦尼薩是濕婆神和帕爾瓦蒂的長子,十八伽藍神之主,侍候濕婆的半神.他是「清除障礙者」,幫助他的信徒滿足他們的願望.13世紀製作於奧里薩邦,高1.2米.

印度雕像濕婆和雪山女神像濕婆神與妃子雪山神女浮雕,雪山女神為雪山神,(喜馬拉雅山的人格化)的女兒,妹妹是恆河女神.她的前世是濕婆的第一任妻子婆提,轉世後仍然熱戀濕婆,並有一段女追男的苦戀故事.

印度濕婆神鵰塑濕婆(Shiva)不僅是印度教的毀滅之神,也是舞蹈之神.濕婆神在火圈中跳舞,象徵著每一個宇宙周期的開始與結束.

.印度石刻像.

p10.一尊斯里蘭卡8世紀的鎏金觀世音亭亭玉立,工藝水平非常高,完美地表現了一個豐乳細腰美麗少婦的身姿,不但是準確地把握了人體線條,系在肚子上紗裙輕薄貼身的質感也一覽無遺.度母像,這尊美麗的、經過精心製造的鎦金青銅菩薩像,於19世紀從錫蘭(現在的斯里蘭卡)來到大英博物館.它幾乎同真人一般大小,形象簡單樸素,頭髮上曾經插著的一件珠寶現已丟失..

編鎛,約自公元前850年開始,音樂就是中國古代祖先祭祀儀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編鎛是由多件尺寸不同、音色各異的鎛組成的多序列音響樂器.公元前6世紀的哲學家孔子認為音樂是「善治」的一個重要方面,象徵和諧社會.此外,他還認為聆聽音樂有益於和諧社會.

龍紋琉璃(清)公元1465-1600年.

毛伊石像,來自復活節島,製作於公元前1000年到17世紀下半葉之間.

青銅大鼎 商 (公元前-13-12世紀), 鼎口兩邊各有個羊頭, 這隻鼎是我國最古老的鼎,叫雙羊頭鼎, 代表了商朝鑄造業的水平.

康厚簋康侯簋是1931年在河南出土的西周早期青銅器,隨後被倒賣至海外,1977年由布魯克·休厄爾捐贈給大英博物館沫司徒疑簋商和周屬於中國最早期的王朝.兩朝都精於青銅鑄造,生產兵器和精緻的青銅禮器.周代,簋在祭祀儀式中用作盛食器.

六博俑這組東漢六博俑,1933年由大英博物館之友捐贈入藏.其質地為綠釉陶質,紅胎.由一張長方形合榻、兩個對坐於榻上的人物俑、兩者之間的一件博枰及其上的博具組成.合榻長29、寬22.5、高 6.8 厘米.陶俑之一,高 19 、寬13.5 、厚11厘米;陶俑之二,高19、寬15.5厘米.兩個人物俑相對,分別跽坐於陶榻兩端.

北齊的觀音佛像(右圖).

和真人般大小的精美觀音雕像(右圖).

出自河北易縣的遼代唐三彩陶瓷羅漢,羅漢是佛主的一名弟子,擁有神奇的力量,獲得永生,以弘揚佛法.。遼代羅漢三彩像,源於易縣睒子洞內。原為一組,共16尊,這是其中一尊。這16尊像中至少毀壞了3尊。 目前,可查的存世羅漢像收藏在世界各地博物館中,共10尊。據說其中有8尊經由德國人帕金斯基之手運到海外。現收藏於各大博物館的10尊易縣三彩羅漢像,分別收藏於美國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老)、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新)、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考古學及人類學博物館、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日本現代美術館、美國納爾遜艾金斯藝術館、俄羅斯冬宮、法國吉美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

元代鱖魚圖案青花瓷盤.這件玉藻紋青花盤應該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具代表性的元青花之一全世界僅此一隻的元代鱖魚青花瓷盤.青花瓷是陶瓷工藝中的瑰寶,它以顯示對比分明的青白二色而定名,其製作工藝是以著色力強,色澤濃艷清新的鈷料在高嶺土瓷胎上繪以紋飾,然後施透明清澈的白釉,經1350度高溫燒結而成.成品的釉下彩呈.

中國展廳珍寶--清涼寺壁畫.在中國廳中央牆上,其割痕仍猶可見,壁畫上是三位雍容華貴的菩薩.

清涼寺壁畫原在河北省行唐縣磁溝村清涼寺內,由五台山僧人創作,始繪於1424年,最終完工於1468年,先後經歷了四十多年。據行唐縣誌記載:上碑鎮磁溝村南的清涼河畔,曾經有一座清涼寺,修建於金大定年間(即公元1183年)。傳說在我國古代北方地區,清涼寺曾經是五台山下的第一大寺。1926年秋末,上碑鎮大地主張老盤(當時在縣政府中任某官職)勾結定縣一個買辦商人,密謀將清涼寺的壁畫賣給了洋人並強行取走。令人遺憾的是,清涼寺在日寇侵華期間幾經拆毀,被夷為平地消逝殆盡蹤跡難覓。令人諷刺的是雍容華貴的壁畫如今在遠隔八千公里的殿堂內展現著它的風采,而它的家早已消失無存。

犍陀螺佛像(左圖).

一組中國的藏品

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高達160多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收藏中國文物最多的就是大英博物館,數量高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件件都是精品。藏品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門類,包括青銅器、陶器、瓷器、玉器、壁畫、書畫、刻本、飾品,無所不有。

在大英博物館收藏中國藏品中最名貴的是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的唐代摹本,當屬鎮館之寶。《女史箴圖》是當今存世最早的中國絹畫,是尚能見到的中國最早專業畫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國美術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義,一直是歷代宮廷收藏的珍品。原畫已無存,世界上只剩兩幅摹本,其一為宋人臨摹,被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筆意色彩皆非上品。另一幅就是大英博物館中的這件摹本。它本為清宮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頭愛物,藏在圓明園中。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英軍大尉基勇從中國獲得並攜往國外。

此畫卷一年僅對外展出兩個月,進到中國館我們就打聽,被告知沒有展出。看來我們運氣沒那麼好,沒有看到。下面從網上下載一幅(局部),以補缺憾。

《女史箴圖》(局部)

在展廳中軸線上有一矩形玻璃櫃陳列著一組三彩俑,這是唐代劉廷荀墓三彩俑。

劉廷荀為回譯時音譯的誤寫,據考證應該是「劉庭訓」。開封市博物館藏劉庭訓墓誌可以佐證。劉庭訓「前後八任,歷仕四朝」,「四朝」即指武則天、中宗、睿宗、玄宗時期,其間,劉庭訓主要參與實施了三件大事:一是最初跟隨時任右鷹揚大將軍的李多祚,參加了討伐黑水靺鞨的軍事行動。二是在右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的率領下,誅殺武則天寵臣張易之,逼武則天退位,輔佐中宗再次登基。三是劉庭訓雖任太平公主府典軍,卻忠於皇帝李隆基,在玄宗掃除太平公主政治勢力的過程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劉氏被封為大唐忠武將軍、河南府與懷音府長。劉氏卒於開元十六年(728年)八月十六日,時年七十二歲。

這組三彩俑流失海外,可能與汴洛鐵路的修建有一定聯繫。汴洛鐵路線通過邙山南麓,因工程動土,毀壞了一批古墓,墓中文物批量出土,引發外籍鐵路職員的收購和徑自偷運出境。

這套陶俑原是尤摩弗普洛斯的私人藏品。受經濟大蕭條影響,從1934年開始尤氏將其藏品低於市價售予大英博物館。

這組陶俑體形高大,形態各異,釉色鮮亮,組合豐富。最前方是一對獸俑,誇張的半人獸造型,頭上長角,還有翅膀與獸蹄。他們是隊列中領頭的神獸,墓葬的守護者之後是一對人形俑,面相粗獷又不失滑稽。再下原是一對文武官員,現缺一武將,其位置立一說明牌。隊列後面的人物形象是兩位馬夫,他們的身影完全被身前身後碩大的彩甬給遮蔽了,其後是兩匹三彩馬,一匹乳白色帶黃綠斑點,一匹通體棕色。最後是一對漂亮的雙峰駱駝,頭向後仰,做嘶鳴狀。

在北部樓梯處有一尊雄偉的漢白玉佛像。這是一尊阿彌陀佛的石像,為隋代作品,高達6米,原供奉在河北省邢台韓翠村的崇光寺,後被盜運到海外。體型這麼大,不知使用何種手段運出去的。

除了展廳中軸線上的大型展品外,兩側還有很多叫的上名字和叫不上名字的展品。相信在這每個流失的展品背後都會有一段曲折的故事,也都會有罪惡的背景。

這件雙羊尊鑄造於公元前13世紀到12世紀,為商代晚期的盛酒器。屬於南方青銅器風格。通高45厘米,筒形口。腹為雙羊前軀相背狀,雙羊神情安閑,顯出一副靜穆莊重的神態。羊角大彎曲,尊口下飾弦紋和龍面饕餮紋。羊頜下及腹下飾扉棱,象徵須和腹部垂毛。通體飾鱗紋。以羊作器是商代人祈福心理的反映,「羊」字就是「祥」字,「吉羊」也就是「吉祥」。因此把羊作為吉祥之物予以崇尚。

蟠龍紋青銅鎛鍾。山西省侯馬市,公元前600-前400年

11-12世紀木雕菩薩

元朝,金色青銅像

明陶塑地獄判官,青臉、紫袍、黑帽。英法聯軍焚燒圓明園之際被英軍搶走。

明成化三彩布袋和尚

銅鑄真武像,明代,約1416—1439年,傳說明代早期的真武像是以永樂皇帝為原型塑造的。

清·龍紋琉璃(山西寺廟屋脊飾品)

敦煌17窟的《觀音童子像》(正中)

《道士塔》,這是當年被王道士倒賣給英國人的,北方多聞天王在水上行走(左下)

敦煌經卷

北宋許道寧的《攜琴訪友圖》

許道寧(生卒年不詳),北宋畫家。活躍於北宋中期(約公元970—1052年)。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一作河間(今屬河北)人。宰相張文懿(964—1049)曾令許道寧為家中畫居壁及屏風,並作詩讚云:「李成謝世范寬死,唯有長安許道寧。」 此幅《攜琴訪友圖》的作者卻並非是許道寧,而是明代畫家蔣嵩。北宋許道寧的《攜琴訪友圖》軸就是明代蔣嵩創作於十六世紀的作品。是1882年大英博物館從日本購入的第一批中國古典繪畫。

元 謝楚芳的《乾坤生意圖》

《乾坤生意圖》絹本設色,縱27.8厘米,橫352.9厘米。這是元朝(1279-1368年)一幅註明署名和日期的珍貴畫作。繪畫主題為動物和昆蟲捕食。

大維德花瓶,大英博物館的鎮館藏品。花瓶是以其收藏家的名字命名的,其全名應為: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鎮窯青花雲龍紋象耳大瓶,共兩件。於元代至正年間,即公元1351年燒造。這對花瓶是現存最重要的青花瓷樣品之一,也很可能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大維德花瓶最重要之處在於頸部的楷書題記,合計五行六十三字,內文及位置完全相同。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旅英華裔古玩商吳賚熙帶著一對罕見的青花雲龍象耳瓶來到琉璃廠,請當時古玩行的專家高手掌眼並打算出售,這對瓷瓶原供奉於北京智化寺。遺憾的是這對珍貴的文物被當時幾乎所有的「高手」認為是贗品瓷而拒之門外,「元代無青花」似乎是當時中國古玩行的「共識」,中國人在自己的家門口失去了首先認識元青花的機會。最後這對象耳瓶,被英國的一位中國古陶瓷收藏家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收藏。

明永樂和宣德年間的一對青花瓷瓶,前面那只是一隻釉里紅執壺。

難得一見的精美的宋朝汝窯瓷器。據統計已知現存的汝窯真品共65件中,這是其中的 7 件,其中有北宋汝窯天青釉三足奩、天青釉鑲銅口瓶、天青釉碗、天青釉盞托、天青釉花式洗。1927年,中國鹽業銀行出售被遜帝溥儀所抵押的清宮舊藏。一個叫Percival David的英國猶太商人一舉購下溥儀抵押的清宮舊藏中的40餘件瓷器,其中就包括這七件汝窯精品。

明崇禎年間的青花盤

成化鬥彩雞缸杯

如今現存的其他雞缸杯大多收藏於各大博物館中。台北故宮博物院是收藏大戶,共收藏有十一件,其中六件用於長年展出;北京故宮博物院二件; 英國大衛基金會收藏一件;美國大都會博物館藏有一件,十分可惜的是此杯因磕碰而形成了一道沖;英國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藏有一件;瑞士日內瓦寶爾博物館收藏有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一件。私人收藏的有(1)日本資深古董商本五郎收藏一件;(2)香港歐伯齡收藏兩件;(3)2009年歐洲一家名為bukowskis的拍賣公司以85萬鎊拍出了一隻;(4)2014年4月8日在香港蘇富比的拍賣上,上海收藏家劉益謙先生以2.8億港幣買下的雞缸杯。此價格創下了瓷器拍賣史上的最高價格,該記錄至今未被打破,所以這一小小的雞缸杯被稱為歷史上最貴重的瓷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畫藝術收藏 的精彩文章:

愛藝術 你就應該知道的100幅世界名畫!
中國油畫:她美的如同寂靜的夜色

TAG:書畫藝術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