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一句才是重點,可惜很多父母不懂

俗語「兒孫自有兒孫福」,其實下一句才是重點,可惜很多父母不懂

著名的德國哲學家黑格爾把中國的定義為「孝」,細細分析來看,的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大部分的形成都是得益於中國古代的封建制度,孝文化就是其中的一種。經過歷史的洗禮,孝文化由古代先人傳承至今。在流傳的過程中,作為我國繁雜而重要的文化體系之一,孝文化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發端於5000多年前上古時期,集中體現了華夏民族精神,也是我國的民族傳統。

回顧黑格爾對中國的評價,其實「孝」的作用就在於它對中國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的影響,這在許多古籍材料中是有所記載的。古代的社會中充滿了對「孝」的宣揚,從東晉人所撰寫的《搜神記》中有「卧冰求鯉」的故事,再到明朝《初刻拍案驚奇》所記錄的「扇枕溫衾」可以看出。這種在家庭之間,晚輩對於長輩的敬重之情,在《增廣賢文》一書中的一句俗語卻將孝道以反語的形式呈現:「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包待制三勘蝴蝶夢》最早有對這句俗語的記載。我們應該都對前半句很熟悉,能理解到大概的意思。子女出生後,作為獨立的個體,有各自的人生要去追求。父母愛子心切,能給予幫助的都做盡了,最後還是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與其為子女的未來擔心操勞,還不如享受自己的晚年。就算是位再高,終有退位的一天,想要陪子女走完一生,幾乎是不大可能的,而且寵溺過度也會使他們最後成為溫室里的花朵,經不起風雨。讓孩子獨立成長,他們長大便會自知冷暖,自力更生。

解釋了子女的未來自有著落之後,必然要說明,父母也不用掏心掏肺地整天擔憂著,若是把他們的前程都給安排好了,恐怕也不見得對子女有多大好處。「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孩子不能從小寵到大,而是要給他們提供鍛煉的機會,讓他們能儘早適應社會的環境,真正地茁壯成長。

忽略了這句話的父母,一般在生活上都給自己的子女做好了一切安排,成了「人生管家」。他們不知道的是,長大成人的孩子最後會變為社會的「巨嬰」,連生活都可能無法自理,更別說處理社會關係了,父母再後悔都沒有挽回的餘地了。

但實際上,後半句更是意味深長,好好品味一番,能體會到有人生真理的哲理之味。這半句話之所以被大多數父母所忽略的原因在於,他們只在意前半句,以為就理解了後半句,最後還是沒有體會到孝的感覺,始終不能理解透徹。教育問題中也包含有孝,父母的教育直接影響著孩子的表現,因此,父母也應該在教育過程中適當地傳授相關的道理。子女是否盡孝,和父母是否在日常的生活中予以教導是有必然聯繫的,父母自身應該為孩子做好孝順的榜樣,以免孩子不知孝,不懂孝。

上文中,提及了兩種教育方式,過於管束與過於放縱。它們之間的一點差距,都會對孝道產生不好的影響,極度寵愛,孩子將沒有基本的自保能力,管得太多,孩子則會想方設法逃離,二者都讓孩子不會養成孝順的美德。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趣解文化 的精彩文章:

俗語:「沒錢少管三件事,人窮莫說三句話」,老祖宗的話值得一聽
俗語:「一生夫妻三年半,十年夫妻九年空」,這話有何含義?

TAG:趣解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