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香馥郁白鷺洲

書香馥郁白鷺洲

書香馥郁白鷺洲

書香馥郁白鷺洲

白鷺洲書院

縱貫江西的千里贛江浩蕩碧波,給中游岸邊的吉安古城,帶來了商賈雲集的經濟繁榮,也催生了文化的興盛。從宋代開始,城裡陸續興建府縣學宮和多座書院,崇文重教的傳統代代傳承。滄海桑田,這些學宮和書院逐漸消失,而培育文天祥的白鷺洲書院,卻歷經770多年的風雨依然矗立。

「春水引行舟,桃花夾岸流。沙明群鷺白,雨過萬峰幽。」明代名士鄒元標描寫的白鷺洲,像一塊翡翠鑲嵌在浩浩贛水之中,喧鬧都市旁的這方凈土顯得格外靜謐和清幽。公元1241年,吉州知軍江萬里相中了這塊風水寶地,在此創辦書院,從此這裡成為吉安的重要地標和文化旗幟,成為士民心中的教育殿堂。

書香馥郁白鷺洲

700多年來,白鷺洲書院遭受特大水災6次,3次毀於戰亂。屢建屢毀,屢毀屢建,吉安人鍥而不捨地修復、改建、重建書院20多次,這在古代名書院中極為少見,堪稱中華教育史上的奇蹟。在漫長的歷史變遷中,多少古書院銷聲匿跡,而白鷺洲書院卻屢經劫難而存,證明了書院在吉安教育史上的崇高地位,展現了吉安人對文化的敬仰和堅韌不拔、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

書香馥郁白鷺洲

白鷺洲風月樓下,有塊祈陽石碑,刻著「古吉台」三字,這是洲上最有價值的文物,見證了書院最重要的一次修復。明代萬曆十九年(1591年),汪可受任吉安知府,剛上任就去白鷺洲察看,當時書院只剩殘垣斷壁,一片荒蕪。部屬告訴他,書院一兩百年間命運多舛,被元兵燒毀,多次修復都被洪水沖毀,只好把書院遷到城裡,輾轉城西又遷城北。汪知府決定在舊址重建。為解決水患,在洲西北外圍用石塊壘築堤牆,稱作「永堤」,防止水流沖刷;用石塊墊底,填土抬高洲尾地基,稱為「吉台」,在高台上建堂閣、亭樓、號舍、牌坊,再築「內堤」以護房舍;又請名師,定院規,增學田,書院煥然一新。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興建雲章閣、風月樓、道心堂、六君子祠、齋舍等百餘間,是院史上最大規模的一次修復,主要建築倖存至今。《白鷺洲書院志》里,記載了府縣官員、鄉紳名士、市民百姓捐獻財物修建書院和資助辦學的大量事例,像陣陣春雨滋潤沃土,撫慰著人心。捐獻善行不勝枚舉,清道光八年(1828年),廬陵縣釣源村歐陽慎捐獻二萬餘金重建被洪水沖毀的書院;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將書院遷回洲上時,廬陵縣富商胡日升,捐獻三萬金獨資重建,吉安府贈送「飾館儲英」鎏金匾予以褒獎。從顯官名宦儒士到平民百姓,共同譜寫捐資辦學、崇文興教的佳話,書香在義行善舉的良風美俗中代代傳揚。

為什麼吉安人不畏艱難、矢志不渝地屢次修建白鷺洲書院?為什麼那麼多年來官民自告奮勇捐獻財物?因為它是一座文化豐碑,一桿領航的旗幡,集中體現了「文章節義」這一廬陵文化的重要特徵,是地方文明史上的精神高地,寄託著無數吉安人的追求和理想。

「鷺飛振振兮,不與波上下;地活潑潑兮,無分水東西。」這是白鷺洲書院里,清代江西最後一位狀元、書院山長劉繹書寫的楹聯。「鷺飛振振」,寓意學子們像純潔的白鷺,以遠大的志向勇敢地飛向藍天,「不與波上下」,就是不隨波逐流,堅守氣節,保持心中的信念;下聯似乎是描寫白鷺洲的環境,實際意為紮根於萬物萌動的沃土,不固步自封,吸收各種知識營養修鍊品行,提高自己。

立志、養氣、修身,是白鷺洲書院的辦學宗旨和鮮明特色,成為書院的文化傳統。書院以此來教化和塑造學生,像一根紅線,穿過歷史的風雲,連接古今,歷久彌新。創辦書院的江萬里,號古心,江西都昌縣人。辦學之初他自任山長,教導學子立下忠於國家和民族、胸懷天下的大志,修鍊良好的氣節操守。這位吉州最高長官,經常親自授課,與學子們相處融洽,「載色載笑,從容於水竹間」,寓教於樂,也自得其樂。江萬里離開吉州後,仍然牽掛廬陵,只要見到江西人,他就要打聽:「廬陵得士否?」白鷺洲書院更使他不能忘懷,因為是他事業和精神之所在。他曾說過「平生士氣之樂,惟鷺洲一事」。

最使江萬里激動的,是文天祥在寶祐四年(1256年)高中狀元。他是書院創辦者,感到由衷的興奮,並留下了一段師生交往的佳話。文天祥在書院求學時,江萬里早已調離吉州,沒能趕上做他的學生聆聽教誨,只能稱再傳弟子,文天祥尊江萬里為太老師。文天祥性格剛直,蔑視權貴,敢於和姦佞作鬥爭,因而屢遭朝中小人的暗算和陷害,多次被罷官回家,壯志難酬。江萬里了解自己的弟子,在可能的範圍內給了文天祥有力的支持和幫助。咸淳五年(1269年),江萬里任左丞相兼樞密使,成為朝廷的重臣。當時文天祥正閑居文山,江萬里薦舉起用他為知寧國府。由於政績顯著,第二年正月便調往京城任要職。咸淳九年(1273年),文天祥接受了湖南提刑的任命,再次出山為國效力。文天祥拜會日夜思念的太老師。師生相見,自然有很多話要說。當時朝廷風雨飄搖,內憂外患。他們在一起議論國家大事,不免感慨萬千。江萬里語重心長地對文天祥說,我年老了,看當今天下時事,一定有大的變故。我接觸過許多人,不少令人失望,救國的希望就在於你了。

這次會見,對文天祥影響極大。在以後的抗元鬥爭中,他始終牢記太老師的教誨與期望,自覺地擔當起救國救民的重任,不屈不撓,為之奮鬥不止。德祐元年(1275年)二月,元兵侵佔饒州,江萬里拒不投降,率家人跳入止水英勇殉難。8年後的至元二十年(1283年)一月,文天祥像先師那樣捨生取義,一腔熱血染紅了燕京寒冬大地。師生二人,人品相似,浩然正氣共存於天地間。江萬里的精神和人品,春風化雨,久久地滋養著書院,滋潤著廬陵大地。

白鷺洲書院的歷任山長,無一不是正人正己的名儒,以培育志高氣正的學子為己任。第二任山長歐陽守道便是典型。文天祥祭悼這位最尊敬的師長時說, 歐陽先生對學生關懷備至,「常恐一人寒,常恐一人飢」「先生愛某如子弟」,是「橫經論道,一世宗師」「先生之風,可使懦夫立也」。歐陽守道要求學子修養浩然之氣,說養氣必先立志,不是富貴之志,而是聖賢之志,不能因為遇到困厄而改變。他把磨礪氣節比作訓練嬰兒站立,需無數次跌倒又站起來,氣力足了就不會再跌倒,人的氣節也應這樣養成。這「氣」就是志氣、骨氣和豪氣,「節」就是道德操守。他還強調道德重於科舉,節義勝過文章,育人必須以德為先,品為重。這種教育思想,一直貫穿書院數百年辦學的始終,撫育了一批批匡時濟世、大義凜然的廬陵俊傑。

書院學子鄧光薦投身抗元戰鬥,宋軍崖山戰敗,投海兩次都被撈起,拒絕勸降,被押北上。他第一個為文天祥立傳,頌揚其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劉辰翁在宋代滅亡後堅守民族氣節,決不任元朝官職,隱居家鄉寫作大量思念故國的詞作,為我國文學寶庫貢獻了精品。

祭祀先賢名儒,是白鷺洲書院道德教育的重要措施。江萬里創辦書院時,就設立「六君子祠」祭祀理學大師朱熹、周敦頤、二程等。此後,立祠坊紀念先賢成為不絕的傳統。明清之際書院多次修復重建,都會興建理學、忠節、名臣等牌坊,建專祠祭祀江萬里、王陽明等。在先賢祠里供奉廬陵「五忠一節」歐陽修、楊萬里、胡銓、周必大、楊邦乂、文天祥,後來擴展到名宦鄉賢、各縣的忠臣義士,定時祭祀,使學子們見賢思齊,傳承「文章節義並重」的廬陵人文精神。

史志文獻里存錄了白鷺洲書院若干館例條規,對誦讀、體察、作文、課試等環節嚴格管理,但與官辦的府縣學固化的方式有別,教學方式更為靈活和多樣,往往通過會課、講學、辯論、課外活動、刻書等形式傳道教化,砥礪氣節品行。有充滿「正能量」的辦學宗旨,有名師的教導,有激勵學生和管理的有效方式,有優美的環境,白鷺洲書院人才輩出就順理成章了。於是,有了文天祥高中狀元和諸多學子金榜題名的殊榮,有了理宗皇帝賜以書院匾額的尊貴,有了江西三大書院之一的品牌,樹起了引領吉安學風文風的標杆。

清代末年,時局內外交困,白鷺洲書院日趨衰落。狀元劉繹出任末代山長,先後近30年。這位滿腹經綸的名儒,辭官回到故土教書育人,傳承先賢遺風,編修院志,刻印名著,使書院重現光輝。1903年,白鷺洲書院改為吉安府中學堂,開啟了現代學校的進程。110多年來,白鷺洲書院先後改稱省立中學和吉安高中、七中等名稱,1980年改稱白鷺洲中學。不管名稱如何改變,校舍如何擴建,文化基因依然傳承不息,正如山長劉繹撰寫的楹聯所言:「陵谷經幾遷,此地依然為砥柱;江河同萬古,斯文有幸見回瀾」。

「崇尚氣節,建功立業」。這是白鷺洲中學的校訓,也是古書院的文化傳統和吉安人文精神的典型特徵。受白鷺洲書香熏陶的無數學子,像一羽羽振飛的白鷺,遨遊藍天,昂然向上,奮發進取。他們忠於國家和民族,為社會文明進步貢獻聰明才智,唱響不凡的人生之歌。

從2014年始,白鷺洲再次進行大規模的修復,修建了防護石堤、環洲通道,按清末的格局重建牌坊、鳳凰亭和號舍,豎立名人雕像,修葺雲章閣、風雲樓等文物,在中山院展示書院的發展史,古老的書院在時代前進的步伐中煥發出新的光彩。

來源:中國紀檢監察報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故宮94年來首次開放夜場參觀
古籍中的特殊用字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