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發跡前黃光裕:曾被三輪車夫欺騙 賣服裝曾虧本

發跡前黃光裕:曾被三輪車夫欺騙 賣服裝曾虧本

1986年春節前夕,黃光裕利用回老家探親之機,順道在北京停留,考察這裡的市場。一個寒冷的黃昏,列車把昏頭昏腦的黃光裕丟在了北京站冷漠的站台上。對於一個17歲的外地窮小子來說,北京是一個冷漠的大都市。擠出車站大門,黃光裕不知何去何從?一個「好心」的三輪車夫湊過來,說能幫他找一個便宜、舒適的旅館。結果轉了好半天,直到天色漆黑,才總算找到了一家五毛錢一晚的小旅館,但車費卻花了一塊錢。

第二天一早,黃光裕從旅館爬起來,才發現自己就在北京站附近。原來那個三輪車夫故意拉著他從北京站到東四、又從東四回到朝內小街,整整繞了一大圈。

發跡前黃光裕:曾被三輪車夫欺騙 賣服裝曾虧本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1985年10月10日,黃光裕第一次離開小小的鳳壺村,跟著哥哥黃俊欽踏上了前途未卜的旅程,來到了3000多公里外的內蒙古。這一天,距離他踏出校門才短短几個月。他必須迅速學會融入社會,適應鳳壺村以外的世界。

黃光裕第一次在內蒙古待了45天,後來在1986年初又去了一次,待了將近1個月。但他顯然不喜歡內蒙古--因為這是一個充斥著義氣、卻缺乏商業規則的地方。「他們不好駁你面子,說些大話,但又做不到承諾的事情,所以是帶著仗義的欺騙。我喜歡說過的話就算話,要有一個交代。」

1986年春節前夕,黃光裕利用回老家探親之機,順道在北京停留,考察這裡的市場。一個寒冷的黃昏,列車把昏頭昏腦的黃光裕丟在了北京站冷漠的站台上。對於一個17歲的外地窮小子來說,北京是一個冷漠的大都市。擠出車站大門,黃光裕不知何去何從?一個「好心」的三輪車夫湊過來,說能幫他找一個便宜、舒適的旅館。結果轉了好半天,直到天色漆黑,才總算找到了一家五毛錢一晚的小旅館,但車費卻花了一塊錢。

發跡前黃光裕:曾被三輪車夫欺騙 賣服裝曾虧本

第二天一早,黃光裕從旅館爬起來,才發現自己就在北京站附近。原來那個三輪車夫故意拉著他從北京站到東四、又從東四回到朝內小街,整整繞了一大圈。

對於這個17歲的南方少年來說,僅僅在半年前,小小的鳳壺村還是他的全部世界,現在卻突然陷身於如此巨大的城市,自然有一種迷茫的感覺。從早晨到下午兩三點鐘,渺小如粟的黃光裕在北京站周圍轉了半天,也不知道該到哪裡去找買賣做?

但少年的血氣方剛往往能融化任何事物表面的寒冰。黃光裕發現:這是他喜歡的城市。他很快在這裡結識了一大批願意對他這個異鄉小老弟提供幫助的朋友,於是他留了下來。這裡成為他日後事業的大本營和主要的商業戰場。

發跡前黃光裕:曾被三輪車夫欺騙 賣服裝曾虧本

也是在這一年,黃光裕的老鄉許鍾民也來到了北京。與黃光裕的寒酸相比,許鍾民已經在財富的油鍋里經過了一個輪迴的煎熬。早在1983年左右,18歲的許鍾民便因為販賣大米發了財,擁有了汽車、摩托車、幾十個工人和幾十萬的「巨額」財富。「富貴不歸故里,猶如錦衣夜行。」許鍾民此時也犯了項羽小富既安的錯誤,拿著這筆錢回到家鄉辦服裝廠去了。因為缺乏經驗,他的「第一桶金」很快就泥牛入海了。許鍾民又回到了起點。

正當他痛苦的時候,有人向許鍾民推薦了一條謀生之路--拿著潮陽縣企業各式各樣產品的樣品簿,去到全國各地進行產品推銷。考慮到廣東周圍的市場已經都被佔領了,許鍾民想跑到北方遠一點的地方去推銷。他在廣州上了火車,卻發現車廂里到處是拿著樣品簿去全國各地推銷的潮汕人。眾戚戚不如獨樂樂!火車還沒到武漢,許鍾民就已決定放棄。

在武漢下了火車後,一位做大米生意時認識的朋友,向他推薦了做錄音帶的生意。在那個年頭,時尚青年們都在鄧麗君、龍飄飄、程琳、張薔等的流行歌曲中「爛醉如泥」。當時湖北省的襄樊市也看準時機建了一個磁帶廠,每月盒式磁帶的產量高達60萬,但因為沒有市場意識,銷路一直不暢。許鍾民於是主動充當了推銷員,幫他們去北京銷售磁帶。他繼續北上,但初衷已改。

發跡前黃光裕:曾被三輪車夫欺騙 賣服裝曾虧本

似乎和黃光裕事先約好似的,幾乎都在1986年初的同一時間,許鍾民來到了北京。他迅速打開了銷路,據說,在那幾年他光靠賣磁帶,一年居然能掙幾十萬!1991年,他對磁帶的原料、生產和銷售環節進行整合,同中國唱片總公司合資成立了一個材料加工廠,搖身一變成了音像原材料的供應商。

也就是在那一年的一天傍晚,許鍾民坐車路過北京展覽館,見那裡正在舉辦一個演唱會,出於職業敏感,就下車買了一張票走了進去。許鍾民對那次演唱會至今記憶深刻,因為它改變了他的一生:「那是郭峰的作品演唱會,我看到很多著名歌手都唱他的歌,感觸很深,覺得他才比我大兩三歲,怎麼這麼牛?心裡暗下決心:我要成為一個唱片公司老闆!」

志向決定命運!1994年,許鍾民果然成立了京文唱片公司,與百代、華納等五家大唱片公司合作,並將「格萊美」等歐美唱片引入了中國市場,唱片公司旗下有韓紅、雪村等知名歌手。有意思的是,當初那個讓他暗自羨慕的偶像郭峰,後來也成為他唱片公司里的簽約歌手。

1986年9月26日,正當黃光裕和許鍾民還在北京城內的大街小巷奔波時,上海工商銀行推出了代理股票現貨買賣的業務。那時上市交易的只有延中實業和飛樂音響兩隻股票,當天共賣出1500餘股,約8萬元。新中國成立不久後,視為投機行為和資本主義特徵的股票便消失,但改革開放後又悄然回來了。而十幾年後,它將成為黃光裕財富增值的利器。

發跡前黃光裕:曾被三輪車夫欺騙 賣服裝曾虧本

1986年是國際和平年。當年的5月9日,郭峰在北京工人體育館策划了一場引起巨大轟動的活動:《讓世界充滿愛》演唱會,內地128名歌手集體亮相舞台、共同獻唱一曲《讓世界充滿愛》。也就是在同一台演唱會上,穿著黃軍裝、挽著褲管的中國「搖滾之父」崔健,代表這一代的年輕人吼出了自己內心深處的恐懼、自卑和憤怒:「我曾經問個不休/你何時跟我走/可你總是笑我一無所有/我要給你我的追求還有我的自由/可你總是笑我一無所有……」

當命運之神開始垂青許鍾民時,黃光裕卻仍在崔健的《一無所有》里掙扎。但離這個世界愛上黃光裕,只剩不太長的一段時間。

1986年,整個中國的天空中瀰漫著躁動不安的空氣。在這一年的美國《時代周刊》雜誌第一期上,當時的中國領導人鄧小平第二次成為該刊的封面年度人物。專訪的題目冠以《中國的第二次革命》。文章如此評論鄧小平:「他是一位徹底的務實主義者,向來不太注重名稱,他最著名的一句話是一個樸實的比喻:不管白貓黑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

這句話如同一道「密旨」,慫恿著大批躁動不安的人開始想方設法改變自己的生活。就在這一年,遠在烏魯木齊的唐萬新,在高考落榜後,用僅有的400元創辦了一家叫「朋友」的彩印店;還在北大無線電系讀書的王志東,沒等畢業就跑到中關村去打工,常常白天在街上兜售盜版軟體和二手電筒腦,晚上跑到陰冷的地下室去聽北島、顧城、舒婷等人的詩歌朗誦會;剛剛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的楊元慶,還沒等分配工作,便跑到北京中關村投奔了柳傳志,加入了推銷倪光南發明的中文電腦的隊伍中……

發跡前黃光裕:曾被三輪車夫欺騙 賣服裝曾虧本

17歲的黃光裕卻與「朦朧詩」絕緣。在他少年老成的心裡,清晰地刻著兩個字,那就是「生存」!

在做了一些小生意後,黃光裕決定賭一把大的。千尋萬想後,黃光裕瞄準了服裝生意。他決定孤注一擲,把自己在內蒙古和剛來北京最初幾個月做生意賺的幾萬塊錢全部拿出來,從廣東訂了一批服裝。想不到的是,很少虧本的黃光裕,這次卻徹底搞砸了。由於對這個行業不太了解,服裝的尺寸、型號、款式他沒有摸准,結果這批服裝在北京兜售了大半年,卻基本還是原封未動。

死馬當活馬醫。自己賣不動,黃光裕便想辦法找人代銷。在朋友的推薦下,他找到了一家位於珠市口東大街420號國營服裝店。這家名叫「國美」的服裝店分上下兩層,總面積不到100平方米。因為不用預付款,賣不掉還可以退還,沒有一點風險,服裝店的負責人樂意幫這個忙,於是讓黃光裕在店內找了個角落掛上了他的積壓服裝。

來來往往之間,黃光裕便和服裝店負責人熟悉了。因為這個服裝店生意也不是特別好,想要承包出去。黃光裕一聽到這個信息,心裡開始活動起來,他對四處奔波、居無定所的做生意已經有了一點厭煩,正想找一個據點讓自己從行商變成坐商。

但黃光裕拿不下主意,也沒有談判的經驗,於是把尚在外地的大哥黃俊欽請了過來。1986年10月底,黃俊欽風塵僕僕地趕到北京,和服裝店負責人進行了談判。最後兄弟倆決定冒一次險,用東借西貸的3萬多塊錢,把這個店面盤了下來。合同期限最初是3年,並且規定門店名字使用權歸黃氏兄弟所有。

發跡前黃光裕:曾被三輪車夫欺騙 賣服裝曾虧本

1987年1月1日,黃俊欽、黃光裕兄弟倆的國美服裝店正式開張營業。這也標誌著兩人正式創業的第一步。

因為對服裝不太內行,所以剛開始2個月內,店裡一邊賣服裝還一邊賣電器。到1987年3月份,兄弟倆乾脆把它徹底轉型成電器店。至於那批滯銷的服裝,到最後都沒有賣完,黃光裕乾脆把它們發給員工當工作服。

黃光裕闖入了一個正面臨重大變局的行業。中國於1978年引進了第一條彩電生產線,1984年國家計劃定點生產。在當時,全國共有70多個冰箱定點生產廠家、80多個洗衣機定點生產廠家,比如北京的白蘭、白菊,現在市場上還見得著的小天鵝、小鴨等,都是那時候的定點生產廠家。在冰箱、洗衣機等家電產品實行定點生產的同時,老百姓購買也需要憑票,整個產業處於供不應求甚至短缺的狀況,因此冰箱和洗衣機產業備受推崇,甚至每年的總理政府工作報告都要提起冰箱和洗衣機產業的發展狀況。

在國有電器商場一統天下的80年代末,私營電器店想取得一席地位不是那麼容易的事,黃氏兄弟還得費盡腦汁才能在「居,大不易」的京城生存下來。

關於創業,還有另外一個版本:在黃俊欽在呼和浩特出事之後,黃家和那位曾幫助過自己的朋友合夥辦過一個無線電廠,專門生產擴音器之類的廠品,也賺了一些錢。但後來,兩兄弟覺得自己的個性還是不太適合搞產品的生產、開發,更適合從事商品流通領域的生意,於是又開始出門尋找機會。

兩個版本之間出現了一點時間上的矛盾,因為黃光裕來北京創業和黃家在家鄉創辦小加工廠,都是在1986年。也有一種可能,就是黃光裕獨自出門闖蕩,大哥黃俊欽或其家人留在家裡開廠。其後,為了全力支持黃光裕在北京剛剛起步的事業,於是把家裡的工廠關閉了。

至於創業的原始資金,至今仍是一個謎。按黃光裕後來的說法,當時創業時手裡已經有了十幾萬的資金,這筆錢無非有這樣幾種來源:一個是借貸;一個是販賣小電器、開工廠等積累的本錢。或者兩者兼而有之。但可以肯定的是,黃家最初的4000元是靠借貸而來的。

也靠借高利貸創業的馮侖,對此有深刻認識:「在中國,人們沒有錢才辦公司、沒有資本才投資。這在西方是完全不可能的,那裡是有錢人才投資、才創業,起碼開辦費可以通過正常途徑借貸到。我們的起點要慘得多,兩手空空,也只有三種途徑可能拿來初始資本:一、自己家裡人的積蓄;二、『欺騙』和『搶劫』。『騙』可以重複三五次,而『搶』也就一兩次,不可重複,創業過程就會中斷;三、借錢,債主給出時間,借債的付利息,以後想辦法把資產負債表做正,讓創業過程不因為資本的問題而中斷。我們家裡都沒錢、沒能力,甚至也不支持我們自己辦『皮包公司』,唯一靠譜的就是不斷借債。所以我們的資本構成中自有資本金從一開始就是負數,是從借的高利貸轉成的資本金,一開始回報的壓力就是『必須暴利』的壓力。沒有暴利,怎麼可能還了本、付了利息,還得能給自己剩下點再繼續折騰?自有資本金來源於高利貸,會造成暴利傾向,顯然這是一場巨大的賭博,需要找一個能賭的地方和能賭的項目。」馮侖認為,這就是中國企業家的「原罪」根源所在。

就在這一年的秋天,中共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十三大的報告上,提出了一個簡練而激蕩人心的「三步走」發展戰略:第一步,在當年年底,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水平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個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水平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

領導人殷殷期盼著人民生活水平能夠大幅度提高,而這也正是黃光裕之類創業者事業蓬勃發展、財富迅速增值的巨大源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官婉婉 的精彩文章:

陽江豆豉的美味之憶
陳寅恪:學術大師的艱難歸葬路

TAG:上官婉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