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百萬擴招高職如何面對

百萬擴招高職如何面對

對於廣大職教人來說,今年「兩會」,反響最大的當數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今年高職院校擴招100萬人。對於如此大規模的擴招,一些職業院校的管理者產生了「生源從哪裡來」的疑問和焦慮。有人甚至根據教育部統計發布的2018年高職(專科)院校1418所,計算出「每校多招705人才能完成擴招任務」。如此簡單明了的演算法雖然通俗易懂,卻也暴露了許多人在理解和認識「大規模擴招」問題上的局限性,影響到國家戰略決策的執行,故而迫切需要解放思想、統一認識。

通讀政府工作報告全文,我們才不會斷章取義。在報告當中,「今年大規模擴招100萬人」的規劃是放在「多管齊下穩定和擴大就業」這一章節的。顯而易見,擴招的目的更在於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更多的技能人才支持,也為數以億計的高中畢業生、退役軍人、下崗職工和農民工提供通過素質提升而順利就業的機會,而並非純粹為了讓應屆畢業生更容易考上大學。

明白了這個道理,我們便能認識到,「百萬擴招」是需要實實在在去做,也必須做好的重要事項。這一戰略決策能否全面落實,將直接關係到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和諧、民眾的福祉。

不同的高職院校對於「擴招百萬」政策表現出不同的態度。而決定其態度的首要因素,主要是這些院校的體制性質,以及學校所處的地理位置。譬如說,浙江省的高職院校數量相對較少,高職招生計劃普遍不多,一直制約著高職院校的規模化發展,也制約著中職學校的辦學定位。如今有了「百萬擴招」的大好機遇,大家滿心歡喜摩拳擦掌;而對於江蘇和山東等高職院校數量相對較多的省份來說,「百萬擴招」所帶來的招生計劃增加,對於已出現生源危機的高職院校,反而多了一層擔憂,擔心計劃的完成率會進一步下降。再比如,對於一些公辦高職院校來說,擴大招生會給學生管理帶來更大的難度,因而對擴招難有內生動力。而對於許多不能享受政府「生均撥款」補助的民辦高職院校來說,則多數願意抓住政策機遇,竭盡全力擴大規模,但辦學質量則讓社會有些不放心。

那麼,「百萬擴招」的決策究竟如何去落實?如何「分解」這些「超額」的招生計劃?

其一,依託富足計劃,全力拓寬生源渠道。從本質上講,一些高職院校完不成招生計劃,只是招不到「應屆畢業生」,而不是「沒生可招」,現實中的招生計劃已接近或等於當年高中(職中)畢業人數。如今,國家在提出「擴招百萬」政策的同時,也將退役軍人、下崗職工、農民工等列入生源範疇,這實際上既是給處於生源危機中的高職院校提供了機遇,又是為其指明了方向。只有將招生的目光從純粹的應屆畢業生身上撤離,全力拓寬生源渠道,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二,面對多樣生源,創新招生、教學與管理模式。雖然高職招生計劃不可能各校均攤,但校均700人的額外生源,足以對高職院校的招生、教學和管理帶來巨大考驗。為此,廣大高職院校迫切需要打破傳統的招生思路,推進招生制度改革,完善高職院校考試招生辦法。同時,全面改革教學模式和人才培養方式,以「柔性化」管理,替代目前一成不變、生硬僵化的剛性管理,以讓起點各異、目標有別、出路不同的各類學生(學員),都能在具有職教特點的環境中順利完成學業。

其三,整合教育資源,修正辦學定位與容量。眾所周知,辦學定位決定辦學思路,也決定著「擴招」多少、如何招生。高職院校只有確立了「為企業亦依靠企業培養技能人才」「為各類學生提供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服務」「幫助政府完成穩定和擴大就業的社會職責」的辦學目標,明確了自身的辦學定位,方能不折不扣地完成「擴招百萬」的任務。與此同時,出於保證育人質量的考慮,高職院校既需要積極整合辦學資源,提高資源的使用率,又要量力而行規劃和核定辦學容量,切不可不加節制地擴大辦學規模,付出犧牲質量的代價。

其四,面向未來辦學,創建智能特色校園。高職擴招百萬,表面上看,只是增加了高職教育的年度人才培養規模,但從本質上看,卻預示著職業教育將面臨一場重大的變革。這種變革,不僅包含著高職院校的辦學更加自主,能量充分激活,職教招生逐步向「自主申請」「隨時註冊」轉變,而且在人才培養上也將從以學校「安排」內容為主,逐步向學生主動「申請」內容轉變。從面向未來的視角來看,這種變革更包含特色專業的創建,以及智慧校園的建設、個性化考評的研發等。可以預見,未來的高職院校將會以內容個性定製、人員定向培養、管理寬進嚴出、學分製取代學年制、學校自主把關發證等為特色,在更大程度上與國際教育聯通接軌。

(作者系蘇州工業園區職業技術學院教授、黨委副書記)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12日第9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墨子號」研究團隊獲克利夫蘭獎
中國大學的時代新形象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