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高峰期後連續兩年下降,中企對德投資為啥減少了?

高峰期後連續兩年下降,中企對德投資為啥減少了?

【環球時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木 環球時報記者 張雪婷】德國經濟亞太委員會新任主席、西門子總裁凱颯:歐洲應如何應對(外來投資)?封閉抑或通過法律限制亞洲企業投資?至少像德國這樣的出口大國應當三思。

英國《金融時報》:中德經濟關係耐人尋味,德國對中國的態度很矛盾,德國需要中國的技術,但德國也擔憂中資企業收購德國的技術。

德國漢堡大學國際經濟學者卡斯普爾:中企對德企的收購興趣暫時不會增加,但從中期看,中資還會對德國企業再度表現出興趣。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這幾年中國對歐洲投資很不穩定,這與中國本身對外投資不成熟也有關係,中企應調整思路,不能「簡單粗暴」地投資。

「從客戶到競爭對手,歐洲重新定位中國!」據德國《焦點》周刊報道,歐盟領導人將在3月21日舉行的歐盟峰會上討論並首次制定共同的「中國戰略」。而德國經濟部2月公布的《國家產業戰略2030》中,主題就是「要打造德國龍頭企業,加大力度保護本國重要產業免受外國收購和競爭影響」。儘管德國過去兩年相繼出台的投資法規並不直接指向中國,但中企對德投資在經歷2016年的高峰期後,已走過兩年的下降期。這種現象引發德國經濟界的關注和爭議,擔心政府的舉動會「嚇跑投資者」。

「政治烏龍球」叫停中資收購

「去年是2013年以來,中資收購最少的一年,僅為最高峰2016年的一半。」對在德中企有深入調研的漢堡大學國際經濟學者尤恩·卡斯普爾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法蘭克福彙報》等媒體的報道顯示:隨著德國收緊外國投資,過去一年,中資入股德國企業大減,中資收購案從54件降到35件。在卡斯普爾看來,當英國鬧「脫歐」、美國搞保護主義時,德國的技術和投資環境、中德關係的穩定發展,都激發了中國企業對德投資的強烈興趣。卡斯普爾列舉了2016年中國在德國最大的一筆收購——美的集團收購德國工業機器人製造商庫卡,此外還有德國老牌機械製造企業克勞斯-瑪菲被中國化工收購;德國垃圾處理公司EEW被北京控股併購……但他話鋒一轉說:「但這一年也是一個轉折點。當年中企的收購潮馬上引起德國政界的高度關注。由於美國方面的干預,德國政府2016年12月拒絕了福建宏芯對德國晶元商愛思強的收購案。」當時,不少德國媒體還站在中國一邊,如《南德意志報》嘲諷「愛思強已成為世界政治的玩偶」,《法蘭克福彙報》形容「這是一個政治烏龍球」。

2017年初,德國聯合法國、義大利致信歐盟,要求歐盟制定法律,給予成員國更大審查權並在必要時否決併購個案,以保護本國的高新技術企業。7月,德國聯邦內閣通過關於《德國對外經濟條例》修正案,規定如果一個歐盟以外的公司收購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德企超過25%的股份,政府可以介入並有權叫停。2018年12月,德國內閣再次修改法案,規定歐盟以外的投資者併購德企的審查門檻將從目前的25%股權比例下調至10%。《萊茵郵報》稱,「新法規有望防止中國人進入相關領域,阻止可能的技術轉移到中國」。在此之前,德國政府已直接或間接叫停兩起中資併購德企案,涉及電網運營和機械製造領域。

卡斯普爾認為,德國的這些限制外國投資的做法,雖然沒有一種是明確針對中國的,但影響最大的就是中資收購。這在德國引發很大爭議,特別是擔心政府干預會嚇跑投資者。《環球時報》記者遇到過許多為中國投資者「打抱不平」的德國企業家。博希爾傢具公司的負責人克里斯蒂安·博希爾說:「現在整個德國經濟界都在談中國。如果政府希望通過設置各種障礙來阻擋中國企業的攻勢,那將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這樣做只會讓『德國製造』失去競爭力。」他認為,如果德國感受到來自「中國製造」的挑戰,就應保持開放自由的政策,加強研發。博希爾依舊願意與中國投資者合作,並準備開拓中國市場。德國一些州和城市的招商部門抱怨說,本來中國企業想到德國投資,但德國投資門檻越來越高,中國企業也就不來了。

保護主義損害德國投資環境

德國工商總會對外經濟部主任沃爾克·特萊爾在接受「德國之聲」採訪時曾表示,「阻擋中國」的措施是政府部門在對市場資本流通進行不適當的干預。他說,德國需要來自中國以及其他國家的投資。德國工商總會估算,對華出口為德國創造大約90萬份工作,而當前德國有300萬員工供職於外資企業。

德國中國商會幹事長段煒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按照德方的統計,目前在德國有2300多家中資企業,3000多個項目,其中加入該商會的就有近270家企業。像華為一家就有10多個項目。目前中企最多的為北威州,有1000多家,其次是黑森州和巴伐利亞州。但總體來說,中國在德投資的數量仍然很少,不到外資在德投資的1/100。德國在中國則有5000多家企業、上萬個項目。德國有關方面不應把中國企業視為威脅。

德國中國商會2018年7月公布的《中資企業在德商業環境調查》顯示,87.5%的中資企業對自身在德國的發展「有信心」或「非常有信心」,表明中資企業在德投資顯示出充分的戰略性與持續性。但也有約三成受訪企業把外資審查視為在德投資和經營中的一大重要影響因素,另有5%的在德中資企業表示將暫緩擴大投資。對這兩年中資併購德企數量下降,段煒表示:「我們認為德國的政策充滿不確定性、不透明性。像愛思強收購案,德國經濟部本來已經批准,後又收回。這是德國政府的『言而無信』。最近,德國政府又把投資審查門檻從25%降到10%,這是一種保護主義的現象,不利於在德中資企業增強投資信心,不利於德國改善投資環境。」

投資德國,中企可以更多元化

實際上,中資在德國投資遠遠不如美國。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安永的報告顯示,2018年共有580家德國企業被外資併購,其中被中資買走的只有35家,僅佔7%。而美國資本收購的德企佔17%。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美企收購德企很少引起德國政客和媒體的質疑。在法蘭克福一家中企的主管陳女士看來,德國害怕高新技術被中國買走,被中國超越。她表示:「德國許多政客仍以意識形態劃線,用有色眼鏡看待中國投資者。美國是自己人,中國則是競爭者。」

有德國研究機構總結,中企過去4年投資併購德企主要集中在十大行業領域,其中包括軟體開發、機器人、飛機、艦船、火車和汽車製造以及能源系統、農業科技、新材料和醫療技術。這些也是德國最希望保持領先地位的領域。難怪德國《商報》在回顧最近10年經濟界和政界對中方投資的態度變化時說,2009年金融危機最嚴重的時候,來自北京的代表團受到熱情接待,但這樣的日子已成為歷史,自從中國企業向德國的高技術企業伸出收購之手,柏林的疑慮與日俱增。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歐洲所所長崔洪建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在德、在歐投資遇到的這些矛盾現象一直都存在。他認為,德國人擔心中企投資,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德國看到了中國的潛力和趨勢,儘管中國投資才剛剛開始,但如果持續下去,會積累出龐大的量;二是對中國投資的目的性產生懷疑,因為現在中企投資過度集中於製造業,尤其是高端製造業。談到給中企投資的建議,崔洪建表示:「中國在德國投資,要保證多元化,具體來說就是構成和方向的多元化。在構成上,如果加大中小企業投資,一定程度上不會刺激到德國的政治神經。投資方向上,雖然可以投製造業,但更要關注那些更有潛力、規模小、有風險的創意產業。如果只是隨處『摘果子』,像過去那樣靠錢多把人家的龍頭企業拿下來是不行的。」

段煒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德國目前的投資環境和政策並不像國內那些盲目追捧德國的「德吹」說得那樣完美,而是「充滿不確定性和不透明性」。德國不是一個掙快錢的地方,是一個合規性很高的國家。投資者應該充分考慮可能的困難,並一定要找一個非常好的諮詢機構幫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網 的精彩文章:

文在寅今天說,要與日本合作,也要清算「親日殘渣」!
韓政府內定新任駐中日俄三國大使,他們都是誰?

TAG:環球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