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都說三足鼎立,難道古鼎都是三隻腳嗎

都說三足鼎立,難道古鼎都是三隻腳嗎

在中國古代,有一種器皿非常重要,那就是鼎。它既是烹煮和貯藏肉類的器具,又是神秘而重要的禮器。尤其是傳說夏禹鑄造九鼎之後,它們就成為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以至於留下楚莊王問鼎中原的典故。

然而,在長期以來,人們對於鼎的印象,都是圓形三足的。一方面,這大概是因為「三足鼎立」這個成語太過形象,太過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後來我們看到的鼎,大多數確實也是圓腹、兩耳、三足的。一般的人有這個印象並不奇怪,就連筆者手頭的1996年《現代漢語詞典》(第三版)也對「鼎」字注釋如下:

古代煮東西用的器物,三足兩耳。

然而,鼎作為最重要的青銅器,真的都是三隻腳的嗎?熟悉文物的讀者會很快反應過來,著名的後母戊鼎不就是四隻腳的嘛!什麼是後母戊鼎?它就是原來教科書裡面所稱的「司母戊鼎」,這是郭沫若先生曾經給取得名字,後來隨著研究得深入,確定其名字為「後母戊鼎」。

要說這個誤解是怎麼形成的,還得從鼎的發展過程說起。從已經發現的甲骨文來看,《甲骨文字典》收錄了25個「鼎」字的字形,有兩足的,有四足的,就是沒有三足的。兩足的鼎既沒有發現實物,同時也不符合生活常識,可以看作前面的兩足遮擋了後面的兩足。

甲骨文之後的文字就是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在金文之中,就出現了三足的字形來表示鼎,同時也有四足的。從造字的先後順序可以看出,三足鼎的出現應該晚於四足鼎。

再看現行實物,除了後母戊鼎外,杜嶺方鼎、司母辛方鼎、婦好夔足方鼎、大保方鼎等等著名的鼎,都是方鼎四足,而且方鼎全部都是四足的,不然沒法布置。重點是,這些四足方鼎,無一例外,都是鑄造於西周前期。

出現在西周后期的鼎,比如敦化大鼎、大克鼎等等,逐漸都變成我們更為熟悉的圓腹三足的配置。當然,並非在西周乃至商朝時就沒有三足鼎,而是根據實物可以看到,到了西周晚期幾乎就是圓鼎三足一統天下,而方鼎四足基本退出了歷史舞台。

這樣一來,導致方鼎越來越少,連古代人都誤以為銅鼎全部都是三足的。比如司馬遷就曾經在《史記·淮陰侯列傳》中寫道:

莫若兩利而俱存之,三分天下,鼎足而居。

這其實就是「三足鼎立」的成語出處,司馬遷長期擔任史官,國家級的祭祀活動也參加了不少,應該不算孤陋寡聞、閉門造車。他都如此說,也就證明早在西漢時期,當時的人已經廣泛認同圓鼎三足這種造型了。

又比如在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對「鼎」的解釋為: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但是可能也有出現或者聽聞過方鼎的存在,因此連《墨子》一書都出現了混亂,在《耕柱》篇中寫道:

鼎成三足而方,不炊而自烹。

既然是方鼎,又怎麼能做成三足的,實物從未出現過。清代著名的經學家王念孫就曾發現了這個問題,並且指出:「三足」本作「四足」,此後人習聞鼎三足之說,而不知古鼎有四足者,遂以意改之也。不光如此,他還引經據典地說:

《博古圖》所載商、周鼎四足者甚多,未必皆屬無稽。

這說明,在哪怕是在清朝,出土文物並不如現在豐富的情況下,知識淵博的學者還是清楚鼎有四足的而不是只有三足的。

本文到這裡,應該完全解讀了三足鼎和四足鼎的疑惑。順便說一句,《現代漢語詞典》的編委們確實很厲害,小編特意到書店去找了一本最新版的詞典,這本《現代漢語詞典》(第七版)已經更改為: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珏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豬八戒慫恿唐僧趕走悟空,實在是出於不得已的苦衷,屬於正當防衛
它被發現時碎成了3000多片,經過8年修復,驚艷世界,好評如潮

TAG:小珏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