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海南,麗水,梁山,怎麼都成韓國的了?

海南,麗水,梁山,怎麼都成韓國的了?

(⊙_⊙)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NO.921-韓國地名像中國

作者:圖南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棉花

去過韓國的遊客會對韓國一些地方的地名有印象,其中不少是跟中國重名的,諸如海南、梁山、晉州、麗水,活脫脫一個翻版小中國。

這反映出在過去千百年來,東亞國家來往密切,文化交流頻繁的歷史。古代半島上的政權尊奉儒學,樂律同和,士大夫們甚至以自己能夠記誦中國古典文學裡面的章句而自豪。這些半島上的地名,也承載士大夫們對詩句里描繪的詩文意境的嚮往。

今天的文章就帶大家了解一下,為什麼半島上有諸多地名跟中國的地名相同。

讀書改變命運

接近兩千多年前的朝鮮半島一分為三,東南部分是小國新羅。

由於當時朝鮮半島上並沒有自己的文字,人和人交流都是刻木為書,說得具體點就是在木板的邊緣處鑿擊幾個口,根據不同排列順序來記載信息。結果就是國王不僅要成為一個善於治國的君主,還要當個熟練的木工,對行政管理造成了諸多困擾,發明文字是當務之急。

新羅、百濟、高句麗

新羅人意外從鄰居高句麗人和百濟人那裡意外得知,西方某國的人們不僅穿得好看,還會寫字寫詩,決心虛心向學,緊緊抱住這根大腿。

公元381年,新羅隨高句麗出使前秦,565年,新羅王拿到了心念念的中原王朝的冊封,並在660年和668年,把隔壁的百濟和高句麗兩個師兄都滅了,在老師父幫助下統一了朝鮮半島。

一件新羅金冠

(來自維基百科)

但是隨著地盤逐漸變大,他們發現此前半島居民根本沒有命名所在地的習慣,地名管理混亂不堪,人流物流根本無法準確抵達。

所以統一戰爭之前的514年,新羅人選中自己山頭裡一條名叫阿石村(今安康)的地方,有樣學樣地把這裡定為「京城」,拉開了整頓版圖地名的序幕。但是要憑空想出這麼多地名,誰都有壓力,於是到了757年,景德王乾脆就從老大哥那裡「借」了一些地名。

放在整個朝鮮半島來看

安康的位置其實相當偏僻

不過這個方位也是新羅人的「根據地」

他們在行政區的劃分上照搬東方大哥的州郡體系,設置九州。許多地名今天還保留,例如當初的武州郡治光州,今天還被升級為廣域市。另外還有一大批例如廣州(今在京畿道)、江陵(今在江原道)和梁山(今在慶尚南道),中國人看了真是會心一笑。

另一種九州了解一下

不過跟中國地名經過漫長的歷史演變而來不同,半島上的地名完全是統治者簡單粗暴地按上去的。

除了居民點的名字被強行起名以外,有些山峰因為長得太高太招眼也不能倖免。

釜山附近的梁山市

看著中土文人墨客都對自己的「五嶽」津津樂道,新羅人理所應當覺得自己也要有五嶽,不然太沒文化了。於是就誕生出了「新羅版」五嶽,「東嶽」在中國指的是泰山,到了新羅就變成了吐含山、「西嶽」是雞龍山,「南嶽」是地理山、「北嶽」則是太伯山以及「中嶽」八公山。這些土味地名體現了新羅勞動人民簡單質樸的優良品格。

五嶽也來一套

等新羅滅亡以後,新生高麗接手了一個已經有模有樣有文化的國家,對中土的崇拜與日俱增,在對待地名問題時,也從簡單的效仿命名到學會了避諱。

北宋仁宗天聖年間,章太后的父親名字裡帶有一個「通」字,所以江南的通州改名為崇州(今江蘇南通)。這個消息傳到了距離汴京城直線距離一千多公里遠隔重洋的高麗,高麗人聽聞也將自己境內的通州改名宣州(今平安北道宣川)。

行政技術上一直學得有模有樣

此後,但凡有遇到宋人對皇室避諱,契丹人避諱和孔聖人避諱,高麗都會改自己城市名稱避諱,這多少有強行給自己加戲的嫌疑。

起名要有想像力

高麗末期社會崩壞,1388年李成桂將高麗給「端」了,但是他自己並不登基,而是扶持了高麗的末代子孫上台,過幾年又把那人拉下台。李成桂這種做法說明他內心極為矛盾,自己滅了高麗想當王,但是又害怕名不正言不順,登基之後被天下共誅。

供奉李成桂肖像的全州慶基殿

他需要一個「神」來當靠山,代表上天來讓他登基合法合理,老大哥自然是首選。

1392年,李成桂擬定「和寧」和「朝鮮」兩個國號,然後擺出一副自己有選擇困難綜合征的樣子,馬上派使者跑到南京要朱元璋定奪賜名。朱元璋原本討厭這種篡權的事情,但他一貫不主張出兵朝鮮,最後批複:「東夷之號,惟朝鮮之稱美」,然後將「朝鮮」作為國號御賜給李成桂。

大明對朝鮮的拉攏還是很有益處的

在明朝危急之時朝鮮也長期是堅定的盟友

得到大皇帝冊封,半島步入朝鮮時代,在「事大主義」的影響下,半島的地名迎來了新一步定名。

李氏朝鮮借鑒了中國傳統的政區「道」這一制度,將半島分為八道。為了進一步向正統大明看齊,朝鮮「批量進口」大明的不同方位的著名地名,然後按照「同位置代入」的方法命名半島不同城市。

「道」也一直延續到了今天的韓國

比如半島南部出現了合浦縣、南海縣和全州府。合浦這個地名來自廣西南部的合浦縣,以出產珍珠聞名。半島北部也出現了名稱相同的會寧和德州等地;半島中部則有金陵(今京畿道金浦)、溫州和桃源等地名。

這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地名就是平昌,這個舉辦過冬奧會的城市地名則來自四川平昌縣,倒是和北京昌平沒什麼關係。

能很快令你反應出一個國內地名的韓國地名

可以說非常之多

相對於以往統治過半島的新羅和高麗,到了李氏朝鮮時期,漢文化已經深入朝鮮士大夫的骨髓里。1446年,世宗大王李祹創造現在通行半島的諺文,並下令推廣。

《訓民正音》來一本

但是當時士大夫極度厭棄諺文,紛紛上書指責諺文是讓朝鮮「近夷狄而遠中華」,諺文也被他們稱為「螗螂之丸」,而漢字則被稱讚為「蘇合之香」。朝鮮的士大夫們以說漢語寫漢字為榮,爭相用漢字吟詩作對,附庸中土風雅。而中土詩句里描繪的那些秀麗美景,例如江南和名山,這些更是士大夫們朝思夜想而不可見的牽掛。

諺文化是艱難的,去漢文更是艱難的

中土遙遠,看不見那些承載千年的詩意的美景,士大夫們就在自己的地盤發揮想像力。

朝鮮的「兩班」子弟,看到全羅道順天都護府,山水奇麗,風光秀美,就把那裡稱為「小江南」。而平安道成川都護府附近,剛好有十二座陡峭挺拔的山峰,像極了詩句里長江三峽巫峰景色,朝鮮詩人們就把那裡稱為「巫山十二峰」。對於自己引以為豪的首都漢城,朝鮮士大夫就把首都附近地區定為京畿道。

最後,皇宮景福宮也要修得左右對稱。儘管景福宮屋頂不能用黃瓦,規模不能超過紫禁城。但是士大夫們都認為建築格調絕不能輕易認輸。

首爾景福宮

地名不好都賴別人

1910年,日韓合併。朝鮮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為了斬斷朝鮮半島同中國的關係,同時也壓制朝鮮人復國的想法,日本強行將漢城改名為京城。

李垠、李鍵、李鍝參拜靖國神社

他們都是李氏朝鮮的王族

二戰後,朝鮮半島南北獨立建國,特殊的夾縫生存歷史讓韓國人心中蒙上一層恥辱,狹隘民族主義開始盛行起來,韓國掀起了地名「去殖民地化」和「去漢化」的浪潮。1946年剛剛獨立的韓國將自己的首都定名為「首爾」,但是漢譯名稱依然是「漢城」。

1968年,韓國朴正熙政府重建光化門

並將「光化門」三字用韓文書寫

2006年用數字技術還原了漢字字體

到了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韓國經濟飛速發展,一躍跨入發達國家的行列,還舉辦奧運會,民族自尊心空前膨脹,地名「去漢化」進入新的高潮。但是很多來源於漢文化的地名已經深入韓國人的生活,整個朝鮮半島的重要古迹和歷史建築上面的文字基本都是漢字,根本改不完。

小機靈鬼政客們總能找到操作空間,他們認為改地名是最好煽動民族主義從而提高支持率的方式,於是一再鼓吹將地名「去漢化」擺在朝核問題相同的地位來處理。2005年,剛剛當選首爾市長的李明博正式提出要更改韓國首都的漢語譯名,從「漢城」改為「首爾」。

這一做法馬上招致包括韓國國內學者在內的多方輿論的反對。反對原因其一就是必要性,漢城這個名字是幾百年前朝鮮國王自己命名的,現在覺得名字不好還隔著一片海洋賴上別人,根本沒有必要。

其二在於漢文化圈影響全世界十幾億人口,漢城這個名字都被叫了幾百年,突然改名的話會造成認知混淆,很多交通和旅遊名城都要跟著改變,大幅降低城市知名度。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到今天為止,華人圈裡很多人都不知道漢城奧運會和首爾有什麼關係。

原因三則是讀音問題,作為一個首都,譯名要講究上口、響亮和清晰。「漢城」聽起來清晰大氣,而「首爾」發音相對比較弱,況且從文化聯想來看,「首爾」這個名稱意思只是首都,並不能讓人聯想到這是一個歷史上千年的古老城市。

最後的原因則是改名連鎖反應,「漢城」改名之後,勢必會不斷有政客拿著「漢江」和「漢山」等中韓名稱說事兒,如果要改名,韓國人民生活就要徹底亂套了。

當然最後,「漢城」還是改名為「首爾」了。隨著後來韓國國內教學界發現「去漢化」的嚴重後果後,「去漢化」運動開始偃旗息鼓。近年來,漢字教育在韓國教育當中有復興的趨勢,在一些跨國財閥,會漢語的員工變得炙手可熱。

至於那些半島漢文化影響下的地名,以及背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教養,則待日後韓國人自己去直面吧。

*本文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據說地球人民都關注分享我局了(⊙v⊙)

地球知識局微信公號:地球知識局

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地球知識局 的精彩文章:

蘇南為什麼政治地位這麼低?
你知道嗎,印度的空氣污染世界第一,在這裡尤其嚴重

TAG:地球知識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