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三個心學智慧,學會一個即可受用終生!

三個心學智慧,學會一個即可受用終生!

陸王心學,即指以南宋陸九淵與明代王守仁心學為代表的學術流派,由陸九淵創立,至王守仁集大成。經過長期發展,形成一個中國哲學特有的、以儒家倫理道德學說為核心的、龐大而嚴密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體系。從南宋到明初,陸王心學盛極一時,曾一度統領著中國儒家的半壁江山。

而到了近現代,心學智慧依然被後世的人們所發揚和傳承。尤其是陽明心學,其內里所蘊藏的獨特的教育思想和方法,對現代教育思想的深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今天,咱們就來分享下陽明心學中的三個智慧點,希望能夠幫助大家解除人生之困惑。

1,不思善惡,良知自在澄清

三個心學智慧,學會一個即可受用終生!

不思善惡,而保持心中的良知清凈自在,去除那些自私自利,刻意追求之心。所以有不思善,不思惡中用致知的功夫,就已經涉及思善的問題。善惡本來就在致良知中,良知有,善良在。良知無,邪惡生。

欲求寧靜,寧念無生,這正是自私自利,刻意追求的毛病,因此慾念欲生,心越不寧靜。良知只有一個,它自然分辨善惡,哪裡還有什麼善惡可想?良知原本是寧靜的,現在卻又添了一個求寧靜,良知原本是充滿生機的,現在卻又添了一個不生雜念,不但聖學的致知功夫不是這樣,就連佛教也不主張這樣刻意追求。

只要一心在良知上,從頭到尾,無始無終,就是前念不滅,後念不生。

2,良知自在心中,不可外求

良知本來就是自然光明的。本質不美的人,身上缺點很多,遮蔽很多,不容易顯現出光明。本質美好的人,缺點原本就少,沒有那麼多遮蔽,稍微用些致知的功夫,這些良知就澄澈。

三個心學智慧,學會一個即可受用終生!

良知就是道。良知自在人心中,不管是聖賢還是普通人都是如此。如果沒有物慾牽累遮蔽,單憑良知發揮運行,就是道。但是普通人大多數被物慾遮蔽,不能遵循良知,不能看到良知而行。

君子求學是為了提高自己,從不憂慮別人欺騙自己,只是永遠不欺騙自己的良知罷了。不擔憂別人對自己不誠信,只是永遠相信自己的良知。不去尋求預先察覺別人的欺詐和不誠信,只是永遠努力體察自己的良知。因此,君子不欺騙自己,良知就真誠而不虛偽,君子真誠,良知就能清澈。君子相信自己,良知不受迷惑而清澈,這樣就能真誠了。

常見常照的良知就像高懸的明鏡,萬事萬物的美醜都無法在它面前隱藏,為什麼這樣說呢?良知不欺詐而真誠,也就不能容忍欺騙,遇到欺騙就能覺察。良知自信明朗,也就不能容忍不誠信,遇到不誠信就能察覺。如果能至誠,就能做到無知而又無所不知,就不必說可以前知了。

3,保持中正之氣,多反省自己

若你有官司事務,就從官司事務上學習,這才是真正的格物。例如審理一案件,不能因人應對無理,起了怒心;不能因人言辭圓滑,起了喜心;不能厭惡他的囑託,加倍懲罰;不能因人請求,就勉強答應他;不能因自己事務繁雜成多,就隨意斷案;不能因旁人詆毀羅織罪名,就隨著他們的意思斷案。這些情況都是私慾的表現,只有自己知道,必須精細地體察糾正,唯恐心中有一點偏奇,錯判是非,這就是格物致知。如果離開了具體事物去學習,反而會落空。

三個心學智慧,學會一個即可受用終生!

憤怒、焦躁、抱怨、嫉妒等幾種情緒,人心中怎麼會沒有呢,只是不「應該有」罷了。人在憤怒時,多一分意思就會過於憤怒,不是認識和把握廓然大公的本體。因此有所憤怒,就不能保持中正。現在對於憤怒、焦躁、抱怨、嫉妒等情緒,只是做到物來順應,不要有一分刻意,心體才能「廓然大公」,才能得到本體的中正。就像外出看到別人相鬥,對於錯誤的一方,我心中也感到憤怒。然而雖然憤怒,卻心中廓然,不曾動氣。現在對別人發怒時,也應該如此,方才是中正。

學習一定要反省自己,如果只是責怪別人,只看到別人的不對,就看不到自己的錯誤。如果能反省自己,才能看到自己有許多不足之處,哪還有時間責怪別人呢?不要只去議論別人的對錯,要責怪別人的時候,就將它當作一個大的私慾,克除掉才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哲學詩畫 的精彩文章:

10個你必須要知曉的定理啟示,以後早晚能用上!
什麼叫認知重構療法?不懂的趕緊來看看吧

TAG:哲學詩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