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科舉二三事兒」!

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科舉二三事兒」!

來源︱喜馬拉雅APP 喜馬講書的精品課《喜馬講書》

編輯︱Naivasha

中國古代的社會階層,結構非常扁平,籠統來說只分為兩類人:能做官的士,和做不了官的民。一個人的身份想要有所躍升,可以說基本只有科舉這一條路。

科舉的誕生和演變

科舉制度創立於隋朝,用分科學習、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科舉在創立之初設立了很多的考試科目,目的是選拔出不同專業的人才。

然而,從唐代後期開始,科舉中的一個分科,考察思辨能力的進士科,地位逐漸上升,成為最重要的一科。到宋代王安石變法時,乾脆廢除了其他科目,只保留進士科一科,也就是我們今天熟悉的科舉。

進士科對考生的要求,不僅是熟讀儒家經典,還要能靈活運用儒家智慧,解決國家行政中的實際問題。因此,科舉制度經過唐宋兩代的發展,也就將人才的定義變得狹窄又精準了。

科舉成為社會流動的指揮棒

科舉功名直接對接國家的官僚體系,而當官之後,一個人的社會和經濟地位,就會發生徹底改變。

明清科舉制度規定,獲得舉人功名就可以被授予下層官職,即八至九品的地方官吏。而獲得進士功名則會自動成為中層官員的一份子,也就是四至七品的中央和地方機構要員。

明清時期,對於出身貧寒的人來說,科舉可以說是他們實現向上流動的唯一途徑。據統計,通過進士功名進入仕途的官員中,出身於貧寒家庭的比例,在明朝前期佔到一半以上。清朝中期,則平均維持在30%-40%之間。

無論是貴族的後代,還是高級文官的後人,榮耀和特權都不能無條件的永遠承襲下去。所以,要想不讓自己的階層下沉,最保險的方式就是讀書考試。科舉絕對是一條時刻抽打人的「鞭子」。稍有懈怠,就算是書香門第,也可能萬劫不復。

一些官宦家族的後代,往往注重享受權貴階級的生活方式,消磨了在科舉事業上的進取心。整個明清時期,出身名門望族的進士,平均只佔進士總數的5.7%。名門望族普遍向下流動的情況,使得整個社會存在著悲觀的情緒,感嘆「富不過三代」。

科舉的最終衰落

從清代康乾盛世開始,人口急劇膨脹,科舉的壓力陡然增加,科舉錄取率的增長遠遠不及人口的增長率,既然科舉是當時社會流動的指揮棒,那麼帶來的結果,就是社會流動率呈現整體下降的趨勢。失意的文人成了社會不穩定因素。

太平天國運動前後,政府為了解決財政困難,大開捐納之門,有錢人為政府輸送軍餉,換取未來出任官員的機會。

另一方面,國家因為動亂,財政吃緊,所以鼓勵有錢人花錢買官,以至於當時即便是通過科舉獲得功名,如果不捐納一定數目的錢財,也沒有當官的機會,財富逐漸超越科舉,成為決定人們向上流動的主要因素。

科舉在亂局中失去了優越性,對出身貧寒的下層人士,社會表現出越來越不友好的一面。到了太平天國運動之後,科舉作為社會晉陞指揮棒的作用大為削弱。

由於整體的發展停滯不前,農業經濟被巨大的人口體量吞噬,中國實際上出現了社會整體向下流動的趨勢,這是科舉制度本身無法克服的。

在深刻的社會危機下,科舉被西方新式教育所取代是不可避免的。1905年,清政府宣布停廢科舉,中國社會對於新式教育,以及社會流動的構想和實施,由此轉入了全新的局面。

關於主播:

《喜馬講書》,忠實傳遞價值,解讀全球好書。《喜馬講書》讓你的讀書成本趨近於零。專業編輯團隊,為你優中選優,挑出1000本各領域經典好書。每本書25分鐘精華音頻呈現,無需額外時間,隨時隨地聽完一本。各領域專業撰稿人,歷時200小時打磨講書稿,你想讀卻啃不下的書,我們通通幫你讀!

關於喜馬拉雅:

喜馬拉雅,中國知名音頻平台,4.8億用戶的共同選擇。不用看,聽喜馬拉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芝士書局 的精彩文章:

喜馬拉雅獨家冠名《聲臨其境2》,身「聲」合一 備受矚目
劉敏濤《聲臨其境》奪冠:單親媽媽,我的中年叛逆來得剛剛好!

TAG:芝士書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