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四禪八定(3)第三靜慮

《瑜伽師地論》四禪八定(3)第三靜慮

《瑜伽師地論》四禪八定(3)

第三靜慮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三:

一、釋經說

一、一、四靜慮

一、一、三、第三靜慮

一、一、三、一、釋離喜

複次彼於喜相深見過失,是故說言於喜離欲。

釋遁倫集撰《瑜伽論記》卷第八(之上):「解第三靜慮中,舍念正知皆治於喜,不同小論正知防當地樂。泰云:初二定中並無離喜樂及令意識聚無分別樂,雖有舍受而與喜尋伺間起非無間舍。基云:第三靜慮已下無如此樂及無間舍者,已下有樂,體是喜,適悅身心為異。今第三靜慮中適悅心亦名樂,以樂極故,故言下地無是樂,下地內中雖有舍不別顯名。又有間故非無間舍,故言無,非有間舍亦無名無舍也。」

初禪、二禪都解釋完了,現在解釋「第三靜慮」。初禪有尋有伺靜慮,二禪無尋無伺靜慮,第三禪是「離喜妙樂地」,先解釋「離喜」。

「複次彼於喜相深見過失」成就二禪的禪師,常常在初禪、二禪裡面訓練入定、住定出定,訓練久了知道喜有過失,所以要棄捨喜了。「是故說言於喜離欲」,不歡喜喜了這叫作「離喜」,就是有厭離心了。

延伸閱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一:「複次,離喜住舍、正念、正慧、身受樂,聖應說舍第三靜慮具足住,是名第三天道。離喜者:問:得第三靜慮時,總離第二靜慮諸有漏法,何故但說離喜耶。答:以喜為上首,總離第二靜慮諸有漏法,故偏說喜。1.複次,以喜難斷難破難可越度,故偏說之。2.複次,以喜多諸過患熾盛堅牢,是故偏說。3.複次,以喜離第二靜慮染時,極為障礙系縛留難,如暴獄卒,故偏說之。4.複次,諸瑜伽師專為對治喜故修第三靜慮,是故偏說。5.複次,諸瑜伽師憎厭喜故總舍第二靜慮,故偏說之。6.複次,喜上地無餘法容有,故偏說喜。由如是等種種因緣,唯說離喜。」

一、一、三、二、釋住舍念正知

一、一、三、二、一、住舍

一、一、三、二、一、一、辨相

又於爾時遠離二種亂心災患,能於離喜第三靜慮攝持其心。第二靜慮已離尋伺,今於此中復離於喜,是故說言安住於舍。

「又於爾時」,由二禪進修三禪的這個人,這時候「遠離二種亂心災患」,尋伺、喜是二種亂心,遠離尋伺與喜二種會擾亂心的災患。

「能於離喜第三靜慮攝持其心」,「能於離喜」的「第三靜慮」;第三靜慮把喜棄捨了。「攝持其心」,用定的力量控制自己內心不喜。要遠離二種亂心災患,不高興喜的災患、棄捨喜,所以對第三禪的靜慮「攝持其心」,就是不要這個喜。

「第二靜慮已離尋伺,今於此中復離於喜,是故說言安住於舍」,就是第二靜慮的時候已經遠離了初禪的尋伺的災患。「今於此中」,今於第三禪裡邊「復離」了第二禪的喜,第二禪的喜也不要了。「是故說言安住於舍」,這個「舍」字就這麼講。現在三禪對初禪來說,棄捨了初禪的尋伺;對二禪來說,棄捨了二禪的喜。能於離喜第三靜慮攝持其心,因此說:安住於舍。舍,是指棄捨尋伺與喜,稱為舍。

韓清凈《披尋記》:「遠離二種亂心災患者:尋伺及喜,能擾亂心障無間舍,是名二種亂心災患,如下自釋應知。

「遠離二種亂心災患者:尋伺及喜」,心裏面有尋伺有喜,能擾亂心,障礙無間的舍的境界;到了第三禪的時候,他的寂靜的力量是更深了,所以感覺到二禪的喜於定是不合適的。所以從這裡看出來,二禪的三摩地的定和三禪來對比,三禪是更深了,要安住於舍。「是名二種亂心災患如下自釋應知」。

一、一、三、二、一、二、料簡

如是二法能擾亂心障無間舍。初靜慮中有尋伺故,令無間舍不自在轉;第二靜慮由有喜故,令無間舍不自在轉。是故此舍初、二靜慮說名無有。由是因緣,修靜慮者,第三靜慮方名有舍。

「如是二法能擾亂心障無間舍」,這二種法:尋伺是一法、喜是一法,「能擾亂」心,使令不成就無間斷的舍。「初靜慮中有尋伺故,令無間舍不自在轉」,初靜慮也有三摩地,也有心一境性,也是有舍;但是那個舍為尋伺的動亂使令它受到干擾,不能自在的成就。「第二靜慮由有喜故,令無間舍不自在轉」,第二靜慮也有無間舍,但是為喜所動亂,無間舍不能自在的現前。

「是故此舍初、二靜慮說名無有」,所以在第三禪,棄捨了初禪和二禪那二個災患,所以叫作「無有」,沒有尋伺也沒有喜。「由是因緣,修靜慮者,第三靜慮方名有舍」,由這個因緣;就是棄捨了尋伺、喜,所以第三禪了才叫作「有舍」;初禪二禪還不能說有舍。這是說出來什麼原因第三禪才「有舍」,初禪、二禪為什麼沒有舍呢?因為還有尋伺的干擾,有喜的動亂,所以不能說是有舍。

一、一、三、二、二、住正念正知

由有舍故如如安住所有正念,如是如是彼喜俱行想及作意不復現行。

由於第三禪的這位禪師有「舍」的功夫,所以「如如安住」,如是如是安住在第三禪的正念,就是沒有尋伺也沒有喜的「正念」。「如是如是彼喜俱行想」,彼二禪的「喜俱行」的「想」,就是想和喜是同時的,兩個在一起活動所以叫「喜俱行想」。「及作意」,及喜的作意;喜的現前、想的現前要有作意心所,由作意心所才引出來喜的現前、引出來想的現前。喜、和想、和作意「不復現行」,由於正念的力量,使令他們不再出現了,所以就叫做「舍」,叫做「正念」,叫做「正知」。第二靜慮的喜及與喜同時活動的想及作意都不會再現行了。

韓清凈《披尋記》第三靜慮方名有舍者:《顯揚論》說:問:念正知舍一切處有,何故於初靜慮等不說耶?答:初靜慮中,由尋伺門所引發故,雖有不說。第二靜慮中,有踴躍自體之所作業,及心所有少分煩惱所纏覆故,總以內等凈名顯之。第三靜慮中,彼心所有少分煩惱皆遠離故,顯彼自相,故經中說,遠離喜貪。(顯揚論十九卷十二頁)。由是當知,第三靜慮名有舍義,及彼初二靜慮名無舍義。又顯揚說:謂於已生喜想及作意不忍可故,有厭離故,不染污住心,平等心,正直心,無轉動而安住性,名住於舍。(顯揚論二卷六頁)其義應知。

《顯揚聖教論》卷第十九:「問:念正知舍一切處有,何故於初靜慮等不說耶?答:初靜慮中由尋伺門所引發故,雖有不說。第二靜慮中有踴躍自體之所作業,及心所有少分煩惱所纏覆故,總以內等凈名顯之。第三靜慮中彼心所有少分煩惱皆遠離故顯彼自相,故經中說遠離喜貪。初靜慮中雖離欲貪未離喜貪,第二靜慮中雖離尋伺貪未離喜貪,第四靜慮中即此舍念極善清凈顯了,是故於諸靜慮中如其所應彼差別應知。」

http://tripitaka.cbeta.org/T31n1602_019

「第三靜慮方名有舍者:《顯揚論》說:問:念正知舍一切處有,何故於初靜慮等不說耶?」正念、正知、舍「一切處有」,從開始修定到成就非想非非想處定,三法(正念、正知、舍)都一直有的,什麼原因「初靜慮等不說」呢?它沒有說有念、有正知、有舍呢?

「答」、回答:「初靜慮中由尋伺門所引發故,雖有不說」,初靜慮是怎麼成就的?是由尋伺為門而成就的,就是由修不凈觀才成就了初禪,才引發了初禪;雖然是有念、正知、舍,但是不說;因為被尋伺擾亂了,相不明顯所以不說。

「第二靜慮中有踴躍自體之所作業,及心所有少分煩惱所纏覆故,總以內等凈名顯之」,第二靜慮裡邊「有踴躍自體的喜」,有喜就有動亂相「之所作業」。「及心所有少分煩惱」,初禪、二禪都有欲的煩惱「所纏覆故」,念、正知、舍被喜之少分煩惱所纏覆。「總以內等凈名顯之」,就是用「內等凈」的名字顯示那裡面有念、有正知、舍而已;不明白地標示出來這念、正知、舍的名稱。

「第三靜慮中,彼心所有少分煩惱皆遠離故」,把初禪、二禪的煩惱都棄捨了。「顯彼自相」,就把念、正知、舍的相顯示出來。「故經中說,遠離喜貪」,所以經中說:喜令有貪,三禪把二禪的喜貪棄捨了。(顯揚論十九卷十二頁)那上面這麼說的。「由是當知第三靜慮名有舍義,及彼初二靜慮名無舍義」,「有」和「無」的原因就這樣子。

《顯揚聖教論》卷第二:「又如經說,由離喜故住舍念正知及樂身正受,聖者宣說成就舍念樂住,第三靜慮具足住。離喜者,謂或緣離第二靜慮欲增上教法,或緣彼教授為境界已,見第二靜慮喜相過失。住舍者,謂於已生喜想及作意,不忍可故,有厭離故,不染污住心,平等心,正直心,無轉動而安住性。」

「又《顯揚》說:謂於已生喜想及作意,不忍可故」,第三靜慮的修行人,對已生的喜想與喜的作意,不接受。「有厭離故,不染污住心;平等心、正直心無動轉而安住性,名住於舍」,厭離喜想和喜的作意,心裡沒有喜的染污,心平等、心正直,一個方向,沒有轉變動搖,這時心寂靜的安住,這是形容三禪的舍的相貌。(顯揚論二卷六頁)「其義應知」。

若復於此第三靜慮不善修故;或時失念,彼喜俱行想及作意時復現行,尋即速疾以慧通達能正了知;隨所生起能不忍受,方便棄捨除遣變吐,心住上舍。是故說有正念正知。

「若復於此」,若這位由二禪進修第三禪的人,這個人「復於此」又對於此第三靜慮「不善修故」,修得不是那麼善巧。「或時失念」,怎麼叫做「不善修」呢?「或時失念」,有的時候失掉了「念」;失掉了「無喜」。現在失掉了無喜的念,「彼喜俱行想」,彼和喜俱行的「想」、和喜俱行的「作意」,「時復現行」又活動出來了;心裏面又有喜了,又有喜想及作意了。

「尋即速疾以慧通達」,要立刻地、很快地「以慧通達」,有正知的智慧通達。「能正了知」能知道,能知道現在心裡有喜是不對的。「隨所生起能不忍受」,喜是生起了,但不接受喜。「方便棄捨除遣變吐」,用這個念的方便「棄捨除遣變吐」,用呵斥的方法來棄捨喜,除遣它的現行,變吐是除遣它的相續。

「心住上舍」,這時候內心裏面安住在上舍的境界,上是指平等正直無轉動而安住性,這樣的舍是很殊勝,所以叫「上舍」。「是故說有正念正知」,因此說第三靜慮有正念、正知。

延伸閱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一:「住舍、正念、正慧者:舍謂行舍,正念謂勝善念,正慧謂勝善慧。」

一、一、三、三、釋有身受樂

彼於爾時,住如是舍、正念、正知,親近、修習、多修習故,令心踴躍俱行喜受便得除滅,離喜寂靜、最極寂靜,與喜相違心受生起,彼於爾時,色身、意身領納受樂及輕安樂,是故說言:有身受樂。

解釋「有身受樂」。「彼」第三禪的禪師,到那個時候內心安住在「舍」的境界,「正念、正知」具有離尋伺與喜的正念,能正確的知道自心的境界。「親近修習」,親近舍、正念、正知,修習而又「多修習」,就是精進地這樣用功了。「令心踴躍俱行喜受便得除滅」,就使令心「踴躍」的動的境界的喜的感覺「便得除滅」,就把它究竟地驅逐了。「離喜寂靜」,心裏面沒有喜的動亂,心裏面很寂靜,是「最極寂靜」。「與喜相違心受生起」,和動亂的喜是相違背的,這個時候是寂靜、極寂靜的境界,這樣的感覺現出來了。「寂靜、最極寂靜」實在是心的感覺。

「彼於爾時,色身、意身領納受樂及輕安樂,是故說言:有身受樂」,「彼於爾時」那個時候,色身和意身「領納受樂」;「色身」因為這個人是欲界的人,有在欲界生理的身體和這了別性的意身,這兩個都叫做身。「領納受樂」能領受了樂。「領納受樂」是一種樂,另外還有輕安樂,這是兩種樂。「是故說言:有身受樂」。

韓清凈《披尋記》:「離喜寂靜至有身受樂者:此顯樂受最勝微妙,遍身心轉。初二靜慮由有喜故,心無樂受。今此不爾,是故說言:離喜寂靜、最極寂靜,與喜相違心受生起。如是樂受,由依阿賴耶識及彼轉識相應俱轉,是故說言:色身、意身領納受樂及輕安樂。當知此中,色身、意身總集名身,是故經說有身受樂。

「離喜寂靜至有身受樂」這一段文,「此顯樂受最勝微妙遍身心轉」,這文是顯示樂受最殊勝而且非常微妙,遍於整個身心生起。「初二靜慮由有喜故心無樂受」,初靜慮和第二靜慮都是有喜的,「心無樂受」,心是沒有樂受的。「今此不爾」第三禪的人不是;心裡也有樂受。

「是故說言離喜寂靜」,所以說這第三禪是離開了喜,心裏面得「寂靜、最極寂靜」的境界,「與喜相違心受生起」。

「如是樂受由依阿賴耶識及彼轉識相應俱轉,是故說言色身意身領納受樂及輕安樂」,所以這個文字上說「依阿賴耶識及彼轉識」,這個時候這個人的前五識是不動了,所以說「轉識」就是第六意識了。

「相應俱轉」,這時候是阿賴耶識和意識互相和合地現前。

「是故說言色身意身領納受樂及輕安樂」,這樣說色身受樂和意身受樂,就是分出來兩種樂;一個是身受樂,一個是輕安樂。輕安樂就是第六意識;身受樂就是阿賴耶識執受的色身。

「當知此中色身意身總集名身」,色身與意身,總名為身。「是故經說有身受樂」,經上這樣說「身受樂」。

延伸閱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一:「身受樂者:身謂意身。有作是說:意有樂時,亦令大種所造色身有適悅樂。此即意識相應樂受名身受樂。」

一、一、三、四、釋聖宣說具足舍等

一、一、三、四、一、辨不共相

第三靜慮已下諸地、無如是樂及無間舍。第三靜慮已上諸地、此無間舍雖復可得,而無有樂。下地樂舍俱無有故,上地有舍而無樂故,是故說言於是處所。謂第三靜慮,諸聖宣說;謂依於此已得安住補特伽羅,具足舍念及以正知住身受樂,第三靜慮具足安住。

「第三靜慮已下諸地」,就是初靜慮、第二靜慮。「無如是樂」,初靜慮、第二靜慮沒有第三禪的樂,沒有色身與意身的樂。「及無間舍」,也沒有第三禪的舍;初禪、二禪都沒有樂和舍。「第三靜慮已上諸地」,就是第四靜慮,連無色界四空定。「此無間舍雖復可得」,雖然有這樣的無間舍。「而無有樂」,有舍而沒有樂。「下地樂舍俱無有故」下邊初禪、二禪的舍和樂都沒有,「上地有舍而無樂故」,「是故說言於是處所」,所以佛在經上說:在此處所。

「謂第三靜慮,諸聖宣說」,對於第三靜慮的樂,「諸聖」佛教的聖人。「謂依於此已得安住補特伽羅,具足舍念及以正知,住身受樂」,佛和佛弟子就是這樣說:已得第三禪安住的人,具足了舍、念、正知、還有身受樂。「第三靜慮具足安住」,這個人具足的安住在第三靜慮了。

一、一、三、四、二、釋諸聖名

言諸聖者:謂佛世尊及佛弟子。

佛世尊及佛弟子,這叫做「諸聖」。

韓清凈《披尋記》:「是故說言於是處所等者:謂唯第三靜慮有舍及樂,為佛世尊及佛弟子所宣說故。

第三靜慮有舍,同時有身樂心樂,這是佛世尊與佛弟子所宣說的。

延伸閱讀: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八十一:「聖應說舍者:聖謂諸佛及聖弟子,應為他說,應自住舍。問:聖於諸地皆應說舍,何故唯說第三靜慮。答:第三靜慮具自他地二種留難,故偏說之。他地留難者:謂第二靜慮喜,漂沒輕躁如邏剎斯,能令瑜伽師於第二靜慮離染衰退,故說應舍,勿為此喜之所留難。自地留難者:謂第三靜慮樂,生死樂中此樂最勝,諸瑜伽師染著此樂,不求上地勝妙功德。故說道者:為初習業諸瑜伽師,說此樂受是留難處不應染著。複次,佛及弟子應為他說第三靜慮自地、他地,留難過失勸他令舍,是故名為聖應說舍。謂為他說第三靜慮有勝樂受,能令眾生染著迷悶,不求上地勝妙功德,汝等應住正念正知,勿為此樂之所留難。亦為他說第二靜慮有勝喜受,能令眾生漂溺輕躁退失第二靜慮離染,汝等應住正念及舍,勿為此喜之所留難。如舊商主為新商人說諸國邑所有過患,謂如是國如是邑中,多諸淫女、博戲、矯詐、酒肆、賊難應遠防之,勿令汝等喪失財貨。第三靜慮具足住者:謂得、獲、成就第三靜慮善五蘊,得、獲、成就名具足住.。」

喜歡作者請掃碼

文|觀諸法如 校勘|如義 排版|如梵 編輯|如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2019年的選讀書單
佛菩薩的神通 見死生智通(1)辨所見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