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春天萬物生: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春天萬物生: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春天萬物生: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更多圖片

白居易

誰道群生性命微,

一般骨肉一般皮。

勸君莫打枝頭鳥,

子在巢中望母歸。

春天馬上就要到了,春暖花開,鳥兒鳴唱,民間有「不打三春鳥」之說。三春指孟春、仲春、季春,鳥兒通常在這個時節產卵孵子,這時若打死一隻鳥,即一窩小鳥傾巢而亡。

春季是候鳥遷徙最活躍的時節,也是鳥類繁殖的關鍵時期,如果人們在這時對它們進行捕獵,勢必會對鳥類種群的生存和繁衍造成危害。正值萬物生長的季節,草木方長不折,蟲獸啟蟄不殺,天心唯仁。給它們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來回報大自然對人類的恩寵。

春天萬物生: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在宋徽宗宣和年間,有個很有錢的商人,名字叫楊序。在二十八歲的時候,夢見一位神人告訴他說:「你再過十天,就要死了。但是你能夠救活一萬條生命,可以免死。」楊序說:「在這短短的十天內,要救活一萬生命,恐不容易做滿這數。」神人說:「佛經上說,魚的卵,沒經過鹽腌的,就是經過三年,還可以孵化生出魚來,你為什麼不考慮考慮這個呢?」

春天萬物生:勸君莫打枝頭鳥,子在巢中望母歸!

於是楊序就把神人的話特別醒目地寫在大路旁的牆壁上,讓人都知道不要用鹽腌魚卵;還看見人殺魚時,就討取魚卵,仍到江 中,一個月後,他又夢見神人,說:「你已救活億萬生命,數目已經夠了,你的壽命已經得到延長。」後活九十歲才死。

魚類產卵季節在南北各地有所不同,南方地區的珠江流域產卵盛期為2-3月;長江流域為4-5月:黃河流域5-6月;東北地區為6-7月,產卵期一般可持續2個月左右。 一般情況下,3—6月為魚的產卵期,此時魚類能生大量魚卵。在魚卵期適當減少魚類的捕殺食用,讓魚自然繁衍,能加固食物鏈的發展。

產卵季節在南北各地有所不同,南方地區的珠江流域產卵盛期為2-3月;長江流域為4-5月:黃河流域5-6月;東北地區為6-7月,產卵期一般可持續2個月左右。一般情況下,3——6月為魚的產卵期,此時放生魚類也能放生大量魚卵。

我們只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來回報給我們帶來歡樂的自然水域,保護魚類資源,從我們自身做起-------放生產卵期的魚,給他們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

一尾產卵的魚,能產幾萬至幾十萬尾魚苗,放生產卵期的魚意義重大。我從一些水產養殖的書籍上查閱了一些常見魚種的產卵期以供大家參閱。

青魚:產卵期5~7月,產卵量40~600萬粒/尾。

草魚:產卵期5~7月,產卵量30~100萬粒/尾。

鰱魚:產卵期4~6月,產卵量20~170萬粒/尾。

鱅魚:產卵期5~7月,(親魚體重)每千克產卵量10~12萬粒。

鯽魚:產卵期4~7月,盛產期5月,產卵量20萬粒/尾。

鯉魚:產卵期5~6月,產卵量24萬粒/尾。

鯰魚:產卵期5~6月,產卵量5000~2萬粒/尾。

黑魚:產卵期6~7月,產卵量5~6萬粒/尾。

只要碰到煮魚或路過水產攤位,將別人丟棄的魚子直接投到水裡,就可保全無數生命,陽光的能量能幫助它成熟及孵化。(如果恐怕被其他動物吃了,可將魚子淺淺埋在水邊沙泥中,但是不要離開水;或把乾淨鬆軟的細泥和魚子拌在一起,晾開放在稻草上邊,投進河水中較淺的地方。)

印光大師也屢次提及戒殺放生一事,勸導人們善待生命。如下面這篇,對戒殺放生進行了深入分析。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當作佛。佛視一切眾生皆是佛,故梵綱經雲,我是已成佛,汝是未成佛,若能如是信,戒品已具足。以能信自己是未成之佛,必定要改惡修善,發自利利他之大菩提心,以期斷盡煩惑,親證即心本具之真如佛性。能信一切六道眾生是未成之佛,必定要極力勸導,互相維持於同類,決無相爭相殺之之惡作。必定要戒殺護生,大設方便於異類,決無食彼益我之慘心。人由不知自己,與一切眾生,皆是未成之佛,故不惜殺人盈城盈野以相爭,與殺彼之身,以期悅我之口腹也。世人殺生習以為常,大小事體,皆須行殺。祭神祀祖,養親待客,無肉則不能為禮。以極苦極慘之事加諸物,用表我之誠墾孝敬。在迷情邊論,則尚有可取。在實際上論,則大為可憐也。以一切眾生,從無始來。輪迴六道,互為父母、兄弟、妻子、眷屬,互生。互為怨家對頭,循環報復,互殺。佛於諸大乘經中,屢為勸誡,而見聞者少。即得見聞,而信受奉行者更少。於是佛以大悲,現諸異類。供人殺食。即殺之後,現諸異相,俾一切人,知是佛現,冀弭殺劫,以安眾生。如蛤蜊、蚌殼牛腰、羊蹄,豬齒、 鱉腹,皆有佛棲。驚人耳目,息世殺機,載藉所記。何能備述。未殺之前,均謂是畜,即殺之後,方知是坲。是知殺生,不異殺佛,即非佛現,亦未來佛,殺而食之,罪逾海 岳,急宜痛戒,庶可解脫。須知人物雖異,靈蠢互性,蠢人識暗,靈物智明。五倫八德,固不讓人,其誠摯處,比人更深。敢以我強,殺食其肉,致令未來,常受人食。歷觀史藉,自古及今,凡利人利物者,子孫必定賢善發達。凡害人害物者,子孫必定庸劣滅絕。故孔子之贊周易曰。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餘慶餘殃者,正慶正殃之盈餘也,正慶正殃,乃積善積不善之本人,受於來生後世,比餘慶餘殃,當超過百千萬倍焉。人若知此,斷不肯以一時之小快愉,致永受大禍害於無窮也。

——印光大師《〈物猶如此〉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南懷瑾老師:人要先不自欺,才能不受人欺
《證道歌》包括了全部的佛法,背下來一輩子受用不盡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