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最新一期的 The gentlewoman的封面,有些不尋常。

它有兩張照片相互切換,先是黃色底封面,上面是一張女人的臉,接著換成白色底封面,上頭有張男性海盜的臉。你得非常仔細地觀察,才能發現眼前的兩個人,其實是同一個人。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這個人是辛迪·舍曼(Cindy Sherman),此種視覺呈現方式,只是向她的藝術作品做最簡單的致敬。

今年 65 歲的藝術家辛迪·舍曼,幾乎已經贏得了所有藝術家渴望的名聲與獎勵,像是麥克阿瑟天才獎(MacArthur Fellowship)、哈蘇基金會攝影獎、美國國家藝術獎等。

美國《藝術新聞》雜誌也將她評選為 「 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 25 位藝術家」 之一,與她齊名的包括馬塞爾·杜尚(Marcel Duchamp)、約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等藝術家。

辛迪·舍曼的作品裡總以不同人物作為主角。這些人物的形象毫無限制,可能是學生、秘書、小明星、主婦、屍體、小丑,甚至是吸血鬼等。但無論你眼前看到的是什麼人,全都是辛迪·舍曼所扮演的。

由於作品主角都是自己,辛迪·舍曼的作品時常被稱外界為「自拍」。對此,她相當不以為然。「我是真的挺害怕人們這麼想,因為我很討厭『自拍』這個概念,我不做自拍照,我也不是要宣傳自己。我用自己擔任角色的模特,只是因為這樣比較簡單,但這些作品都不是關於我個人。」 辛迪·舍曼告訴《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1.

2018 年 11 月 7 日,辛迪·舍曼帶來 9 幅新作品到上海復星藝術中心展覽,這是她在中國的首展。這幾幅新作品中,辛迪·舍曼將現今社交媒體上的大量自拍照作為創作靈感,以一種誇張、戲謔的方式呈現。

這一天,她與策展人顧錚進行對談時說道:「攝影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各個地方,無時無刻,無處不在,例如電視、電影、大街上和電腦上。照片已經變得十分地親民。照片變成了大量生產的產品或者廣告,我認為這是非常普遍的現象,而且所有人都能感受得到。在這個時代,攝影的意義已經完全不同於以前我們所理解的了。」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辛迪·舍曼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舉行中國首展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作為一名把攝影當成媒介進行創作的藝術家,辛迪·舍曼比任何人都更敏感地察覺到這項媒介在不同時代中的轉變。

美國視覺藝術家瑪麗蓮·敏特(Marilyn Minter)曾說:「如果你不了解辛迪·舍曼過往的作品,就無法拍出一張照片。」 她指的是辛迪·舍曼的攝影作品,顛覆了許多傳統攝影的認知、定位或美學等。

1980 年,位於紐約的 「Metro Pictures 畫廊」 共同創辦人 Helene Winer 找來了幾個創作大膽且創新的藝術家們,像是辛迪·舍曼、特洛伊·布朗區(Troy Brauntuch)、傑克·戈爾茨坦(Jack Goldstein)、羅伯特·朗戈(Robert Longo)、謝麗·列文(SherrieLevine)、理查德·普林斯(Richard Prince)等人舉行開幕展。

這群藝術家被後人統稱為 「圖像世代」 (The Pictures Generation)——一群熱衷取材於攝影、視頻以及表演等多媒材進行創作的藝術家,比起探討圖像傳達的內容,他們更關心的是圖像究竟是怎麼樣的一種事物,通過大量拼湊等手法,把目光轉向圖像的本質。

辛迪·舍曼的作品裡有顯而易見的 「圖像世代」特點:仿相、表演、顛覆、再現,這些從她的首部攝影系列作品《無題電影劇照》(Untitled Film Stills)里也能輕易發現。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無題電影劇照》,攝於 1978 年

《無題電影劇照》一共有 70 張黑白照片,拍攝於 1977 年至 1980 年,是她在紐約州立大學畢業之後所創作的。這系列的每一張照片都重現、仿造 1950、1960 年代的好萊塢、黑白電影、B 級片和歐洲藝術片中的女性形象。但這些像極電影的照片,卻不是哪部特定電影的劇照,而是根據電影拍攝的角度、燈光而模仿拍攝的。辛迪·舍曼利用不同視角,觀看這些置身於不同場景,像是窗邊、門前、床上、廚房、大街的年輕女性們。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這組作品很快地就激起了關於攝影表達與性別政治的熱烈爭議。事實上,就連她自己也沒能想到,不過第一部系列作品就將她推上名人之列。1995 年 10 月,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以 100 萬美元收購了《無題電影劇照》的照片。

《無題電影劇照》發表後沒多久,辛迪·舍曼又發表了《雜誌插頁》(Centerfolds)系列作品,以男性閱讀情色雜誌的視角,扮演女人在情色雜誌中的角色。

裡面有張名為《無題 #96》的照片,是一個身穿橘色短袖毛衣、格子裙的短髮女子躺在磁磚地上,將左手放在耳後,右手則放在大腿上,手裡還握者一張揉皺的紙張。她的雙頰泛紅,眼神遊移地看向旁邊。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無題 #96》,攝於 1981 年

2011 年 5 月 11 日《無題 #96》在佳士得拍賣會上創下當時的天價,以 389.05 萬美元打破 2006 年攝影師古爾斯基(Andreas Gursky)作品《99 Cent II Diptychon》的 335 萬美元紀錄。

2.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她花了 40 年扮演其他女性,或更精準地說是不同的 「女性形象」 ,這使得她的作品,被許多人視為女權主義的先鋒,甚至是 「男性凝視」 (male gaze)理論的基礎。

辛迪·舍曼並不希望人們搞混兩者之間的因果關係,她說創作是自然而然地發生,若被人們詮釋為女權主義當然是好事,但這並不代表她是帶著這種心態進行創作。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無題》,攝於 1981 年

不過,如果回顧美國女權運動的時間進程,就能輕易理解辛迪·舍曼的作品為何容易引起女權主義者的共鳴。

1960 年代美國社會正興起第二波女權主義,當時有許多女性開始反思女性在媒體上的形象,並且不停地反問自己一個問題「現在的社會更公平了嗎?」而這股女權風潮吹向各個領域,包含藝術創作。美國攝影師辛西婭·麥克亞當斯(Cynthia MacAdams)就在當時拍攝了一本攝影集 Emergence記錄許多女人的面貌,她說女權主義浪潮,使得女人們的外貌產生了改變。

由於這股社會風潮來得猛烈,使得人們認識辛迪·舍曼之前,往往更早一步先認識了這些理論與說法。2012 年一場辛迪·舍曼回顧展開幕式,策展人達西亞歷山大(Darsie Alexander)說 「辛迪·舍曼的沉默幾乎已經成為她的一部分」。他形容人們熱切討論她作品中的意義時,辛迪·舍曼看起來就像被包圍的樣子。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儘管辛迪·舍曼並不樂意且主動地加入討論作品意義的行列,但她還是會被作品所激起的 「詮釋狂熱」 給逗樂,甚至給予適當的回饋。

「我覺得大家實在太容易接受我的作品了,於是我創作了更多恐怖怪誕的作品。我是故意對收藏家和評論家採取敵對的態度,這算是我的小小叛逆吧。我想做一些視覺上具有攻擊性,但誘惑的、美麗的、有質感的東西。它先是吸引你,然後拒絕你。」 辛迪·舍曼說。

除了被迫面對追問作品意義之外,辛迪·舍曼還時常被一個連她本人都難以回答的問題給困擾:辛迪·舍曼到底是誰?這些作品中誰最接近真正的辛迪·舍曼?

「有好一段時間,當我瞥見鏡子里的倒影,我會想『那不是我。那是其他人。』我很喜歡這種時候。我非常著迷於這種稍縱即逝的靈光一現。我想我花了很長時間才弄清楚我是誰?我的需求是什麼?」 辛迪·舍曼說。

實際上,就連大眾所知的名字辛迪·舍曼都不是她的真名。她真正的名字是辛西婭(Cynthia),她在創作時只是沿用兒時的昵稱辛迪(Cindy)。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無題》,攝於 2003 年

3.

美國導演兼視覺藝術家約翰·華特斯(John Waters)曾形容辛迪·舍曼是 「一個模仿女性的女性」。對此,辛迪·舍曼以一種更簡單、有趣的方式回應:「我是在收集乳房。」

辛迪·舍曼的工作室里確實有不少假指甲、假眉毛、假乳房、假肉以及恐怖面具。她說這些道具,大部分是從古玩店或是二手市場挑選來的。「假血、假鼻子之類的東西,對我來說很有趣。我在別人所謂的醜陋中看到了真正有趣的東西。小時候在萬聖節的時候,我都會讓自己看起來越嚇人越好。」辛迪·舍曼說。

辛迪·舍曼完全不覺得這些假肢恐怖,甚至很早就意識到人們是如何運用 「假」 的東西引出人們的情緒,她說自己終其一生都熱愛著恐怖電影,小時候會定時鎖定低成本、憋腳恐怖電影節目,「我一遍又一遍地看《金剛》,還有其他憋腳的恐怖電影,或是日本的怪獸電影。」此外,當她兒時的好友跟她一起看電影,卻被怪物嚇到時,她會立刻跟對方說:「沒關係,它們都是假的。」

或許是出自於喜愛,辛迪·舍曼從來不會刻意在作品裡讓道具接近 「真實」。在她的作品中,假肢的重要性並不亞於人物本身,比方說,在模仿中世紀的母子圖當中,會以更明顯的視角突顯假乳房,反映出平時人們觀看繪畫時,目光重點所及的位置。

這種對 「假玩意」 的興趣,似乎也延伸到了虛擬世界上。最近,辛迪·舍曼的官方 Instagram 上更新了出現許多過度修圖後的自拍照片。這些照片的風格與過往作品迥異,甚至還瀰漫著濃濃的惡趣味。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辛迪·舍曼 Instagram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從照片中可以發現,她用修圖軟體的方式跟一般人不太一樣,她可能會把「拉長」功能用在無限拉長脖子而非腿上,把「放大」功能用到極致,讓眼睛看起來大得像蒼蠅,或是在平整的皮膚上加上滿滿的皺紋。

「我經常不知道我在追求什麼,一直到拍完之後。但有趣的就是,人們可以延伸我的想法,並提出一個與他們的理論相容的概念。我希望作品中隨處都有故事的線索,這樣人們就能編出屬於自己的故事。」辛迪·舍曼說。

2016 年 5 月 5 日,辛迪·舍曼又再度以好萊塢作為創作背景,重現不少昔日巨星。然而,這些照片與過往的作品卻有個最明顯的差異,照片中的女性,臉上多了許多皺紋,以及時間的痕迹。辛迪·舍曼告訴《紐約時報》,她現在作為一名邁向老年的女性,正感受到身為老年女性的掙扎,「我和這些女人有共鳴。她們看起來經歷了不少,是倖存者。其中還透露一些痛苦,但她們依然向前看、繼續前行。」

直到現在,辛迪·舍曼已經累積創作超過 500 張以上的作品。「我希望它能以某種方式超越時間」,辛迪·舍曼說。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無題》,攝於 2016 年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辛迪·舍曼:畢生作品的主角只有一個人,但卻向觀眾展示了所有人 | 這個人有好奇心

題圖與內文的圖片皆為辛迪·舍曼攝影,由上海復星藝術中心提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好奇心日報 的精彩文章:

零基礎開始玩《足球經理》,入門其實不難 | Hack Your Life

TAG:好奇心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