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奇港商王敏剛:「造船大王」之子、開發西北第一人

傳奇港商王敏剛:「造船大王」之子、開發西北第一人

文/ 華商韜略 張凌雲

昨日傍晚時分,香港著名愛國人士、著名實業家王敏剛先生因病經搶救無效,在香港瑪麗醫院逝世,享年70歲。

據港媒消息,3月2日,王敏剛隨香港代表團赴京參會。當晚肝膽出現問題,在北京協和醫院治療後,於3月4日返港就醫。臨終時家人陪伴在側。

一位港區人大代表表示,王敏剛是他認識最熱誠、最投入的人,一生愛國愛港,鞠躬盡瘁。

【巨輪揚帆】

王敏剛,祖籍廣東東莞,出生於造船世家,其父親是與華人世界船王包玉剛齊名的香港「造船大王」的王華生。

圖:王華生

上世紀四十年代,王華生14歲隻身來到香港闖蕩謀生,從燒焊工人白手起家,開辦了中華造船廠。

家中長子王敏剛從小與船為伍,中學二年級開始,他每年暑假都在父親的工廠里打工。中學畢業後,王敏剛不僅從低級的操作工升到了管工職位,而且還考上了美國加州伯克萊大學,攻讀機械工程船舶設計。

1971年畢業後,王敏剛應父命回港,像當年打工一樣再次從低層做起。從助理工程師到集團董事、總經理,王敏剛花了8年時間。

這8年是王敏剛同中華造船廠共同成長的黃金歲月。

在這期間,王敏剛學以致用,設計出了一艘全球第四大馬力的工作船,功能可與南北極拯救船媲美。

在他的助力下,中華造船廠首次負責建造國際級大型輪船,從香港走向海外,業務也從單一的造船逐步拓展到海陸運輸、鋼材加工、建築工程等多元化經營。

王敏剛成功將家族色彩濃厚的傳統企業打造成一個現代化管理的中華集團。英國最大馬力的探油船「拯救者號」和著名的香港遠東金融中心都是中華集團的手筆。

1978年春天,29歲的王敏剛憑藉出色的表現,從父親手中接過了董事總經理的職位。

也正是這一年,王敏剛將目光轉向了剛剛敞開大門、悄然勃發的內地。

他首先與老家東莞搞起了補償貿易,通過建造漁船換回一噸噸鮮魚。漸漸地,王敏剛放開了手腳,開始在廣州、東莞興建酒店,第一個參與內地港口建設,業務擴展至上海、天津、北京、蘭州、四川等地。當時邵逸夫在內地捐建的樓堂館所,約60%為王敏剛家族企業所建。

王敏剛成為了最早一批投資內地的港商之一,但他比一般港商走得更遠。

【絲路商人】

1993年,敦煌。

一家酒店正在舉辦開工奠基儀式,未料狂風大作,主席台都差點被吹跨。

旁人紛紛打起了退堂鼓,王敏剛卻道:「只要施工現場門口的木棚沒被吹走,我就留下來接著干。」

為了這座敦煌山莊,為了開發西部的自然資源和旅遊資源,他沿著蘭州、張掖、敦煌、烏魯木齊等絲綢之路的沿線城市先後考察不下20次。

與發達的沿海城市相比,大西北可謂「一片荒蕪」,但外國遊客仍絡繹不絕,他們被獨特的敦煌文化所吸引。

王敏剛也被深深地吸引,「一個人過了40歲之後,會對文化特別嚮往」。

敦煌莫高窟是人類1600年歷史的文化輝煌,為了讓全世界看見中國燦爛文明,王敏剛斥資1.5億元打造了敦煌山莊。

「雖然中國當時文化旅遊開發不夠,但我願意做開荒的工作,只要政府重視,市場一定會做起來。」

敦煌山莊這棟漢唐風格的建築「沒有破壞周邊環境,就地取材,和鳴沙山周邊的沙漠景觀融為一體」,還帶動了近200名當地人實現就業。

不止是敦煌,王敏剛投身西部文化旅遊項目的足跡遍布西安、烏魯木齊等地。無論遇到多大的阻力,他都堅持不能破壞歷史文化,在保護文化原汁性的前提下進行建設和開發。

三十多年來,他積極傳播中國歷史文化,開發中國旅遊文化產業,計在內地投資逾5億元,成為巨資開發中國大西北的第一人。

「既然我們都是做商業、做經濟發展,到外國也是做,到中國也是做,就不如在中國做,也可以促進國內同胞經濟的發展」。

【赤子情深】

王敏剛早年接受採訪時曾說,人的一生不過兩個角色,一是行者,二是演者。

演者,上了舞台,就要唱觀眾想看的戲;行者,可以選擇自己的路。你要不斷地行,才能豐富你的人生。

作為演者,王敏剛完美詮釋了一名「成功商人」的角色;而作為行者,王敏剛選擇了一條文化尋根之旅。

出生於香港,成長在殖民環境中,後又受教於西方,王敏剛對祖國河山、對中華文明有著強烈的渴求和熱愛。

早在1982年,王敏剛就與霍英東、李兆基、王寬誠等工商界人士,發起成立香港培華教育基金會,籌集資金,舉辦包括旅遊、石油管理、工商管理、建築設計在內的100多個培訓班,吸納學員1萬多人,推動兩地交流。

1989年,為了號召香港青年企業家共同參與祖國經濟建設,王敏剛帶領一批香港青年發起組織了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

到目前為止,香港青年工業家協會全部會員皆有在內地投資。據非正式統計,會員在內地投資的主要有電子、機械、化工、服裝、珠寶首飾、鐘錶眼鏡、玩具、食品等行業,在內地僱員達到100萬人,每年總產值超過2000億港元,上市公司逾40間。

1993年,王敏剛又發起成立了香港青年聯會,經常組織香港青年訪問祖國,加深對祖國的感情。王敏剛還組團赴京參加1994年祖國國慶慶典。

在王敏剛的努力下,越來越多的香港青年凝聚成一支愛國愛港的力量。

1993年起,王敏剛開始擔任全國人大代表,他不僅關心經濟發展問題,還關心過抗戰老兵待遇、特色小鎮建設等民生社會議題。香港回歸後,王敏剛更加積極地投入國是討論,三分之一的時間都在內地。

今年已是王敏剛連續擔任人大代表的第七年,之前6年他從未缺席。

情牽祖國,一生赤誠。這就是王敏剛。

參考資料:

《赤子情深——記香港小輪(集團)有限公司行政總裁王敏剛》陳詩博

《「絲路赤子」王敏剛的西部情緣》新華社 程楠

——END——

圖片均來自網路

歡迎關注【華商韜略】,識風雲人物,讀韜略傳奇。

版權所有,禁止私自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商韜略 的精彩文章:

巨頭百事不「可樂」:裁員換帥,四年重組大戲開幕了?
我們想了半天也不知該怎樣形容她,除了感嘆她就是傳奇

TAG:華商韜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