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成為父母之前,先做一個鮮活的人

成為父母之前,先做一個鮮活的人

最近,「原創視頻達人」papi醬在微博上談自己和母親相處的視頻火了。

1

孩子的人生只屬於他自己

papi醬說到很多父母的人生一直圍著孩子轉,就連出去玩一下都覺得不應該。她和媽媽也是在很多次溝通後,媽媽才轉變了思想,開始有了自己的生活。

對於已經是爺爺奶奶輩的人來說,他們這一代受時代和教育的影響,一般思考個人生命的時間很少,幾乎都一心撲在孩子、孫子身上。他們給自己的人生定了一個框,一個叫「爺爺奶奶」或者「爸爸媽媽」的框,人生就在這個小框里找尋著生活的意義和人生的價值。

一到過年,「催婚」「催娃」這類話題就會登熱搜榜,以至於還催生出了租賃男友、女友這樣的產業。也許這樣的催是出於關心,也許是因為他們把孩子的人生當成了自己的人生,插手孩子人生的方方面面……

對於父母輩的人來說,現在鋪天蓋地的信息都是「父母決定孩子的一生」「孩子是父母一生最偉大的事業」,為孩子報各種培訓班、早教班,活在一種生怕自己做錯,生怕自己哪個舉動就會影響孩子一生的恐慌中。

知乎上心理諮詢師李松蔚講述了這麼一段經歷:

很多人向我抱怨青春期的孩子不合作:「明明為他們好,怎麼都聽不進去!」

我的回答是:「如果孩子覺得是為自己好,他們就已經聽進去了。」我相信在任何情況下,一個人總能從環境中選擇吸收他想要的東西。——自然,那未必是別人眼中他的最佳選擇。又自然,別人的看法他可以選擇聽還是不聽。

當然,父母還是會擔心:「孩子確實沒法為自己負責啊?」「這麼小怎麼可能做出正確的選擇?」「萬一他吃喝嫖賭怎麼辦?」出於這些擔心對孩子進行引導和規範,是父母天經地義的職權。而這些規範,與其說是為了「未來的孩子」,不如說是在安撫「當下的父母」。畢竟,誰又有什麼本事斷言未來呢?

如果父母沒辦法把孩子當作是自己之外的個體,一個有想法,有主見,有能力的個體,也就沒辦法把自己從「父母」的壓力中解脫出來。很多育兒理論把孩子們看得太無能,又把父母的位置抬舉到無限高。這種揚抑反而在相當程度上限制了父母成為自己,使用自己。」

為人父母只是人生這齣劇的一個角色,一定不要忘了自己才是這齣戲的主角,探照燈打下來,只有自己的影子才是最親的,去找尋自己的人生意義吧……

2

在成為優秀的「父母」之前

你更應該是一個優秀的「人」

當自己有自己的人生方向,有自己完整的靈魂時,才有可能培育出優秀的孩子,才有可能成為一線光源去溫暖他人。

梁啟超以近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為人熟知,一生有九個子女,個個成才,各有所長。

長女思順,詩詞研究專家;

長子思成,著名建築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次子思永,著名考古學家、「中央研究院」院士;

三子思忠,西點軍校畢業,參與淞滬抗戰;

次女思庄,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著名圖書館學家;

四子思達,經濟學家,合著《中國近代經濟史》;

三女思懿,著名社會活動家;

四女思寧,早年就讀南開大學,後奔赴新四軍參加革命;

五子思禮,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中科院院士。

可謂「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至於將來能否大成,大成到什麼程度,當然還是以天才為之分限。我平生最服膺曾文正兩句話:『莫問收穫,但問耕耘。』將來成就如何,現在想它作甚?著急它作甚?

一面不可驕盈自滿,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餒,盡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裡是哪裡,如此則可以無入而不自得,而於社會亦總有多少貢獻。我一生學問得力專在此一點,我盼望你們都能應用我這點精神。」

——1927年2月6日

梁啟超用曾國藩名言教育孩子,「莫問收穫,但問耕耘。」這句話意在說明,我們做事,不能只想著回報、酬勞,更要想著把事情做好,耕耘好自己的一片天地,自然會有好的結果。

「寶貝,我晚上在院子里徘徊,對著月亮想你們,也在這裡唱起來,你們聽見沒有?」

100年前的中國是什麼模樣,怕難於想像,從那些舊照片中我們看到的是長辮子、三寸金蓮、長袍馬褂和那無一例外的獃滯眼神。而此時的梁啟超在給兒女的信中稱呼自己的孩子「寶貝」「baby」,梁啟超教育孩子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與孩子們做朋友。

我有極通達、極健強、極偉大的人生觀,無論何種境遇,常常是樂觀的。

——1928年5月13日 《致梁思順》

梁啟超認為,教給孩子樹立通達、強健的人生觀,比教育他們學具體的知識更為重要。這種通達、強健的人生觀能讓孩子在逆境中保持樂觀的態度,幫助他們戰勝困難。

從梁啟超和孩子們往來的書信來看,他是一位可敬又可愛的父親。更重要的是,他自己的一生對他的兒女們更是人生的榜樣。

在中國近代史上,梁啟超是一個異常響亮的名字。他集政治家、學者、作家於一身,以激情澎湃、大開風氣的文章,為轉折時期的中國思想界帶來了一股不可抵擋的洪流。他留下的1400餘萬字著作,極大地豐富了我國史學、哲學、法學、社會經濟學、新聞學等諸多領域的學術研究。

梁啟超雖然已經逝去大半個世紀,但在廣東新會、北京、天津乃至日本神戶,不僅其故居保存良好,而且他強國的願望至今仍然鼓舞著無數海內外同胞。1914年他在清華大學演講時提出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校訓,被清華大學沿用至今。

梁啟超在很多領域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而且他還是一個「全無城府、一團孩子氣」(胡適語)的性情中人。

他反對康有為參與復辟帝制,但他卻真誠地為導師祝壽;康有為去世時,他還主持弔唁儀式。

他應胡適之邀來北大講課,卻在課上公開批評胡適的《中國哲學史大綱》。

他去世前曾患尿血症,被醫院誤診為右腎腫瘤,親友紛紛譴責醫院,他卻告誡眾人不能因為現代人科學知識還不成熟,便從根本上懷疑科學。

他以生命的代價留給人世間一份最為寶貴的寬容。

3

人生不設限

不論社會、家庭給我們什麼身份,都只是一個代號。真正可貴的是我們鮮活的、可以充滿慈悲、智慧、力量的靈魂。

我們可以給予自己更廣闊的範圍,不給自己划上各種身份的框——父母、丈夫、妻子、領導、學者……

我們可以超越時間、空間來定義自己,來思考我們來自哪裡,究竟要去哪裡,從更高的維度、更開闊的生命視野來定義自己、開發自己。

如孝法師

人類需要思考,需要有自己一個方向。每個人都應該有,有這個方向,它也是一個社會資源,但它更屬於每一個人自己。我們要看到自己的路,不斷地在路上往前走,我們會遇到生命的知己,會和自己的心靈對話,一生可以捂著自己的手取暖,永遠不孤獨。

所以禪修也是這樣的,當我們的心能夠靜下來的時候,大概就能發現,自己就是自己的佛,自己就是自己的希望,自己的生活是靠自己開拓,恢復生機,恢復空間。

禪是生命的一種自然流露,從自然的流露當中,我們的思考會變得積極而富有生命的話題。祝願大家都能夠用一生去靜慮禪思,去除生命的消耗和傷害。這就是佛法所有的理論和實踐,它指向唯一的生命真相,能夠讓我們的生命在這個不可控制的變化當中,真正的得到自我的設計,我們要發揮、尋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如孝法師 的精彩文章:

用生命能量走出生活困局
父母「不管」的人生,在35歲時將會怎樣?

TAG:如孝法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