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可憐的《永樂大典》正本神秘消失,副本現存4%,那96%呢?

可憐的《永樂大典》正本神秘消失,副本現存4%,那96%呢?

《永樂大典》是明朝永樂元年至六年(公元1403年—1408年)編撰的百科全書類圖書,主編為太子少師姚廣孝、內閣首輔解縉。

「天下文藝之英,濟濟乎咸集於京師。」

為了完成這部巨作,集中了明朝文藝精英兩千餘人,人工手抄,耗時五年完成,可謂盛況空前。

《永樂大典》彙集古今書籍七八千種,共11095冊,約3.7億字。

同清朝編撰的《四庫全書》不同的是,《永樂大典》收錄古籍內容保持原貌,沒做絲毫改動,和肆意刪改古書內容的《四庫全書》相比,《永樂大典》具有更高的學術研究價值。

抄寫《永樂大典》者多為書法大家,文字端莊工整,文中書名、句讀皆為紅色,色彩分明,書皮以黃色絲織物裝裱,裝幀極其精美,彰顯了帝國盛世的豪華氣派。

永樂十八年(1420年)十一月四日,永樂帝下詔:

自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開始,京都遷往北平,更名為北京。

《永樂大典》原稿被收藏在南京的文淵閣,文淵閣後遭遇大火被焚毀,正本一直收藏在北京皇宮的文樓。

一百多年後,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

明世宗朱厚熜對《永樂大典》愛不釋手,經常把書放在身邊的桌案上,以便於隨時翻閱。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皇宮發生大火,朱厚熜一夜之間,三次下旨,指揮搶救《永樂大典》,足可見皇帝對這套巨著的重視程度。

火災過後,朱厚熜擔心這部巨著再遭不測。

於是下詔,命張居正監督一百零九個書生謄寫副本,嚴格按照正本的字體、規格,每一冊謄抄完畢,都要在後面記錄謄抄的監督官員、謄抄人員的職務、姓名。

六年後的隆慶元年(1567年),謄抄工作宣告結束。

《永樂大典》有了副本之後,正本卻神秘失蹤,有人懷疑是明穆宗朱載垕把正本當成隨葬品,葬入了明世宗的永陵,證據是明穆宗朱厚熜死後三個月才入葬,這段時間極有可能把《永樂大典》轉移到了永陵。

也有學者認為,正本《永樂大典》在李自成離開北京,下令焚燒皇宮時遭到損毀。

今天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永樂大典》殘卷,皆為明世宗時期的副本,證據是,抄寫的紙張為嘉靖年間特產的白棉紙。

《永樂大典》副本從嘉靖年間到康熙年間,一直珍藏在皇史宬,雍正年間轉移到翰林院敬一亭。

乾隆年間編撰《四庫全書》時,查找資料,卻發現副本丟失了千餘冊,乾隆帝下詔嚴查,最後不了了之。

嘉慶、道光年間,有官員偷竊《永樂大典》,以每冊十兩白銀的價格賣給洋人。

光緒元年(1875年),內務府重新清點《永樂大典》,發現已經不足五千冊,而到了光緒十九年(1893年),只剩下八百多冊。

假借清點之名,很多官員監守自盜,以借書為名,把《永樂大典》據為己有。

到了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在東交民巷的翰林院和清軍交戰。

清軍竟然以《永樂大典》當成磚瓦,壘成掩體,不日之間,《永樂大典》所剩無幾。

同治十三年(1874年),僅存的六十四冊被大臣陸潤庠運到自己家中。

民國時期,陸潤庠把殘存的《永樂大典》交給了教育部,後交由京師圖書館(後更名北平圖書館)收藏。

經多方努力,北平圖書館收藏的《永樂大典》逐漸增加至九十三冊。

1933年5月,《永樂大典》隨同諸多古籍被轉移至上海,存放在公共租界的倉庫。

上海淪陷時,有六十冊《永樂大典》及其它古籍被運往美國國會圖書館代管。

1965年,這批圖書被轉至台灣,收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新中國建立後,商務印書館、北京大學、廣東文管會等單位將所藏二十八冊《永樂大典》捐贈給北京圖書館(即今國家圖書館)。

前蘇聯先後將沙俄侵略軍、日寇掠奪的六十四冊《永樂大典》分三次交還中國。

迄今為止,世界各地的八個國家及地區三十家圖書館、博物院收藏的《永樂大典》達四百餘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周讀書 的精彩文章:

山中宰相——陶弘景
消失的古國——錫伯國

TAG:漢周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