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方古磚硯,一室生輝

一方古磚硯,一室生輝

一方古磚硯,一室生輝

一方古磚硯,一室生輝

文人雅士在書房案頭擺上一兩方古磚硯,古香古色,頓使一室生輝。望著磚上的文字圖案,凝思遐想,讓人彷彿穿越歷史的時空隧道,望見2000多年前,一群泥瓦工匠正在辛勤勞作,秦磚漢瓦的泥坯正從他們手中製成,宮殿寺廟一座座地崛起……忽而大廈傾覆,一切都埋入地下……而俯首而拭,卻已化作筆耕硯田,卧於案頭。

一方古磚硯,一室生輝

一方古磚硯,一室生輝

硯,是文房四寶之一,「傳萬古而不朽,歷劫難而如常,流千年而永存」。它集文學、歷史、書法、繪畫、雕刻與金石為一體,濃縮了我國歷代政治、經濟、文化乃至地域風情、民風習俗、審美情趣等信息,具有歷史、藝術、使用、欣賞、研究、收藏諸方面的價值。它見證了中華文明文化發展的歷史,承載中華民族的智慧,不但是藝術珍品、國之瑰寶,也是華夏文化藝術殿堂中一朵絢麗奪目的奇葩。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20世紀初鋼筆、鉛筆和圓珠筆相繼出現,以及當代電腦的普及應用,使硯台這個為人類服務幾千年的文房之寶逐步退出了實用的歷史舞台。人們對硯文化也漸漸淡漠遺忘,越發陌生了。

一方古磚硯,一室生輝

一方古磚硯,一室生輝

中國的金石學肇始於宋代,在清代乾嘉之際形成學派,並於清代晚期達到高峰。唐、宋、明時期的拓本多以唐碑和宋明刻帖為多,金文拓片佔有一定數量,其他若磚文、陶文則十分罕見。到了清代後期文人書畫篆刻家十分重視新出的金石資料,因此除了金銅碑石拓片以外也開始搜集瓦當、磚銘、陶文、封泥等文字的拓本。古會稽地區的漢晉磚銘由於承載著歷史、書法、篆刻等重要信息,並因其數量龐大,而受到清代文人書家乃至當代書家的青睞,因此磚銘資料有著十分重要的學術意義。

一方古磚硯,一室生輝

一方古磚硯,一室生輝

「磚」在我國古稱為「甓」,南方地區的古磚外形多為長條形。在考古工作中這些古磚由於較為常見,多沒有被予以重視。其實古磚上各種字體皆備,是古代書法遺存中活的「演變發展史」,其銘文、畫像真實還原了古代民間的一些社會風俗、宗教信仰,是寶貴的實物研究資料。

以古磚制硯,借金石為書畫服務,可謂「傳萬古而不朽,歷劫難而如常,流千古而永存」。歷史上曾作為進獻皇帝賞玩的貢品。能古為今用,弘揚文化;陶冶情操,保值升值,藏家珍寶。

一方古磚硯,一室生輝

一方古磚硯,一室生輝

傳世古磚硯多為秦、漢和晉磚。因年代久遠,上多有圖案文字,構成獨特的古樸美和裝飾美。其兩側或背面多模印紀年文字,記述製造年代、地點、製作者姓名;吉語銘文,寓意子孫後代吉祥如意;還有人物圖像等,紋飾古樸簡約。所以古磚硯歷史信息豐富厚重,極具觀賞和收藏價值。

這些古磚所用泥土經精心淘洗,用澄泥法造磚瓦,始於秦漢,興於三國,歷經兩晉南北朝,連綿不絕。秦漢時期,帝王大興土木,所用磚瓦,由官府督辦,專門加工燒造。採用澄泥工藝所制,燒制出的磚質地堅密細潤,宜於雕刻,是制硯的好材料。魏晉南北朝製作的磚瓦更加精細,如三國時魏國曹操建造銅雀台,所用磚瓦、土料經過澄濾,加拌胡桃油、黃丹、鉛、錫等添加劑燒制,質地非常緻密,堅實如鐵,不易破裂。用之為硯,細膩光潔,不滲水,發墨好,勝於當時陶硯。唐宋時期,秦磚、漢磚、晉磚大量出土,文人雅士看到這些磚塊古意盎然,堅細耐磨又取材方便,稍加雕琢,即成佳硯,於是磚硯開始出現。清中晚期直至民國初年,金石考據之風盛行,許多文人對與銅器銘文、石刻文字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古磚銘文情有獨鍾。文人雅士不惜重金搜購,磨刻成硯,竟成風氣。如阮元、張廷濟各蓄漢晉八磚,即以之名其齋館曰「八磚吟館」、「八磚精舍」。近代書畫大師吳昌碩十分喜歡磚硯,其書齋收藏磚硯甚多,曾作詩曰:「缶廬長物唯磚硯,古隸分明宜子孫。賣字年來生計拙,商量改作水仙盆。」

一方古磚硯,一室生輝

一方古磚硯,一室生輝

民國時期世稱海內藏硯第一人的徐世昌,八方收集古磚硯,還雇請硯工,將其所藏古磚瓦琢為硯台。乾隆帝《西清硯譜》將古磚瓦硯列為硯林精品。卷一列的是漢瓦硯,卷二列的就是漢磚硯,共四方。磚硯刻銘後具有更豐富的人文內涵,可以反映文化追求和藝術修養,書畫金石家都樂於此道。

去年由紹興金石博物館舉辦的「會稽甓社《古質今研——古磚硯、詩詞題跋展》」上,一枚紀年為「大同十一年」的磚硯驚艷亮相,其古磚硯收藏鑒賞被推上一個新的高潮。和它同模的磚硯,魯迅也曾有收藏,據魯迅日記記載,1924年,正在編寫紹興地區古磚拓本集《越中專錄》的魯迅先生,因與弟弟周作人夫婦發生矛盾,被迫移居別處。6月11日下午他回到舊宅取書及物品時,受到周作人和其妻的謾罵毆打,緊急中「止攜大同十一年者一枚出」。 現在作為國家一級文物,保存於北京魯迅紀念館。

一方古磚硯,一室生輝

一方古磚硯,一室生輝

這枚「大同十一年」同模磚也收集自嵊州,在百年後的紹興,同出一枚和大文豪魯迅珍愛的寶物,這豈非一段金石奇緣哉!

莊子曰:「道在瓦甓」。紹興金石博物館下屬的會稽甓社成立於2011年,是民政局批准的國內首家金石磚瓦研究學術團體。它一直致力於金石瓦甓文化的收藏、研究、傳承與弘揚。其會稽甓社藏制古磚硯,比照清乾嘉、民國之佳品,研參諸家硯譜,追師阮元、端方、張廷濟、吳昌碩、陸增祥、周作人等名賢巨匠所遺精品磚硯,禪精竭慮,由西泠印社名家把關,彙集蘇杭制硯名家精選名貴古磚瓦之名品,手工精鏤硯池而成,得「紀年書法、傳承有緒、發墨細膩、案頭雅玩」十六字真意。無論在古時還是當代,古磚硯都引得書畫名家、文人雅士們愛不釋手,謂之為良田佳器。其硯側之硯銘,尤為歷代書壇諸名豪大家們所極致發揮,藏家得之,往往奉為至寶,獲超一流之青睞。

一方古磚硯,一室生輝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直接進入拍賣專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書法網 的精彩文章:

米芾後裔米萬鍾:「擅名四十年,書跡遍天下」
惲南田|其書瘦硬遒媚,別饒風致

TAG:中國書法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