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無緣欣賞《祭侄文稿》,不妨品味《大唐中興頌》

無緣欣賞《祭侄文稿》,不妨品味《大唐中興頌》

唐朝名臣顏真卿

2019年1月,收藏於台灣故宮博物院的「國寶」、唐代書法家顏真卿的行書紙本書法作品《祭侄文稿》,因出借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參加「書聖之後——顏真卿及唐代書法」特展,在海峽兩岸引起了廣泛關注。《祭侄文稿》是顏真卿於唐肅宗乾元元年(758年)為追祭從侄顏季明所作的草稿。文中追敘了顏真卿的堂兄顏杲卿及其子顏季明鎮守常山郡,在安史之亂中英勇抵抗叛軍,兵敗被殺,全家30餘口慘遭滅門之事。字裡行間,以情馭筆,跌宕起伏,蕩氣迴腸。作為極具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的墨跡原作,《祭侄文稿》與東晉王羲之的《蘭亭序》、北宋蘇軾的《黃州寒食帖》並稱為「天下三大行書」,亦被譽為「天下行書第二」。由於《祭侄文稿》問世已有1200多年,基於書畫「展一次傷一次」的脆弱性,台灣故宮博物院從1984年起將其列為限展品,規定每次展出最多不超過42天,展後須休息3年以上。實際上,《祭侄文稿》在台灣已有10年未展出。所以這次借給日本展出,在島內備受爭議。

《祭侄文稿》在東京國立博物館亮相(楊明珠 攝)

據報道,《祭侄文稿》在日本展出期間,吸引了近20萬名觀眾。儘管票價不菲,東京國立博物館外依然排起了長隊,連日本天皇夫婦都前往參觀。中國大陸也有不少人專程飛往日本,只為親眼目睹一回《祭侄文稿》。與此同時,中國網路上也掀起了一波「顏真卿熱」。「顏真卿」一度成為了搜索引擎的熱門關鍵詞。介紹顏真卿其人其事的文章亦十分火爆。網民們藉此機會熟知了更多歷史和文化知識,也算是一大意外收穫。

顏真卿(709-784年),字清臣,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祖籍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其祖先可追溯至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作為書香門第,顏氏家族世代英才輩出。顏真卿於唐玄宗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考取進士,歷任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後因得罪權臣楊國忠,被貶為平原太守,世稱「顏平原」。安史之亂時,河北各郡皆降,唯有顏真卿固守平原城,誓死抵抗叛軍。後至鳳翔,被唐肅宗任命為憲部尚書。唐代宗時官至吏部尚書、太子太師,封魯郡公,人稱「顏魯公」。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被派遣曉諭叛將李希烈,凜然拒賊,終被縊殺。他遇害後,領兵平亂的曹王李皋及三軍將士皆為之痛哭。追贈司徒,謚號「文忠」。

《祭侄文稿》(台北故宮博物院網站)

作為書法家,顏真卿在中國書法史上的地位,可與「書聖」王羲之媲美。他的楷書端莊雄偉、氣勢開張,現存楷書作品有《多寶塔碑》、《東方朔畫贊》、《麻姑仙壇記》、《郭家廟碑》、《顏勤禮碑》、《顏家廟碑》等。他的行書遒勁鬱勃,神采飛動,現存行書作品有《祭侄文稿》、《祭伯文稿》、《爭座位帖》等。他所創的「顏體」楷書,既有以往書風中的氣韻法度,又不為古法所束縛,突破了唐初的墨守成規,自成一格,對後世影響很大。

顏真卿現存書法作品都屬於珍貴文物,真跡難得一見。不過,如果粉絲們有心追尋「顏體」書法,倒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例如,在湖南祁陽的浯溪公園,就有顏真卿所書的《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

浯溪摩崖石刻文物標識

浯溪是祁陽城南匯入湘江的一條小溪,溪邊怪石林立,多懸崖峭壁。唐代宗大曆二年(767年),時任道州刺史的唐代文學家元結路過祁陽,為這裡的奇異風景傾倒,遂舉家遷居溪畔。元結將小溪命名為「浯溪」——意即「吾獨有之溪」,並撰《浯溪銘》記之。其後,又將溪邊一巨石命名為「峿台」,撰《峿台銘》;還在溪口異石上築一小亭,取名「痦亭」,撰《痦亭銘》。「浯溪三銘」寫成後,元結委託當時的篆書名家季康、瞿令問、袁滋,分別用玉箸篆、懸針篆、鐘鼎篆書寫,刻於浯溪崖壁上,浯溪從此名聲大振。大曆六年(771年),元結翻出10年前擔任荊南節度使判官、率兵鎮守九江時所作的《大唐中興頌》一文,派人送給時任撫州刺史的好友顏真卿,請其濡墨而書。顏真卿欣然應允,揮筆而就,一氣呵成。元結收到顏真卿墨寶後,摹刻於溪畔峻峭石壁上。因文章、書法、岩石皆奇,故有「三絕」之稱。

《大唐中興頌》摩崖石刻

《大唐中興頌》石刻高約3米,寬約3.2米,直書左行,21行,每行20字,共332字,字徑約15厘米。序頌曰:「天寶十四年,安祿山陷洛陽,明年陷長安。天子幸蜀,太子即位於靈武。明年,皇帝移軍鳳翔,其年復兩京。上皇還京師。於戲!前代帝王有盛德大業者,必見於歌頌。若令歌頌大業,刻之金石,非老於文學,其誰宜為?頌曰:噫嘻前朝!孽臣奸驕,為昏為妖。邊將騁兵,毒亂國經,群生失寧。大駕南巡,百僚竄身,奉賊稱臣。天將昌唐,繄睨我皇,匹馬北方。獨立一呼,千麾萬旟,戎卒前驅。我師其東,儲皇撫戎,盪攘群凶。復服指期,曾不逾時,有國無之。事有至難,宗廟再安,二聖重歡。地辟天開,蠲除妖災,瑞慶大來。兇徒逆儔,涵濡天休,死生堪羞。功勞位尊,忠烈名存,澤流子孫。盛德之興,山高日升,萬福是膺。能令大君,聲容沄沄,不在斯文。湘江東西,中直浯溪,石崖天齊。可磨可鐫,刊此頌焉,於千萬年。」落款「上元二年秋八月撰,大曆六年夏六月刻」。

文中記述了安史之亂爆發後,唐玄宗逃往西南成都,太子在西北靈武即位,是為唐肅宗。第二年,唐軍收復長安、洛陽兩京,太上皇玄宗返還京師。文章的主題是歌頌唐肅宗平定安史之亂,開創了大唐的中興局面。

元結、顏真卿塑像

《大唐中興頌》石刻為楷書,字字剛正,氣勢磅礴,堪稱顏真卿翰墨巔峰之作,也贏得了後世眾多名人學士的頂禮膜拜。據說北宋文學家、書法家黃庭堅就是顏真卿的鐵杆粉絲,曾多次訪游浯溪摩崖石刻,並作詩曰:「春風吹船著吾溪,扶藜上讀中興碑。平生半世看墨本,摩挲石刻鬢成絲。」元代大儒郝經,則在《陵川集》中稱:「顏魯公中興頌為書法家規矩準繩之大成。」

大約是受《大唐中興頌》石刻的影響,歷代眾多才子競相到浯溪吟詩作賦,打碑刻石,乃致逐漸形成了詩海碑林。如明代書畫家董其昌詩云:「有唐九廟隨秋煙,一片中興石不毀。幾回吹律寒谷春,幾度看碑陳跡新。」清代詩人、書法家何紹基詩云:「歸舟十次經浯溪,兩番手拓中興碑。」清代詩人葉觀國詩云:「李唐碑板如雲垂,浯溪片石尤瑰奇。魯公移墨此第一,評者自審非謬欺。」據統計,浯溪現存石刻500餘方,是國內罕見的摩崖石刻寶庫,具有豐富的歷史內涵和史料價值。1988年,浯溪摩崖石刻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無緣欣賞《祭侄文稿》的話,不妨到浯溪品味一番《大唐中興頌》,或許會有同樣的審美效果。(文/謝志東)

浯溪摩崖石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笑談古今事 的精彩文章:

宋玉城說宋玉:楚王一高興,賜給宋帥哥一座城池

TAG:笑談古今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