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夷陵之戰之前,諸葛亮為什麼不拚死反對,他到底在想什麼?

夷陵之戰之前,諸葛亮為什麼不拚死反對,他到底在想什麼?

三國三大戰中,夷陵之戰是最令人痛心的,畢竟很多人受《三國演義》影響都站在蜀漢這邊,夷陵之戰蜀漢一戰損失精兵4萬(當然數字很可能更多),國力大損,可以說是慘敗……

後世通常認為夷陵之戰是敗筆,他們分析的原因也有道理:當時總體就是北方強於南方,南方三個主要地緣板塊,益州(成都平原),荊襄(荊州)和江東(揚州)只有團結起來,共同抵抗北方強敵才是上策,南方內亂,對誰都不是個好消息。

但這是站在地緣角度來說的,而從現實考慮則完全不一樣:東吳都欺負到劉備頭上來了,加上當時劉備集團很多人老家都是在荊州,吃這麼大虧不報仇,那士氣早就渙散了……所以劉備打這一仗自然沒道理。

那就出現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講道理不該打,但又非打不可。劉備本人自然有點「因怒興師」的意味,可另一個關鍵人物——諸葛亮對夷陵之戰是怎麼表態的呢?

這個事情確實很神秘,就連《三國演義》都沒說清楚,要知道作為蜀漢總戰略家,諸葛亮說話的分量是很重的,而諸葛亮又是親吳派(從夷陵之戰後,其迅速籠絡東吳就能看出來),可諸葛亮在夷陵之戰,似乎並沒有發出堅決反對的聲音,這是為什麼?

其實首先很簡單,就是為了避嫌,當時夷陵之戰後,東吳是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送勸和書給劉備的,這勸和書的語氣還不怎麼友善,劉備一看火更大了,這種情況下,諸葛瑾的弟弟諸葛亮來勸和,無疑會起反作用。

這是從個人角度出發, 但我們知道諸葛亮一向以國家大事為重,那他有沒有為避免此戰做出努力呢?似乎也沒看到,諸葛亮在決策時始終不發一言,所以諸葛亮對夷陵之戰的表態可以認為是:不支持也不反對。

為什麼不反對?這其實也很好理解,夷陵之戰從戰略上來說不該打,但是吃了這麼大虧,不打也不像話,更何況如果打贏了,也確實能給蜀漢贏來很多戰略意義(夷陵之戰戰前蜀漢並不一定必敗)。

諸葛亮和劉備是老搭檔,諸葛亮了解劉備,現在劉備已經63歲了,這很可能是他最後一次機會,所以諸葛亮也只能嘆息著讓他最後一試,其實東吳偷襲荊州的時候,蜀漢已經受了很大損失,隆中對幾成泡影,最後一試,那就一試吧。

不過諸葛亮內心其實並不贊同此次風險極高的出征,他事後也說過:孝直(指病逝的法正)若在,則能制煮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法正類似於蜀軍的參謀長,諸葛亮相當於丞相。

諸葛亮為什麼自己不能勸呢?因為不能勸,因為他是蜀漢集團的二把手,二把手公然和一把手唱對台,那對已經風雨飄搖的蜀漢更是雷霆一擊,更何況,張飛這種激進派是死意伐吳的……

那就最後試一試吧,諸葛亮默認了,只是這種默認,多少有些辛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史拾遺 的精彩文章:

抗日戰爭中無比悲壯的三個瞬間,錦繡河山英雄血,後人應當銘記
他可能是歷史上最被低估的皇帝,忍辱負重30年,最後竟得善終!

TAG:國史拾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