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件珍貴樂器,在敦煌壁畫中找到圖形,卻在這位名人家裡發現實物

這件珍貴樂器,在敦煌壁畫中找到圖形,卻在這位名人家裡發現實物

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樂器有很多,比如:古箏、二胡、琵琶等。但在敦煌壁畫上,專家意外發現一種失傳已久的樂器,在機緣巧合之下,他們竟在一位名人家中發現了它的「真身」,而這種樂器究竟是什麼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揭秘一下:

這件珍貴樂器,在敦煌壁畫中找到圖形,卻在這位名人家裡發現實物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路,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

這件珍貴樂器,在敦煌壁畫中找到圖形,卻在這位名人家裡發現實物

20世紀90年代,上海的文物專家去到敦煌考察,在遊覽敦煌和榆林石窟的過程中,專家在佛教壁畫中,發現一種「奇怪「的樂器,它的琴身體恰似一葉小舟,琴頸像彎彎的月牙,從整體上看,它如同安裝了多弦的弓體,這究竟是什麼?

敦煌工作人員解釋道:壁畫中的樂器名為「鳳首箜篌」。它是起源緬甸的一種彈弦樂器,在東晉初期傳入我國,「箜篌」在緬甸語中是彎曲的豎琴。

這件珍貴樂器,在敦煌壁畫中找到圖形,卻在這位名人家裡發現實物

唐德宗李適在位期間,驃國王太子舒難陀曾來長安,拜見唐德宗。在拜見皇帝的過程中,使者不能空手。他特意攜來22件樂器,其中就有兩件鳳首箜篌。唐德宗看到驃國王太子舒難陀後非常開心,特意設宴款待,而在這場宴會上,便演奏了「鳳首箜篌」。在白居易的《驃國樂》中,詳實地記載了當時的盛況。漢樂府《古詩為焦仲卿妻作》中,有這樣的詩句:十三能織素,十四學裁衣,十五彈箜篌,十六誦詩書。看來生在漢唐時代,不會彈奏箜篌,就好像現在不會用智能手機一樣落伍。

可是令人感到萬分遺憾的是,在漢唐時代,演奏的好好的箜篌,為何到了後代的王朝,竟水汽一樣地消失,再也找不到了?

這件珍貴樂器,在敦煌壁畫中找到圖形,卻在這位名人家裡發現實物

1958年,上海文物研究所來了位貴客,一位姓程的先生要將自己珍藏的186件民族樂器,全部上交給國家。專家聽到這個消息後,連忙跟程先生去到家中,實地考察一下186件樂器。

專家們萬萬沒想到,這次的捐贈卻有一個大收穫。在186將樂器中,他們竟發現了「鳳首箜篌」。

「鳳首箜篌」的琴體用硬木所制全長96厘米,高86厘米,張有13弦。共鳴箱的形狀與船類似,長68厘米,寬16厘米,高17厘米。箜篌的中空處有個獨特的設計,使用的是蛇皮。

「鳳首箜篌」這種樂器,為何在明代以後,它便失傳了呢?其實,真正的原因有三點。

這件珍貴樂器,在敦煌壁畫中找到圖形,卻在這位名人家裡發現實物

一、太高雅

在古裝電視劇中,我們經常會看到宮中舉辦宴會的場景,表演人員在跳舞的過程中,宮廷樂師在一旁伴奏。我國古代皇帝比較喜歡聽「鳳首箜篌」的聲音,可是老百姓卻聽不慣,也理解不了。久而久之,它便被人遺忘了。

這件珍貴樂器,在敦煌壁畫中找到圖形,卻在這位名人家裡發現實物

二、缺乏演奏人員

根據《隋書?音樂志》記載:「《天竺》者,起自張重華據有涼州(346-354),重四譯來貢男伎。」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鳳首箜篌傳入我國後,對方特意派來四位演奏人員。

從這句話上,我們可以推斷出,我國樂師並未掌握鳳首箜篌的演奏技巧,只能依靠對方派來的人員,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演奏的人員都沒有了,這件物品還有存在的價值嗎?

這件珍貴樂器,在敦煌壁畫中找到圖形,卻在這位名人家裡發現實物

三、攜帶不方便

在上面的文章中,我們介紹了「鳳首箜篌」的外形和大小,從這件物品的體積上看,它不易攜帶,皇宮很大,自然有這件物品的容身之處,但在民間,卻難有他的容身之地。正因如此,鳳首箜篌在明代以後,便失傳了。

目前,「鳳首箜篌」被收藏在中國樂器博物館。20世紀30年代初期,「大同樂會」的樂器製作師,前去參觀鳳首箜篌。他們回到音樂社後,專家們經過一番商議,決定仿製箜篌。緊接著,他們開始徵求博物館的意見。

這件珍貴樂器,在敦煌壁畫中找到圖形,卻在這位名人家裡發現實物

在聯合製作「鳳首箜篌」的過程中,樂器製作師對箜篌進行了改裝,比如將琴頸下端掏空,讓共鳴效果更加明顯。製作完成後,大同樂會將它用於樂隊合奏,取得了不錯的反響。

如果各位讀者對鳳首箜篌感興趣,不妨親自去博物館去看一看……下面有個彩蛋:在熱播的《黃金瞳》中,這件文物曾出現過,不知道您注意到了嗎?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野史蟲 的精彩文章:

外國科學家們有160次火箭發射失敗記錄,他們越挫越勇,獲得成功
1963年山西出土一塊不起眼的石頭,它竟是原始人最早的箭鏃!

TAG:野史蟲 |